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竹 陳云明 劉忠艷
(1,云南省臨滄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77000; 2,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77704)
豬腹瀉這一常見疾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豬的經濟效益,嚴重危害豬的健康生長和繁殖情況,成為生豬養殖戶極為困擾的一主要疾病。 豬腹瀉疾病雖然常見,但不容忽視,需要廣大生豬養殖戶務必重視此疾病的治療。 關于豬腹瀉問題的疾病類別參差不齊,且其因類別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癥狀。 據此,獸醫科技人員尤其是村級動物防疫員要勤于研究生豬腹瀉所引發的各類癥狀,提出相適應的治療措施。 獸醫科技人員要學以致用,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不斷對患病豬的各類癥狀深入探究,準確鑒別,提出正確的治療措施。
具有傳染性的豬腸胃炎是極其常見的生豬疾病,此類疾病一般發于冬季和春季。 尤其是兩月齡的生豬更容易患此類疾病。 生豬一旦患此類疾病,一般表現為生豬脫水,糞便稀狀,容易出現嘔吐癥狀。 患此類疾病的生豬排泄物一般為黃白色,且排泄物容易散發惡臭。 如果解剖此病生豬可發現其腸道內壁一般是透明狀態,且胃內經常性地伴有潰瘍癥狀,還有一些黃色泡沫粘連在患病豬腸道內壁。 如果對患此類疾病的生豬進行熒光抗體測試,可檢測到引發此類疾病的病毒一般附著在生豬腸胃內部[1]。
現如今,生豬養殖戶為了最大限度提高生豬經濟效益,養殖場內部的養殖密度較大,對高密度的生豬養殖更容易引發壞死性豬腸炎。 除此之外,生豬生長到一定程度后經常會長時間運輸至養殖場,也相對較容易引發此類疾病。 關于具有壞死性的豬腸炎,此類疾病一般包括急性、慢性和亞臨床性腸炎。 若患具有壞死性的急性豬腸炎的生豬,其排泄物一般呈瀝青狀;若患有壞死性的慢性豬腸炎的生豬,其排泄物一般呈軟性狀態,更甚者呈稀糊狀態,若解剖此類生豬,一般其腸黏膜呈現出增厚的癥狀,小腸上皮細胞伴有增多現象。 除此之外,若對患有此類疾病的生豬進行細菌檢測,可很大程度上對患此類疾病的診斷提供實際性幫助[2]。
因輪狀病毒引發的豬腹瀉,一般發生于冬春交替季節,此類豬疾病一般好發于兩月齡的小豬上。 因為小豬抵抗力相對較弱,所以換此類疾病的生豬極其容易死亡。 患此類疾病的生豬腹瀉癥狀極其明顯,一般具有很嚴重的脫水現象。 豬胃部一般呈現白色,腸壁很薄并伴有半透明現象。 若對患有此類疾病的生豬進行糞便檢測,可很大程度上對患病豬病因提供預判。
對于患傳染性胃腸炎的病豬,其首先要進行補液,避免病畜發生嚴重脫水情況,之后再為其注射安維糖。 治療過程中也可配合使用一些抗生素,如配合使用氯霉素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日常飼喂過程中可適當在飲水中添加電解質及營養劑,如在1L 水中添加20g 的葡萄糖、3.5g 的氯化鈉和2.5g 的碳酸氫鈉,混勻服用。 采用藥用炭及鞣酸蛋白片等制劑幫助病畜抑制胃腸蠕動,從而有效緩解腹瀉[3]。
對于豬壞死性腸炎的治療,可使用敏感長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如注射鹽酸頭孢噻呋,每 4 天注射 1 次,連用 3 次,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若患畜伴隨出現血便情況,還需肌注補血針。 對于同欄的其他患病豬只可采用具有充足敏感性的抗生素進行拌料,如泰樂菌素。 此外,還需對病畜補充益生菌與液體維生素,幫助病畜修復胃腸黏膜,重新調和病畜腸道內的菌群平衡。
此類病畜通常會喪失大量水分,因此要先進行補液,使用葡萄糖鹽水進行注射,有效補充水分,避免病畜出現嚴重的脫水情況。
綜上所述,豬腹瀉是生豬疾病中極其常見的疾病,一旦出現,嚴重危害生豬健康生長及繁殖,很大程度上降低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據此,養殖戶要加強觀察,及時判斷出是否出現腹瀉癥狀,針對性地對患此類疾病的生豬進行準確判斷,及時作出治療措施,提高生豬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