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山東省臨朐縣畜牧事業發展中心 262600)
奶牛作為草食性復胃反芻動物,其典型生理特征是有4 個胃 (瘤胃、網胃、瓣胃、皺胃),最適合消化天然形態的粗纖維性飼料,比如野生或人工牧草、禾本科植物秸稈等。其中,瘤胃、網胃、瓣胃位于皺胃的前方統稱前胃;皺胃分泌胃液起到軟化和消化分解飼草料的作用,又稱真胃。奶牛常見的真胃疾病有皺胃阻塞、皺胃炎,一旦發生這些病變將會導致其反芻及消化機能紊亂,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后果,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視。
皺胃阻塞是由于迷走神經調節機能紊亂或受損,導致皺胃遲緩,發病早期飲食欲衰減、反芻不良 (低于 40 次)、噯氣帶食糜消化不全異常發酵的酸腐臭味。經久滯留胃內的食糜會異常發酵產氣并膨脹,其結果是導致皺胃阻塞、飲食運化不暢及胃擴張等。病理顯癥為消化機能障礙、排糞障礙、右腹偏下方局限性膨大、脫水及自體酸中毒等。查看病牛口色淡白、舌苔黃白,常空口咀嚼,糞便不成型、較為稀薄且混有消化不全的飼料,中后期隨病情加重反芻停止,病牛開始久臥不起、食欲廢絕,機體呈漸進式消瘦,全身被毛粗亂,眼球凹陷,病程長達半月以上[1]。
原發性皺胃阻塞主要是由于飼養管理不善引起,比如長期投喂配方單一的飼料,日糧中重點營養物質搭配不平衡,特別是粗纖維性飼料添加比例過低,以及過量飼喂蛋白和高能量飼料等;飼料加工配制環節不慎摻入難以消化的泥沙、塑料薄膜等,飼草鍘得過短或直接加工成粉末投喂不適合反芻動物消化等;反芻及消化機能發生紊亂得不到及時糾正,或發生異食癖誤食難以消化的雜物,經久滯留引起機械性皺胃阻塞;低齡犢牛因大量乳凝塊滯留也可發生皺胃阻塞。實踐中,皺胃遲緩極易導致繼發性皺胃阻塞[2]。
治則是消食化積、防腐止酵、緩解幽門痙攣、促進皺胃內容物排出,尤其要注意防止過度脫水和自體中毒,因為一旦出現自體中毒引發嚴重神經癥狀,往往預后不良。治療步驟:(1) 消積止酵,以成年奶牛為例,推薦病初使用硫酸鈉300~500g、植物油 500~1000ml、魚石脂 20g、酒精 50ml、水 6000~8000ml 混合后一次性灌服。(2) 緩解幽門痙攣及促進皺胃內積滯物排出,可用乳酸8~15ml+稀鹽酸30~40ml+25%硫酸鈉溶液 500~1000ml (或生理鹽水 1000~2000ml) 胃投灌服。(3) 控制脫水和自體中毒,可用5%糖鹽水2000~4000ml+20%安鈉咖注射水10ml+40%烏洛托品注射水30~40ml 作緩慢靜注或滴注。(4) 針對藥物促排無效的嚴重病例,須及時采取手術切開瘤胃并取出內容物、沖洗干凈瓣胃和皺胃。
奶牛皺胃炎主要是由于飼料劣質和飼養管理不當引起,屬于皺胃黏膜發炎所致的嚴重消化不良,多見于老弱病殘牛,顯癥以嚴重消化機能障礙、前胃遲緩、厭食精料,以及糞便稀少且黏濃為特征,與皺胃阻塞有較多相似癥狀。
主要是飼料中摻搭多量高粱秸稈、豆科秸稈等粗硬難以消化的飼草,飼草料保管不善發生霉敗或污染,長期投喂糟粕、豆渣及粉渣來飼料源,缺乏動物必需的粗蛋白質、礦物鹽、維生素等重點營養物質;喂料不科學,未堅持定人、定時、定點、定量的標準化飼養原則 (四定原則),暴飲暴食、饑飽不均、隨意換料、濫用藥物等造成奶牛皺胃黏膜發炎;某些前胃病變引起繼發感染[3]。
治則為潤腸攻下、清理胃腸、控制繼發感染、強心補液、健胃止酵。治療步驟:(1) 潤腸通便用植物油或液狀石蠟500~1000ml,或人工鹽 500g+溫熱水 5000ml,一 次性灌 服。(2) 控制繼發感染推薦肌注 “頭孢菌素 (0.1g/kg) +黃芪多糖注射液 (0.2ml/kg ) +魚腥草注射液 (0.1ml/kg)”混合肌注,1劑/d、注3d。建議奶牛治療盡量少用半衰期較長的長效磺胺類和土霉素類,切勿內服治療只宜肌注,奶用牛還要注意休藥期,痛感較為明顯 (病畜焦躁不安) 的可配合緩慢靜注安溴注射液 50~100ml。(3) 針對伴心衰癥狀的重癥病例,需要采取強心補液才能提高治愈率,可用5%醫用糖鹽水2000~3000ml+20%安鈉咖注射液10~20ml+40%烏洛托品注射液20~40ml+25%VC注射液20ml 混合均勻緩慢靜滴。(4) 針對肚腹脹痛明顯的病畜,需采取對癥控制,可用復方龍膽酊 50~100ml+陳皮酊30~50ml 一次性灌服;止酵可用植物油 500~1000ml+魚石脂20g+糧食酒 50ml+飲水6000ml 混合灌服;伴嚴重腹瀉的再用0.1%高錳酸鉀溶液1000~3000ml 混合灌服以止瀉;腸道出血(糞便帶血) 的需注射卡巴克洛注射液或VK3注射液以止血。
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日糧營養物質搭配要均衡,嚴格控制精料飼喂量,以粗纖維性飼料為主;注意飼草不能鍘得過短,精料最好是大顆粒,保證飲水全天不間斷供給;投喂飼草料要注意不能混入泥沙、塑料薄膜、編織袋等難以消化的雜質;一旦發現前胃遲緩、皺胃遲緩癥狀應及時采取有效救治,以免發生更嚴重的后果。
實踐中,奶牛真胃疾病偶見 “皺胃變位 (或皺胃移位)”現象,以左側變位較為多見,發生這種病理現象的誘因包括皺胃遲緩和機械性撞擊或壓迫。除此之外,筆者結合獸醫臨床觀察發現,發生這種病變的多數屬于老弱病殘、多胎高產的奶牛,一旦出現這種現象就預示著身體機能和綜合生產性能下降,無論是奶用或繁殖用的奶牛原則上都應列為選擇劣汰對象。較為嚴重的奶牛真胃疾病治療必須使用抗生素控制繼發(并發) 感染,成年奶牛直接內服抗生素可能導致其反芻及消化機能減弱,筆者建議采取肌注抗生素治療要妥當一些,必要時可配合中獸醫辨證處方參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