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飛,覃龍江,吳尚川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貴州 荔波 558400)
我國自然保護區在數量、類型、結構上已基本滿足了自然保護的需要,多數保護區在建立初期都走“只管投入不顧產出”的建設模式,主要表現就是保護區的經濟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導致保護區社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呈現出嚴重的區域性貧困現象,容易引起保護區與社區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嚴重阻礙了保護工作的開展,這種現象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保護區表現尤為突出。西部喀斯特地區是“貧窮”的代名詞,近些年茂蘭保護區當地社區通過脫貧攻堅經濟社會得到很大改善,當地也于2019年通過脫貧第三方驗收并成功出列,但發展基礎較弱,仍有部分返貧致貧風險。
茂蘭保護區地處貴州省荔波縣南部,地理位置東經1 0 7°5 2′1 0″~1 0 8°0 5′4 0″,北緯25°09′20″~25°20′50″,南與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保護區始建于1986年12月,1987年升級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2007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高海撥1078.6m,最低海拔430m,總面積212.85km2,森林覆蓋率達88.61%,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自然條件優越,物種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查明高等植物241科870屬2199種;有脊椎動物430種,其中獸類61種、鳥類249種、兩棲類34種、爬行類47種、魚類39種;昆蟲多達184科1468種。茂蘭喀斯特發育豐富,類型多樣,漏斗、洼地、槽谷、瀑布、喀斯特潭、湖泊、地下河天窗、喀斯特泉、森林沼澤等稠密分布,已發現地下洞穴200多個。區內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
2.1.1 行政區域和人口現狀
茂蘭保護區涉及3鄉(鎮)14個村96個自然組,2610戶,總人口10884人。按民族分,布依族5572人、水族3052人、漢族1529人、壯族380人、苗族23人;按所在功能區劃分,核心區96人(已2018年全部生態移民到區外)、緩沖區571人、實驗區4172人(其中生態旅游區994人)、保護區外圍6045人。從人口文化程度分: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1人,中專及高中文化程度320人,初中文化程度2370人,小學文化程度4933人,文盲或小學以下文化程度3240人。
2.1.2 可利用開發經濟資源
茂蘭保護區自然條件優越,自然資源很豐富,少數民族文化疊彩紛呈,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有十分豐富的可利用開發經濟資源。(1)土地資源:水田9768畝,人均0.9畝,旱地3165畝,人均0.3畝;(2)旅游資源:喀斯特原始森林,豐富的物種資源、奇特的水文地質巖溶、多彩的民族文化、濃厚的紅色文化具有極高的生態旅游價值;(3)中草藥資源:石斛、金線蓮、淫羊霍、靈芝、大血藤、板蘭根等上百種珍貴中草藥材可開發利用;(4)竹資源:1000多畝,150萬余株竹類可作竹編工藝優質原料;(5)野生梅資源:1萬余畝野生梅資源,既可賞梅,也可以開發青梅系列旅游商品。
2.1.3 社區主要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以種養殖業為主,旅游服務業和勞務輸出為輔,年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農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黃豆等糧食作物(年人均糧食250~350kg,畝產值300~600元),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近年還發展種桑養蠶和百香果產業,部分群眾還通過資助發展中草藥白芨和食用菌黑木耳種植。養殖業主要是牛、豬、雞、鴨、羊等傳統養殖。近幾年,茂蘭生態旅游區及周邊的群眾還參與旅游接待,并加工生產一些旅游商品出售,至今已發展到近300戶,年均收入增加5000元,經營得好的年收入超過10萬元。
2.2.1 產業結構單一,多種經營收入少
目前社區經濟仍以農業生產為主,產業結構單一,且喀斯特山地土壤多貧瘠,生產力低下,原始、單一的經濟作物(水稻、玉米、黃豆)產值很低,野生動物損害莊稼現象時有發生,使農民本已微薄的收入雪上加霜。民族手工藝、中草藥種植、生態旅游為輔的經濟活動還處于發展再探索階段,多種經營收入少,社區受益面較窄,抵御風險能力差,難以全面提高群眾收入和幸福感,部分群眾仍有返貧致貧的風險,脫貧攻堅成果需要進一步鞏固提升。
