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達 邵維川 曹發云 哏留平 王軍
(1,云南省芒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678400;2,云南省德宏州動物衛生監督所 678400;3,云南省盈江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679200)
畜牧業健康發展是民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生豬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規模日益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由于疫病一直都伴隨著養豬業,不僅給生豬養殖帶來極大危害,也給養殖戶也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影響養豬效益,特別是一些傳染性和危害性大的豬病,會擊垮養豬人的養殖信心,使整個豬肉供給失去平衡,導致物價上升等社會問題。
部分養豬場不注重清潔與消毒工作,致使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在豬場排污溝、圈舍墻面、地面、料槽等處滋生,當動物與病原微生物接觸時有疫病發生風險。養殖場缺乏防疫意識、存在重治輕防的思想,沒有組織好免疫就存在發病風險,發病后治療投入加大,導致治療成本增加,甚至治療無效死亡而遭受損失。生物安全意識淡薄,部分養殖場沒有生物安全意識,養豬場隨意有人員進出,沒有設立消毒室或消毒室,沒有達到消毒作用,豬場人員、防疫員、生豬販運戶、飼料銷售員等人員隨意進出,存在動物疫病傳入與傳出風險。
部分養殖場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利用養殖場開展畜禽混養、多種動物混養等模式進行養殖。為了追求短期效益,部分養豬場收購散養戶飼養的生豬進行短期飼養,給動物疫病防控帶來安全隱患。沒有形成養豬場專用飼料,飼料配方隨意調整,飼料來源分散,飼料原料出現變質、霉變或攜帶病毒的情況。部分養殖戶不按規定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存在病死動物隨意拋尸或簡單掩埋情況,造成飼養環境病菌污染加劇且無法根除,使動物疫情此起彼伏。
隨著我國生豬養殖業的不斷發展,跨區域引種現象越來越常見。但由于養豬場對引種防疫沒有引起重視,沒有了解輸出地生豬疫病流行特點和流行現狀,沒有調查清楚引種養殖場生豬免疫及疫病實際情況,引進種豬的健康狀況把控不嚴,導致其在引種過程中出現疫病傳播,給業主本人及當地生豬養殖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養豬場要切實樹立科學防控意識,加強安全措施,自覺履行主體責任,加強管理,認真做好清洗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工作[1]。政府負責防疫密度,業務部門負責防疫質量要求,切實加大對動物防疫工作的領導力度,轉變過去 “打動物防疫針僅僅是畜牧部門一家的事情”的舊觀念,進一步明確防疫工作的政府責任,廣泛宣傳動物防疫知識,使動物防疫深入民心,讓廣大養殖戶自覺接受防疫,積極配合防疫,主動參與防疫,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污染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加強對生物制品的管理,嚴格按照防疫操作規程進行操作,確保疫苗安全有效,提高免疫質量,養殖場在觀念上要從 “要我防”逐步轉變為 “我要防”,切實制定適合自己豬場的免疫程序,主動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保障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保障養殖大環境的安全。
確定輸出地為非疫區,在引種前必須詢問輸出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了解輸出地的生豬疫病流行特點和流行現狀,確定輸出地屬于非疫區后可以按規定引進種豬。在確定引種養殖場時,應調查養殖場的實際情況,認真查看養殖場 《動物防疫合格證》、免疫檔案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情況等。在引種過程中,不僅要保證種豬品種、特性符合相關要求,還需要保證種豬健康。業主必須向輸出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在官方獸醫人檢疫合格并取得 《動物檢疫合格證明》 后方可進行種豬運輸。規范種豬運輸,對運輸車輛嚴格進行消毒,強化種豬運輸過程中的保暖、降溫工作,避免與染疫車輛接觸,保證平穩駕駛。做好種豬入場后的防疫隔離工作,到達目的地后,應將新引入的豬只隔離觀察,同時對車輛進行嚴格消毒,隔離觀察結束后,如果未發現任何異常,應嚴格按照所在地的免疫計劃及本地疫病流行特點做好種豬的免疫接種及驅蟲工作,方可轉入生產區分群飼養。
最好的消毒是清潔,清潔工作做得好,可以清除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在豬出欄后要對豬舍內外的糞便等進行清理,沖洗圈舍墻面、地面、料槽等,直至干凈,糞污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以免病原微生物滋生。搞好消毒,特別是當周邊疫病流行時,更要做好豬舍及豬舍周圍的消毒,如果不具備好的消毒條件時,可以在豬舍周圍撒上生石灰,用于緊急消毒。
我國小規模養殖場戶發生的疫情中,一半以上是由餐廚剩余物喂豬 (或因飼養人員接觸生豬肉后不做清洗消毒直接喂豬) 引起的。鑒于我國中小規模養殖場戶數量極大,某種程度上講,嚴禁餐廚剩余物喂豬是根除疫情的前提條件。為做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工作,農業農村部發布第 64 號公告,規定“已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省份及其周邊省份的養殖場 (戶),不得使用泔水飼喂生豬;其他省份的養殖場 (戶),不得使用未經高溫處理的泔水飼喂生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于進一步做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通知》 也明確提出 “要全面禁止用餐廚剩余物飼喂生豬”。防止餐廚剩余物通過泔水飼喂豬進入人類食物鏈可保證食品安全,而且對阻斷非洲豬瘟、豬鏈球菌等動物疫情傳播起到關鍵性作用,另一方面使廣大養豬戶認識到養殖者是動物防疫責任的主體,堅決做到不用泔水喂豬,而且對不聽勸阻仍使用泔水喂豬,動物衛生機構將依法進行查處,引發非洲豬瘟疫情或因此造成疫情傳播蔓延的養殖場(戶),將不享受撲殺補助、不享受產業支持政策[2]。
疫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特別是發生非洲豬瘟后,防控壓力更是增大,各級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門需依法扛起屬地管理責任,正視轄區內存在的問題,強化長效防控機制建設,確保工作責任明確到人、措施落實到位,同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綜合運用宣傳培訓、政策扶持、警示教育、監督檢查、專項整治等正負向激勵約束措施,依法督促各環節從業者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營建群防群控格局。由于動物疫病較多,各養殖場要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并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免疫,同時做好日常消毒,殺滅病原微生物,及時隔離患病生豬,切斷傳播途徑等各項工作。
總之,疫病防控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只有不斷提高養豬場的疫病防控能力,才能在養殖過程中減少損失,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