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恩 王桂英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261061)
常見的泰勒蟲病,其病原主要是環形泰勒焦蟲引起的一種急性、地方流行性的原蟲病,環形泰勒焦蟲又名血液型蟲體,形態多樣化,最為常見的是環形蟲體,呈戒指狀,原蟲寄生于牛的網狀內皮細胞、淋巴細胞和紅細胞內,蟲體小于紅細胞半徑,形態多樣,寄生于紅細胞內的有環形、逗點形、圓點形等,以環形和橢圓形蟲體占多數。
本病又名海岸熱,分布頗廣,肉牛、黃牛、水牛均可感染。本病見于不少國家,在我國主要流行于西北、華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市、自治區。本病不僅發病率高,而且病死率大,對養牛業的危害程度,不亞于某些傳染病,尤其對改良的新品種、外地引進的牛群威脅更為嚴重,因此,不容忽視,必須認真對待。
環形泰勒焦蟲能在牛和蜱體內進行繁殖,子孢子在牛體內進行無性繁殖形成大裂殖體,大裂殖體崩解為大裂殖子,大裂殖子發育為小裂殖體,小裂殖體崩解為小裂殖子,斷而發育為雄性或雌性配子體。蜱吸食牛血時,配子體進入蜱體內進行有性繁殖,雌雄配子接合發育為動合子,繼而發育為子孢子。牛感染泰勒焦蟲時,病初體溫升高,呈稽留熱型,保持在39.5~41.9℃,體表淋巴結腫大,有痛感,結膜潮紅流淚,消瘦,貧血及黃疸。該病在山東地區呈散發狀態,過去安丘、臨朐等地較少有牛環形泰勒蟲病的報道。
臨朐山旺鎮某牛場共飼養大小黃牛200 頭,圈養。2018 年8 月5 日開始發現疫情,病牛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結膜潮紅、流淚,呼吸、心跳加快。觸診下頜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有痛感;隨后體溫升高至 40~42℃,高熱稽留,鼻鏡干燥,精神萎靡,食欲廢絕。部分病牛心跳亢進,臥地不起,于發病后1~2 周內死亡。曾用退熱藥、抗菌藥等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經詢問發病牛是2018 年3 月份從某規模化牛場引進的犢牛,引進前外觀一切正常。問診時,先后有40 頭牛出現發病癥狀,死亡 6 頭,發病率 20% (40/200),死亡率 15% (6/40)。病牛身上發現大小不一的幼蜱或稚蜱,在發病期間,畜主曾用滅蜱靈滅蜱。
先后剖檢病死犢牛5 頭,其中4 頭可見尸體消瘦,胸腹兩側皮下有很多出血斑點,體表淋巴結腫大,呈紫紅色,全身淋巴結腫大。胸腔心包積液,心內外膜上散布出血點,肺臟水腫,支氣管散布出血點。剖開腹腔發現有大量黃色腹水,脾臟腫大,是正常的2~3 倍,脾髓質軟呈紫黑色泥糊狀,被膜上散布出血點,呈紫紅色;肝臟腫大,質脆,呈黃棕色,表面有出血點;肺臟有水腫或氣腫,表面有多量出血點;心內外膜有出血斑點,被膜上也散布出血點,腎臟外膜易剝離。第三胃內容物干燥,第四胃黏膜腫脹,其邊緣隆起,中間凹,呈現灰色,潰瘍面積約占3/4;腸系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及膠樣浸潤,重癥者小腸、大腸有大小不等的潰瘍斑。
無菌采集病死牛的血液、淋巴結、肝臟、脾臟等組織臟器作為病料。
3.1.1 細菌涂片鏡檢
病料涂片、干燥、固定,經美藍染色和革蘭氏染色,用油鏡檢查,視野中未發現任何細菌。
3.1.2 細菌分離培養
病料分別接種于普通肉湯培養基中和鮮血瓊脂平板上,37℃培養18~24h,未見任何細菌生長。
3.2.1 紅細胞內蟲體檢查
選擇癥狀比較典型的病牛,耳靜脈采血,直接涂片、晾干、姬姆薩染色,鏡檢可見紅細胞內有環形、橢圓形、十字形的蟲體。不同形態的蟲體可在同一個紅細胞內被發現。紅細胞內蟲體數量多少不一,常見 3~5 個,最多可達 10 個以上。紅細胞染蟲率10%~20%不等,重癥者高達95%。
