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燦 李國光
(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草海鎮畜牧獸醫站 671500; 2,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辛屯鎮畜牧獸醫站 671502)
目前,隨著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環境與技術得到提升的同時,各種類型的豬感染疾病也隨之而來。 豬輪狀病毒病是豬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其致病病毒是豬輪狀病毒,并對仔豬侵害性比較大。 仔豬一旦感染上豬輪狀病毒病,往往會表現出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癥狀,而成年豬感染豬輪狀病毒病后則呈現出隱形感染。 這種病毒的傳播范圍廣,給養殖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因此,對豬養殖戶來說,做好豬輪狀病毒病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豬輪狀病毒感染豬只后,通常寄生在豬的消化道中,隨豬的排泄物一起被排出體外。 病毒接觸到土壤、水源、豬飼料等物質后,會對這些資源造成嚴重污染,進一步對豬造成感染[1]。 除此之外,豬輪狀病毒還可以借助人或其他動物進行傳播感染,在秋天氣溫較低或冬天尤其易感。 一般來說,豬輪狀病毒能感染任何一個年齡段的豬,但由于仔豬抵抗力較差,豬輪狀病毒病通常發生在仔豬身上,且年齡越小發病概率越高。豬輪狀病毒病具有地方流行性特點,傳播途徑為糞便到口腔。豬在受到豬輪狀病毒侵害后會產生一種具有分泌性的抗體和循環抗體,使自身產生一種抵抗力。
豬在感染豬輪狀病毒病后,在開始幾天精神不振,不想進食,也不愿意活動。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隨著病毒的進一步感染,病情也會加重,并伴隨有嘔吐與腹瀉等癥狀,排出的尿液中摻雜有呈現糊狀、像乳清一樣的液體,糞便像水一樣,顏色有灰白色、黃綠色等。 如果處于哺乳期的仔豬感染豬輪狀病毒病,一般會排出黃色糞便,成年豬排出的糞便為灰色或黑色,有非常明顯的臭味,糞便為酸性。 待病程加深后,病豬身體中的水分會大量流失,體重迅速下降。
從豬輪狀病毒的本質上來看,它們是一種腸道病毒,針對這一特點臨床可以通過非特異性免疫的方法進行防控,特別是黏膜免疫的方式,能有效控制豬輪狀病毒的傳播。 另外,臨床上還可以通過傳統疫苗防控方式,借助弱毒苗及滅活苗來達到控制豬輪狀病毒感染的目的。 具體來說,弱毒苗在注射小豬后能迅速完成增殖,這樣一來,相當于給小豬身體增加了一層保護罩。 而滅活苗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其發揮保護作用時往往要與相應藥物配合。 一般來說,處于妊娠期的母豬在正式分娩前第5 周和第2 周分別要接受1 次弱毒苗注射,而滅活苗在其分娩前1 個月接種1 次就行。 針對小豬,一般在出生后的第1、3周時分別接種1 次。 除此之外,科學上防控豬輪狀病毒病還可以采取被動免疫的方式,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母豬在感染該疾病后,其血清和乳液會大量分泌一種抗體,而這種抗體能有效控制豬輪狀病毒。 這時小豬通過哺乳等方式從母乳中獲得抗體來增強自身免疫力。 也就是說,做好懷孕母豬輪狀病毒的免疫相當于做好所生產仔豬的免疫。
豬在感染豬輪狀病毒病后可通過飲用口服補液鹽的方式達到治療目的。 而對于那些無法主動飲用的豬,可以通過多次灌喂的方式,這個過程一定要注意方式,避免豬死亡的情況發生。 如果患病豬已不愿意進食或進食量大大減少,養殖人員應盡快給它注射補液,保證患病豬能獲得足夠的清水及葡萄糖補充體液,通過這種方式能促進豬恢復健康,降低死亡率。 如果患病豬已不能主動飲用補充液,醫務人員應從它的腹腔或靜脈等部位注射入一定量的葡萄糖氯化鈉等營養液。 除此之外,根據患病豬身體狀況,采用鞣酸蛋白5 片左右,磺胺脒3 片左右,復合VB4 片左右,VK5 片左右,混合在一起研碎,加入一定量的蜂蜜混合均勻,均勻地涂抹在患病豬舌頭上,每天3 次[2]。
綜上所述,在當前養殖背景下,做好豬輪狀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對生豬養殖場經濟效益的保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于養殖管理人員來說,應深入了解豬輪狀病毒病的流行病學原理及臨床癥狀,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治療手段及防控措施,真正做好豬輪狀病毒疾病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