張巖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畜牧獸醫中心界石鋪鎮畜牧獸醫站 743400)
水皰型口炎又被稱為鼻瘡、口瘡,是一種牛、馬和豬比較常見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在口腔黏膜、乳頭、皮膚和蹄冠部出現水皰和糜爛,很少會有發生死亡現象,注意該病與口蹄疫的鑒別和診斷。
水皰性口炎一般都是在體質較為虛弱的老年身上常見,其發病原因多種多樣,具體可以有以下兩種原因。首先是受機械性、物理化學性及有毒物質的刺激,如采食過程中采食了過多的粗纖維或芒刺的草料、鐵絲等,如果在采食過程中遇到碎玻璃或過熱的飼料也會影響牛的黏膜,造成一定損傷,引起病毒和細菌的感染。其次,因為口腔不潔或料槽不清潔,圈舍和相關器具消毒不徹底容易誘發細菌,引起水泡性口炎。自然感染是由口腔或鼻孔附近的黏膜創傷而引發,或者是由有病的牛群傳染到無病牛群中,其中犢牛和幼牛感染性最高。
患牛在最開始的時候體溫會升高到40~41℃,食欲也會出現一定的減退,反芻也會減少,在口腔、黏膜及鼻鏡周圍會呈現干燥狀,在舌頭和唇黏膜上出現米粒大小的水皰,一段時間后就會融成蠶豆大小的大水皰,其中會含有透明的黃色液體。在經過1~2d 后,水皰出現破潰會形成邊緣不整齊的鮮紅色爛斑,同時還會有大量流涎,呈現出絲縷狀掛在牛的嘴邊,最終影響病牛的正常采食。另外,有些患病牛的水皰會表現蹄部或乳房的皮膚上。一般來說,牛水泡性口炎的病程為1~2 周,經過一定的治療會得到恢復,極少出現死亡現象[1]。
要將牛水皰性口炎與牛傳染性口炎及口蹄疫疾病進行區別。牛傳染性口炎是因為感染嗜上皮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犢牛和幼牛比較容易受到感染的群體,其癥狀與水皰性口炎相似性很大,但也會呈現出地方性流行的特點,整體病勢流行比較緩慢,流涎較少,一般會在口角有泡沫樣口涎,蹄趾間也會有一定的水皰和潰爛。口蹄疫是因為感染口蹄疫病毒而引起的,屬于一種高熱型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一般會有40~41℃以上的癥狀,如果水皰出現破潰后,體溫會有一定下降,該病毒的主要癥狀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發生水皰,破潰之后會形成大的爛斑,如果沒有良好的護理會導致感染化膿情況,形成潰瘍和壞死,嚴重時還會引起蹄匣脫落;如果在流行最猛烈的時候傳播也最為迅速,一旦發病只需要2~3d 就可以波及全群,如果不進行緊急防治,會引起大規模流行。而水皰性口炎只發生于單個牛體,不流行、不傳染、不蔓延。
主要的預防方式是消滅吸血類昆蟲,強化飼養管理,保持環境衛生,同時還要對牛舍和相關器具進行定期消毒,進一步增強牛體抵抗能力。在牛水泡性口炎蔓延情況下,要及時隔離病牛和可疑牛只,同時還要對疫區進行封鎖,然后對污染場地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防止通過飲水器或槽具傳染。另外,在對牛進行飼養時,要避免給予刺激性較強的飼料和堅硬的飼料,避免損傷黏膜和消化道[2]。
患病牛只治療時要先對水皰和潰爛的瘢痕進行收斂和消炎。一般來說是采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口腔進行清洗,每天3~4 次,如果口腔有惡臭并有流涎時,用2%的硼酸進行噴灑和洗滌,保持每2 次即可。對患病癥狀比較輕的病牛,可一通過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鏈霉素,連續注射3d。對癥狀比較重的病牛可以使用青霉素進行靜脈滴注,連續注射4d。對于嚴重的病牛可以使用靜脈分布緩慢滴注,先注射生理鹽水、頭孢噻呋和銀黃注射液,然后采用生理鹽水和痘皰金剛進行滴注。另外,也可采用中藥治療的方式,將青黛 20g、黃連 15g、黃檗15g、薄荷 10g、桔梗 15g、甘草 20g、兒茶 15g、石膏 20g、黃芩20g、郁金 20g 研細混合裝入布袋中,然后泡水30min 后給病牛銜在口中,每天更換一袋,這樣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牛水皰性口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容易威脅到犢牛和幼牛的健康,影響其正常生長。在畜牧業比重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養牛業的經濟效益已經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牛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要進行格外重視。通過重視牛水泡性口炎的發病原因和臨床癥狀及相關鑒別要點,做好預防和治療,減少該病毒的不利影響,促進養牛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