紅細胞染蟲率的計算,對判定該病的發展和轉歸是有診斷意義的,如染蟲率不斷上升,臨床癥狀又日益加重,則表明病情危急,預后不良。相反,染蟲率持續下降,癥狀又日趨緩和,則表明轉歸良好,康復有望。
或將血液置于含3.8%檸檬酸鈉的生理鹽水的離心管中,充分混勻,1500r/min 離心洗滌 5min,吸取上層血漿涂片鏡檢,可見大小為0.7~2.1μm、以環形和橢圓形蟲體居多的泰勒焦蟲。
3.2.2 淋巴細胞中蟲體檢查
取病牛的淋巴結作為病料,觸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可見淋巴細胞的細胞漿中有微紅色或暗紫色數目不等的染色質核,形狀極像石榴的橫切面,即所說的石榴體。多為不規則的圓形,長度為 22~27μm。
經過現場了解,結合實驗室檢查、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特別是第四胃的特征性病變,可確定該病例為環形泰勒蟲感染。
牛群不幸發病后,應立即隔離病牛,并盡快采取措施治療,以提高治愈率,減少經濟損失。對癥狀較輕的病牛,按5mg/kg 體重注射貝尼爾 (三氮脒),連用 2 次,間隔 1d;癥狀較重的病牛,按5mg/kg 體重注射貝尼爾 (三氮脒),共注射5次,隔 1d 注射 1 次。同時進行對癥治療,施以強心、止瀉緩瀉、口服補液鹽等措施。
經上述治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的40 頭牛除先前死亡的6 頭,其余34 頭全部治愈。
牛環形泰勒焦蟲病是一種危害嚴重的蜱傳播性血液原蟲病,本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季節與蜱的活動季節有密切關系。本病一般發生在每年的6 月下旬到8 月中旬,而以7 月份為發病高峰期,8 月中旬后逐漸平息。有時可能提前或拖后,系因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所致。在我國能證明傳播本病的為殘緣璃眼蜱和二棘盲蜱。本病在流行的地區,以1~3 歲的牛發病為多,尤以1~2 歲牛最多,當年生的犢牛和4 歲以上者亦有發病的。耐過本病的牛保持帶蟲免疫達2~6 年之久。
泰勒焦蟲在蜱的體內,是在一個世代范圍內,通過變態過程以后到達感染階段的,如果幼蜱或稚蜱吸食了帶有病原體的牛血,只有稚蜱或成蜱階段,才能把病原體傳播給牛,不能經卵傳遞到下一代。
消滅牛體上的幼蜱和稚蜱,建議在每年的5~6 月份定期用0.2%辛硫磷或2%敵百蟲溶液向牛體噴灑,每隔2~3 周一次,應進行2 次。發現牛體寄生蜱,應及時摘除處死。在每年10月~11 月份,用2%敵百蟲在牛體、運動場所、圈舍墻壁等地徹底噴霧,同時清除雜草石塊,以消滅越冬的幼蜱。調運牛只最好在無蜱寄生的季節進行,調運前進行一次滅蜱處理,調運后需經過1~2 個月的隔離觀察。
用血液涂片檢查法診斷環形泰勒蟲病,要求檢查人員必須熟悉環形泰勒焦蟲的各種形態和不同發育階段的特點,同時還要與其他血液原蟲相區別。李有全等將PCR 方法與鏡檢檢測方法做了比較,結果顯示PCR 診斷方法檢出率相對較高[1]。
有資料顯示用阿卡普林,按1mg/kg 體重,以蒸餾水或生理鹽水配成1%~2%溶液,皮下注射,效果不錯。如與黃色素交替使用,療效尤佳。此療法在本次診治中未進行試驗。
輸血療法也是一付搶救良方。采健牛血液 (與病牛血液無交互凝集反應者) 300~500ml,靜脈輸入,連輸 2~3 次,每日 1次。如與配合應用維生素 VB12(大牛一次 80~120mg),對改善貧血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