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龍
(新疆昌吉州昌吉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831100)
羊痘是由痘病毒感染而引發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綿羊和山羊均可發生,呈世界流行,我國以西北牧區和華北平原養羊集中的地區流行較為嚴重,對養羊業危害較大[1]。為了能幫助廣大養殖戶加強對本病的認識,下面就其防控要點和工作與大家作以下交流。
綿羊和山羊感染的痘病毒種類不同,病原還需將二者分開闡述。綿羊痘的病原體為綿羊痘病毒,體積較大,主要通過羊與羊之間的相互接觸進行傳播,致病力較強。病料組織中的病毒對環境抵抗力強,特別是對寒冷和干燥的抵抗力,北方牧區病羊脫落的病灶組織經過漫長的冬季后,第二年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但對高溫敏感,炎熱的夏季陽光直射存活力顯著降低。苯酚溶液、稀碘溶液、甲醛等都能輕易將其殺滅。山羊痘病毒在形態結構上與綿羊痘病毒相似,除了能感染山羊外,對綿羊也有一定感染性,一般呈地方流行,發病季節和傳播特征與綿羊痘相似。
無論是綿羊痘還是山羊痘,其傳染源都是病羊和隱性感染羊,病羊發病后其脫落的病灶組織攜帶大量病毒,并散播環境中,污染飼料、飲水、飼喂器具、墊草和環境,健康羊接觸后可能發生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季節流行最為嚴重。除了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外,呼吸道也能傳播本病,病原能以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氣溶膠為載體侵染健康羊。所有日齡和品種的羊都能感染發病,但日齡越小,機體抵抗力就越低,感染后發病越嚴重。由于病毒主要侵染全身皮膚和黏膜組織,妊娠母羊感染后病毒也可對胎盤和子宮黏膜造成破壞,從而導致流產。天氣轉冷、飼料營養缺乏、圈舍過度擁擠、消毒不嚴格、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對本病都有促發作用。
本病潛伏期為一周左右,感染羊起初無臨床表現,潛伏期過后體溫突然升高,可達40℃以上,采食量下降,反芻減少,精神不振,呼吸和脈搏明顯加快,眼角和鼻孔處不斷流出黏液性分泌物,后期轉為帶膿的分泌物[2]。隨著疾病的發展,24~48h 后,病羊體表裸露部位如下腹部、陰部、肛門、眼瞼、口腔、嘴唇及母羊的乳房部位開始出現圓形紅斑,再經過2~3d,紅斑突起變紅,轉為丘疹,丘疹逐漸變大,又轉成灰白色隆起的結節,結節再逐漸成熟,最終成為內含透明黃色液體的水皰。此時如果病羊未發生繼發感染,會在15~20d 內自行康復,如果出現繼發感染,病灶部位可繼續發生紅腫、出血、結痂甚至壞死。
除了上述臨床表現外,還有一部分羊感染后癥狀較輕,有時為一過性,皮膚、黏膜部位僅表現輕微卡他性炎癥,臨床稱之為非典型性綿羊痘。
山羊痘病潛伏期比綿羊痘病短,大約3~4d,發病初期感染羊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畏寒怕冷,全身發抖,背拱起,常離群獨臥一角,放牧羊群經常掉隊,呼吸加深加快,鼻孔和眼角經常有膿性分泌物。和綿羊痘一樣,感染的山羊全身皮膚裸露處發生紅斑、丘疹、結節和水皰,部分羊還會并發肺炎癥狀。母羊感染后也會發生流產,羔羊感染后很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導致病灶出現壞死、化膿,繼發全身感染的羊最終還會死亡。
寒冷是本病發生的重要環境條件,冬季舍飼羊群一定要注意羊舍的防寒保暖[3]。遇到晴朗無風的天氣可將羊群趕至太陽下沐浴陽光,墊料一定要勤換,保持地面干燥。秋季需備足過冬的飼料,特別是青貯飼料,加強營養供給,防止出現掉膘情況。加強羊舍消毒,環境消毒可選擇3%石炭酸溶液或2%火堿溶液,每周不低于2 次的帶羊消毒,消毒劑可用稀碘溶液噴霧。放牧羊群不要和其他羊群混群,發現有掉隊,精神不振,皮膚或黏膜表面有丘疹、水皰或結痂的可疑羊只一定要第一時間隔離診治。平時注意多檢查羊的體表,發現皮膚或黏膜有傷口的務必第一時間消毒處理,可使用碘附或紫藥水涂抹,從而預防感染。綿羊薅羊毛時操作要熟練,動物要輕柔,防止劃破皮膚。
疫區羊場或曾發生過本病的羊場,一定要對羊群接種疫苗,目前本病疫苗以弱毒活疫苗為主,接種后不但能刺激機體發生體液免疫,還能產生細胞免疫。羊痘疫苗免疫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選擇天氣晴朗和無風的日子,羊群一定要健康,免疫部位最好在尾根內側,采用皮內接種,注意不要接種到皮下組織或肌肉中,由于很多羊在免疫過程中會發生抵抗動作,故免疫時一定要保護好養只,特別是妊娠母羊,動作要輕柔,劑量需準確,防止出現流產。疫苗接種后1 周內就能產生抗體,免疫期可維持1 年以上,有些羊甚至終身具有免疫。
本病傳播快,一旦發生很容易出現地方流行,對周邊其他羊群和當地畜牧業造成巨大威脅,故不建議對病羊進行治療,病羊需進行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