2.2.2 政策性投入不足,加劇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社區群眾靠山吃山的陳舊習性還很頑固,政策引導不足,剩余勞動力閑散,沒有穩定的農業以外的經濟收入,閑散勞動力還會加劇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林區、社區的和諧發展。缺乏固定的政策專項補助,很有限的輸血式補助已經難以適應社區發展的需要。目前的國家生態效益補償除了保障日常資源保護需要,僅能象征性補助社區群眾發展公益事業,對扶持社區經濟發展作用甚微,且國家的補償標準保護區低于區外,這與保護區社區經濟發展的急迫需求相矛盾,影響群眾對保護區的支持度下和滿意度。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保護為目的、以發展為手段、通過發展促進保護,解決好自然保護與社區經濟發展的矛盾,使保護區與社區經濟得到共同發展。合理有效利用經濟資源,提高保護區和社區自身經濟實力,逐步實現以區養區,努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模式,最終實現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保護區的社區經濟發展不能只靠保護區管理部門來完成,要從國家層面強化大政府、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區社區經濟建設的高度意識,從長遠和全局性角度尋求發展。通過建立國家層次的保障機制,在制度上確認社區經濟發展在自然保護事業中的合法地位,確保國家的自然保護戰略與社區經濟發展保持一致。在法律框架內明確社區的權利和發展機制,使保護區建設規劃和社區經濟發展項目銜接起來, 而不是靠單一項目、短期投人或臨時性安排來延續發展。
茂蘭保護區的群眾為地方及國家生態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應從政府層面出發,將保護區經濟發展列為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設立專項的保護區社區經濟發展資金, 切實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具體措施建議:(1)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列為當地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本著“生態環保、布局合理”的規劃原則,對區內道路和村莊建設等進行統一規劃,并適宜進行生態移民,為社區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2)建立生態效益補償長效機制及充足的專項資金,在至少保證區內補償額度與區外相同的基礎上,應增加補償額度,體現保護區生態貢獻的實際價值。一方面為了保證生態保護的資金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充分滿足社區經濟發展中公益事業的合理需求,讓群眾全心全意支持保護事業。(3)應建立野生動物損害莊稼補償資金實施辦法,并明確財政專項支出,將社區群眾的農業經濟收入損失降到最低,消除群眾的不滿情緒。(4)設立生活、醫療、教育等基本保障基金,將所有社區群眾納入國家低保,特別增加核心區、緩沖區困難群眾的補助額度,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在現有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保護區困難群眾的補助額度,切實保障社區群眾的身體健康;用教育基金大力扶持社區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引導他們運用科學知識改變經濟困境。
在政策性投入的基礎上,加快調整單一的原始農業經濟模式,爭取社會項目資金和先進發展理念的投入,開發利用經濟資源,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實現社區群眾增收致富。發展項目建議:(1)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利用已引進的外來旅游投資經營平臺,每年安排必要的社區旅游培訓經費,加大對社區群眾旅游服務(導游、餐飲、住宿)技能培訓和引導,增強群眾對旅游的參與度,增加旅游經濟受益面。(2)充分利用當地旅游經濟日見良好的發展形勢,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或“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大打“世遺牌”,實現世遺經濟價值最大化,促進社區經濟大發展。將石斛、白芨等仿野生種植的中草藥進行深加工和包裝,轉化為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利用好豐富的竹資源,大力發展竹編工藝經濟;利用多年打造的梅文化,進行青梅資源深加工;社區內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如布依族和水族,有種棉、紡紗、織布的傳統,大力發展如土花布床單、花腰帶、手工繡花鞋墊、手編工藝背帶、圍腰等民族文化深加工,使其成為社區旅游經濟的重要形式;對保護區原生態的雞、鴨、魚或精品水果、食用菌等進行深加工和精包裝,變成旅游商品出售,增加群眾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