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甘肅省玉門市農業農村局 735211)
近年來,玉門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脫貧攻堅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積極探索依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產業扶貧的新路徑,深入挖掘戈壁農業、日光溫室、優質牛羊調引、高標準養殖圈舍修建、“五小” 產業發展等,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1.62%下降到目前的0.05%,并于2019 年3 月退出貧困縣序列,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在全市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過程中,玉門市積極扶持引導貧困戶發展設施種植、特色林果、草食畜牧3 大主導增收產業。 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到戶產業扶持資金4315.83 萬元,扶持3023 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全市羊存欄量68.7 萬只,同比增長 1.1%,出欄 37.1 萬只,同比增長 4.3%; 牛存欄 0.84 萬頭,同比增長6%,出欄 0.17 萬頭,同比增長13.3%; 雞存欄28.8 萬只,同比增長15.8%,出欄13.7 萬只,同比增長15.8%;豬存欄2.04 萬頭,同比降低7.4%,出欄1.26 萬頭,同比增長2.9%; 安排資金2591.78 萬元,用于扶持3837 戶貧困戶發展溫室 316 座、拱棚 461 座,種植枸杞 0.41 萬畝,種植食葵、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1.23 萬畝,種植業到戶資金占資金總額的63%。 全市貧困戶戶均養羊達到10 只以上,貧困戶主導產業達到10 畝以上,貧困村主導產業覆蓋率達到92%以上,種養殖主導產業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合作社作為產業扶貧的核心,玉門市按照 “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 的發展模式,積極創新以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收益、務工取酬、訂單銷售等方式為主的帶貧模式,對已注冊建成的251 個種植業和113 個養殖業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形成產前、產中、產后融合發展的聯動機制,有效解決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分散收益、效率不高的問題,提升合作社的發展質量,輻射帶動了貧困戶穩定增收。
截至目前,玉門市投保省級肉牛保險221 頭,投保率108%; 肉羊保險12113 只,投保率110%; 全市貧困戶共養殖育肥豬 103 頭,投保率 100%; 雞保險 4185 只,投保率 100%;設施蔬菜保險232 畝,投保率50%。 “一縣一品” 保險品種枸杞投保 6577.8 畝,投保率為 93.9%; 蜜瓜保險 189 畝,投保率為63%; 藜麥12 畝全部參加保險,投保率為100%。
結合農村 “三變” 改革。 因地制宜打出 “光伏生財”、資源開發、綠色有機牛羊標準化創建等 “組合拳”,采取 “支部+合作社” 的模式有效流轉土地1.68 萬畝,扶持貧困戶種植甘草、板藍根、制種花卉等作物,養殖牛、羊、蘆花雞、魚等家禽,匯集合力共鋪集體經濟 “來錢路”,切實增強基層組織自身的造血功能。
一是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組成政策宣講組深入村組,累計開展種植業技術培訓、政策宣講和典型引領活動17場次、1020 人次,現場指導 5 場次、135 人次。 培訓覆蓋到全市12 個鄉鎮59 個行政村,鼓舞貧困戶增強斗志,樹立發展信心,摒棄等、靠、要等不良思想。 二是通過采取媒體宣傳、印發宣傳資料、干部入戶幫扶等方式,加大對政策的宣傳力度。每周二、四晚,玉門電視臺持續播放 《三農新天地》 欄目,對農業實用技術和脫貧致富帶頭人物事跡進行宣傳報道,把扶貧政策送到田間地頭,讓貧困群眾知曉政策。 三是采取 “請進來、送出去”、分段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和參觀考察結合等方式,培訓全市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
玉門市針對現有扶貧產業覆蓋不到位或扶持作用發揮不充分的現狀,制定 “五小” 產業扶持方案,大力發展小家禽、小養殖等 “五小” 產業,截至目前,全市貧困戶發展 “五小” 產業2274 戶,五小產業扶持資金達到1146.8 萬元,其中發展小庭院經濟703.466 萬元,發展小家禽442.68 萬元,發展小手工2 類0.7 萬元,扶貧成效顯著,貧困戶在去年的基礎上經濟收入增加193.8095 萬元,樹立了典型示范戶83 戶。
今年玉門市按照 “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 的經營理念,通過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申報“三品一標” 產品認證。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獲得無公害農產品 10 個、無公害產地 16 個、綠色食品 15 個,祁連清泉羊羔肉、玉門枸杞、赤金韭菜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新申報綠色食品9 個,獲得有機產品轉換證書9 個。
玉門市9 個貧困村土地鹽堿嚴重,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不完善,依靠市級薄弱的財政資金改善難度較大。
發展種養殖增收產業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部分貧困戶對發展產業有畏難情緒,積極性不高[1]。
玉門市貧困戶老弱病殘居多,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拙,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下一步玉門市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脫貧攻堅總體部署和要求,緊盯 “兩不愁三保障” 突出短板和明顯弱項,聚焦貧困人口和困難群眾,突出產業扶貧,抓實抓細 “一戶一策” 措施落實,鞏固脫貧成果,提升發展水平,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力爭實現剩余16 戶56 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針對貧困村生產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在加大土壤改良、種植綠肥、拉沙壓堿、澆水水排堿等措施設施的同時整合行業部門項目資金,加快實施土地改良、水電路渠等項目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有效改善貧困鄉村和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大力扶持貧困村群眾發展特色林果、養殖業等增收產業[2]。
一是優先發展枸杞產業。 依托枸杞小鎮建設,重點在花海鎮、下西號鎮、黃閘灣鎮、柳河鎮、柳湖鄉、獨山子鄉、六墩鎮等鄉鎮發展枸杞,積極培育推廣適宜本土的優良品種,抓好規范化種植,打響玉門枸杞品牌。 二是規模發展人參果產業。以清泉鄉戈壁溫室人參果產業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日光溫室人參果產業。 三是持續發展設施蔬菜。 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引進和推廣高效優質新品種,建成一批戈壁農業產業園。 四是加快發展畜牧業。 創建4 個有機綠色牛羊肉生產、加工示范點,實現畜牛羊肉70%的出欄由活體變為產品銷售。
把產業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緊扣貧困戶的實際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 每季度開展貧困戶農業科技培訓不少于6 場次,通過現場指導、結對幫帶、產業指導員現場指導等形式為貧困戶提供種養業技術指導、脫貧攻堅政策、市場信息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