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艷 亓東明 黃志秋 張誼 孫彥 趙金剛
(西昌學院動物科學學院 615013)
產教融合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創新力,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辦學模式。 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積極性和高校主動性,將師資隊伍建設納入校企、校地合作計劃,共同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西昌學院自2006年起開始探索應用型發展路徑,提出 “本科學歷 (學位) +職業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逐漸積累經驗。
當前許多高校在人才引進上有很多關于學歷學位的條件限制,導致多數年輕教師 “從學校到學?!?,雖然理論知識深厚,但生產一線經驗不足,對行業發展前沿掌握不充分,普遍存在“重學歷、輕能力” “重理論、輕應用” 等問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很難勝任融合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專業技術等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任務[1]。 而動科類專業是一類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迫切需要動科類專業教師提高創業創業教育水平。
近年來,由教育部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的專業技能競賽已成為檢驗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指導教師、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平臺。 以賽代訓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而許多動科類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備賽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生產一線的實踐經歷,一些比賽項目,如飼料原料快速鑒定與摻假識別,雞精液采集、品質檢測及人工授精等,教師很難從生產實踐的角度去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難以適應當前專業技能競賽需求。
伴隨著現代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類企業對動科類專業畢業生需求日益擴大,同時他們也擁有一批具有豐富養殖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無法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作用。 同時,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部分高校辦學經費不足,校內養殖場和動物醫院等基本實踐教學平臺缺乏或不完善,難以滿足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需求。 此外,受制度制約,一部分企業技術能手難以以教師身份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專業技能教育。
加強高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是創新創業教育縱深發展、持續發展的關鍵。 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載體,在教師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以產教融合辦學模式為依托,結合區域經濟建設實際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注重校企融合,借助現代企業的資源,培訓 “雙師雙能型” 教師隊伍。 通過校企雙方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安排教師企業生產一線參與實踐,了解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掌握行業發展前沿,使教師已克服從學校到學校生產一線經驗匱乏的通病,為創新創業教育深入推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積累生產經驗[2]。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頂崗實習是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關鍵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階段。 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高??筛鶕髽I實際安排教師赴企業檢查、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強化實踐教學和創新技能訓練的同時讓教師親自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實踐中。 通過實習檢查,教師既能及時解決學生在實習遇到的問題,又能提高專業水平,同時還可掌握專業發展方向和行業動態,獲得一線企業對高校辦學水平、教學效果的意見和建議,并找出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改革積累信息資料。
高??梢砸詫I技能競賽為契機,在校企合作中,安排師生共赴企業生產一線,針對單項賽事開展專項訓練,積極備賽。 同時,利用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共同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為保證專業技能競賽順利開展,還可鼓勵教師利用周末和假期,針對單項賽事赴企業開展專項訓練,既積累了備賽經驗,又充分接觸生產實際,為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創造了很好的進修條件。
動科類專業是與生產結合極為緊密的專業,其辦學定位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和區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高校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動科類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走開放式辦學道路,通過校企 “訂單培養” 等多種形式實現 “訂單” 培養學生全覆蓋,積極邀請、聘請行業、企業中既有實際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技術人員,到校為 “訂單培養班” 的學生授課,在企業實現廣告宣傳、挖掘新人等目的的同時,使專業教學的內容緊貼行業、企業需求,彌補在校生難以接觸生產實際的不足,全面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3]。
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培養目標、辦學特色,認真梳理自身師資隊伍專業結構的不足,分析在人才培養中的技能弱項,有針對性地選擇外聘教師,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依托校地合作,在服務地方的各項活動中發現和 “柔性” 引進人才,積極聘請地方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高職稱人員參與指導學生創新創業。 打破制度限制,面向社會邀請、引進畜禽養殖、飼料生產、寵物醫院等企業高級技術人員、能工巧匠為駐校專家,采取兼職授課、專題報告、現場指導等方式,與校內教師配合共同參與實習實訓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近5 年來,西昌學院與西昌華寧、新希望、大北農、通威股份、鐵騎力士等多家企業產教融合,積極探索出動科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新途徑,取得一定的效果。 先后開展教師赴企業參加 “雙師雙能型” 師資培訓2 次,培訓教師41 人次; 赴澳大利亞開展專業技術培訓1 次,培訓教師14 人;開展教學實習檢查5 次,涉及教師52 人次; 安排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8 人次; 安排師生赴企業備賽2 次,涉及師生12 人次; 引進企業技術能手進校園15 人次,引進外聘教師10 人,邀請能工巧匠現場授課11 場次。 先后涌現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 人,四川省十大杰出獸醫1 人。 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效果顯著,先后榮獲四川省第十三屆 “挑戰杯” 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2 項、三等獎1 項,中國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3 項,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2 項,第二屆生態畜牧場規劃與設計競賽一等獎1 項,動物醫學專業全國技能大賽二等獎1 項,水產養殖專業全國技能大賽二等獎1 項。 近5 年,動科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學生自主創業比例名列前茅[4]。
產教融合背景下,學校、企業、教師互惠互利,共享共贏,共同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水平,是推進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通過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模式,建立一支符合動科類專業發展實際、適應社會行業發展需求、創新創業能力強、有理想有擔當的師資隊伍,既激發了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教師 “回歸本分”,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力和創新力讓學生 “回歸常識”,更好地發揮了高校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中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