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國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發展促進中心 273300)
臨床中羊細菌性腹瀉作為一種常見病,無論是在幼齡羊還是成年羊均有發生,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情況下,羊在感染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在內的細菌性病原后,多會出現羊細菌性腹瀉。患病羊前期已出現各種消化道癥狀,包括消化吸收飼草能力下降、患病羊腸黏膜受損等,而發展至后期,患病羊可能出現全身癥狀,引發如瘤胃脹氣、菌血癥等在內的其他多種癥狀,使患病羊生長發育速度減緩甚至完全停止。導致羊患有細菌性腹瀉的原因眾多,除缺乏科學的飼養管理之外,如果羊本身免疫力、疾病抵御能力較低,或是羊誤食被污染的草料、飲用水等,均有可能導致其患有羊細菌性腹瀉。
2.1.1 臨床診斷
羊細菌性腹瀉常用的診斷方式之一是臨床診斷。即通過觸診、視診、聽診等多種方式,與患病羊的具體臨床病癥充分結合進行確診。如患病羊在感染大腸桿菌后引發細菌性腹瀉時,初期通常會出現體溫略有升高的癥狀,但其腹瀉后患病羊體溫將會有所下降。其糞便多呈帶有氣泡的半流體狀,并伴有惡臭味,糞便顏色逐漸從黃色轉變為淡白色。此外,患病羊如果出現腹痛無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脫水、呼吸急促等癥狀,基本可確定其患有大腸桿菌引起的細菌性腹瀉。
如果病羊因感染沙門氏菌而發生細菌性腹瀉,短時間內體溫會升高至40~41℃,并表現出食欲下降或完全廢絕、虛弱無力無法正常行走、站立及腹瀉等癥狀。觀察其糞便,多為帶有血絲的黏液性稀糞,并伴有惡臭味。另外,如果患病羊的脾臟明顯腫大,觸之病羊會發出哀叫聲,也可初步確定其患有沙門氏菌引發的羊細菌性腹瀉。
2.1.2 實驗室診斷
為進一步提高羊細菌性腹瀉診斷的準確性,在采用常規臨床診斷基礎上還可以運用實驗室診斷的方式,主要通過分離病原對其進行鑒定,以達到確診的目的。羊細菌性腹瀉一般需要分析患病羊糞便或腸道內容物中各菌群組成,這主要是由于相較于正常羊,患有羊細菌性腹瀉的病羊其病變腸道內致病微生物所占比例更高。如采用無菌試驗的方式采集羊胃腸道容物,并將其接種在厭氧肉肝臟湯培養基中進行分離培養。而后依次對培養物進行涂片與染色,在利用電子顯微鏡進行全面檢查后將純培養菌株,放置在溫度為37℃的環境下自然培養1~2d[1]。隨后再進行生化試驗,最后使用圓濾紙片法對純培養菌株進行藥敏試驗。根據實驗室檢查結果可知,病羊確實患有羊細菌性腹瀉疾病,且導致該病發生的病原微生物多種多樣,包括梭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還有部分病羊出現明顯的混合感染癥狀,需及時進行有效治療。
考慮到確診患有細菌性腹瀉的病羊,其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種類較多,嚴重時還會有病羊存在混合感染的情況,因此,在治療細菌性腹瀉的病羊時,應選擇使用適量廣譜抗生素或采用聯合用藥的方式。發病初期病情較輕微羊,可以采用口服適量微生態制劑治療。這主要是由于微生態中含有一定量的益生元、益生菌,其對恢復病羊腸道微生態、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長等均具有積極的治療效果。
對于病程時間較長且病情病癥相對較嚴重的病羊,一方面可以使用適量抗生素如甲硝唑、慶大霉素等快速抑殺病羊體內的大量致病微生物;另一方面,針對存在腹瀉、排泄糞便惡臭等癥狀的病羊,還需要使用濃度為0.1%的適量高錳酸鉀水或肥皂水對患病羊進行灌腸、清洗肛門。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首先需要預熱清洗液,待其溫度達到38℃時將消毒干凈的鈍頭管緩慢插入病羊肛門,并將清洗液灌入其中。最后病羊可及時將帶有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糞便排出,防止其將毒素等重新吸入體內。
一旦發現有羊疑似患有細菌性腹瀉,需立即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臨床診斷或實驗室診斷對其確診。對于確實患有細菌性腹瀉的病羊,工作人員需要全面了解患病羊的病因、準確把握具體病癥,采用對癥下藥的方式對其進行及時、科學的治療,從而有效幫助病羊迅速恢復健康,實現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