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濤 劉廣海
(1,廊坊職業技術學院 065000; 2,廊坊市稷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飼料分公司 065000)
奶牛皮膚真菌病主要是由皮膚癬菌引起的,在奶牛的皮膚、粘膜等位置比較容易入侵,從而在群體之間相互傳染。 皮膚真菌感染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于已感染的機體治療周期也比較長。 皮膚真菌病可在人與動物之間進行傳播,在奶牛飼養環境中,飼養員被真菌感染的幾率也比較大。 皮膚真菌病中的致病菌在外界環境中可以存活多年,一旦群體感染真菌皮膚病,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也容易引發規模性的皮膚真菌病,給奶牛養殖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同時也會對牛奶的質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
奶牛皮膚真菌病原菌有多種,包括犬小孢子菌、石膏樣毛癬菌、疣狀毛癬菌等。 針對奶牛皮膚真菌病的研究發現,其主要病原為疣狀毛癬菌,占到皮膚真菌的一半以上,其次是石膏樣毛癬菌和犬小孢子菌[1]。 奶牛皮膚真菌病致病菌能夠抵抗干燥和日光環境,在土壤、干草等條件下可持久并保持致病力,該病流行廣,傳染性強。
奶牛皮膚真菌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春秋季發病較多。 病原體可以依附在植物、土壤中,可以感染人體和動物。 該病原體既可以感染奶牛皮膚,也可以通過牛虻、蚊子、蒼蠅叮咬感染發病,造成疾病蔓延。 該病原體在狹小的牛舍中,由于養殖密度高,空氣流通差,犢牛、老、弱、病、殘牛易感染皮膚真菌病,致病菌具有較強的穿透作用,可以破壞奶牛皮膚毛根鞘部,導致皮膚呈現炎癥反應,同時致病菌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牛群之間的接觸即可感染健康的牛只。
皮膚真菌病的病發過程比較緩慢,潛伏期一般為1~4 周。對于真菌感染的奶牛最初表現出食欲下降,精神狀態萎靡,慢慢的出現機體消瘦等表觀狀況,機體比較容易被真菌感染的部位主要是頭部、眼部周圍,同時在頸部、胸部等其他部位也會有發病情況,真菌感染比較嚴重的情況會蔓延至奶牛全身。 機體發病初期在發病部位會形成比較小的丘疹,慢慢的會向周圍進行擴散,引起整片發生炎癥,出現奶牛毛發脫落,皮膚結痂變厚,出現灰褐色的覆蓋物,當結痂覆蓋物脫落后,出現糜爛、出血、潰爛。 隨著病情變化,皮膚厚度不斷增加,病牛治愈后,生成新的皮毛即可康復,獲得免疫不再發病。
急性發作的奶牛會呈現出高溫、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等表觀癥狀,而且患病奶牛喜歡臥著,同時出現腹瀉,奶牛產奶量減少。 急性發作奶牛也可能會出現脫水、心衰等狀況,在短時間內出現死亡。 對于慢性發病的奶牛一般不會引起機體死亡,最終會導致機體消瘦。
奶牛真菌病的發病過程比較緩慢,頭面部易出現鱗屑痂墊,成白色圓形,通常易出現在眼部周圍,發病區域無毛,有痂皮出現,痂皮下有潰爛面,能夠清晰辨認。 飼養員能夠發現犢牛出現瘙癢癥狀,先是在眼周圍,后擴散至頭頸部,可以感染奶牛不同的部位,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做出初步診斷。
此外,可以通過實驗室檢驗手段,更為準確的確定是否是真菌感染。 目前,行業內主要采用以下3 種方法進行奶牛皮膚真菌病的確診。 一是采用濾過性紫外線檢查,在暗室照射病變區、脫毛或皮屑出現綠黃色熒光反應,能夠快速簡單的檢測出是否感染。 二是用顯微鏡檢查,采樣感染病變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菌絲,可初步診斷為真菌感染。 如有條件大規模的養殖戶也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學檢查,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專一性,檢測結果比較準確可靠,免疫方法診斷皮膚真菌病的案例目前比較少,但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一旦發現有病牛出現,要及時采用分欄隔離,將原牛舍進行打掃清理,及時用福爾馬林煙霧消毒,再進行消毒液噴灑消毒,最后用生石灰均撒地面,達到徹底消毒的目的,避免出現大面積、大規模感染。 發病牛在發病部位用注射器吸取獸用碘酊,進行噴射,每 3d 1 次,堅持用藥 10d。 嚴重病牛可增多用藥頻次,直到痂皮脫落,新毛重新長出,即為痊愈。
對于局部真菌感染的奶牛可以毛發的清理,同時清除鱗屑、痂皮等污染層,使用食用石灰硫黃、次氯酸鈉、恩康唑等藥物,每日1 次,一般連續使用一周即可痊愈,對于皮膚表面有損傷部位的奶牛可以增加噻苯達唑膏、咪康唑或克霉唑等乳膏配合使用,有利于損傷部位的結痂。 對于全身都感染的奶牛可以采用靜脈滴注碘化鈉溶液的方式,進行皮膚真菌感染治療[2],或者采取 VAD注射液進行肌肉注射,連續3d,或者在奶牛喂養飼料中添加灰黃霉素[3],一般使用一周就會呈現出較好的效果。
加強奶牛養殖場衛生清潔工作,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態,定期對牛舍進行衛生清掃工作,消毒液和消毒方法應不斷更新,輪換使用,良好的養殖環境可以減少病菌的滋生,同時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加強奶牛養殖檢疫工作,避免引種患病區域的奶牛; 對于養殖區域奶牛進行檔案建立,定期對奶牛進行檢查,發病或疑似真菌感染的奶牛應立即隔離治療防止致病菌進一步擴散,同時采取一定的治療方法,防止疾病擴散傳染; 皮膚真菌病為人畜共患病,飼養員應注意個人防護,在奶牛養殖過程中防止感染真菌皮膚病,養殖人員進行工作時可以佩戴手套進行操作,在工作完成后采用酒精、肥皂等進行殺菌潔凈過程,將真菌進行殺滅,防止外部傳染。
奶牛皮膚真菌病一般以脫毛、鱗屑為特征,屬于一種慢性疾病,以皮膚表在性的皮膚炎癥為主要表現形式,皮膚真菌感染一般不會危及生命,有部分感染機體可以自愈。 因此,奶牛皮膚真菌病在奶牛養殖過程中容易被忽視。 鑒于皮膚真菌病為人畜共患疾病,因此,在奶牛養殖過程中養殖者也存在著被真菌感染的概率,應引起養牛者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