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力 洪厚成
(1,湖南省平江縣余坪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414513; 2,湖南省平江縣三陽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414500)
引起仔豬腹瀉原因繁多,病菌感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1.1.1 細菌性感染
主要的細菌有大腸桿菌、結核桿菌、沙門氏菌、豬傷寒沙門氏菌等,致病性較強,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一般發病急,死亡率高,一般發生在10~20 日齡的仔豬,仔豬發生黃痢或水樣糞便,糞便惡臭,附有黏稠物。 由沙門氏菌引起的腹瀉一般發生在1~2 月齡的仔豬,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糞便血樣或腥臭[1]。
1.1.2 病毒性感染
引起仔豬腹瀉的病毒很多,如豬瘟病毒、豬流行性腹瀉、偽狂犬病毒及細小病毒等,病毒感染一般傳播較為迅速,感染和死亡率很高,難以治愈,且易與細菌、寄生蟲等交叉感染。一般仔豬會出現腥臭味稀便、嘔吐等癥狀。
1.2.1 寄生蟲感染
一般球蟲、弓形蟲都可引起仔豬腹瀉,最為常見的是球蟲引起的腹瀉,多發生于仔豬仔 10~17 日齡,前期糞便黏稠糊狀,后期水樣腹瀉,難以治愈。
1.2.2 仔豬消化功能不健全
仔豬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消化能力較弱,斷奶后腸道消化酶減少,較為脆弱,不容易完全消化吸收蛋白質或飼料中的纖維,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出現腹瀉。
1.2.3 營養因素
很多養殖戶發現,仔豬出現腹瀉后立即會想到疾病因素,及時用藥物治療,但營養因素也是導致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如母豬妊娠期間所喂飼料營養不均衡、霉變,或者微量元素缺乏容易導致母豬營養不良,從而引起仔豬抵抗力低下,容易腹瀉; 或者飼料蛋白過高、母豬飲水較少會導致母豬便秘、奶水不足等均會引起仔豬腹瀉。
1.2.4 仔豬免疫力低下
由于仔豬免疫器官和系統發育不完善,免疫力差,導致仔豬消化系統不健全,容易被細菌和病毒、寄生蟲等傷害,從而引起腹瀉。
1.2.5 豬舍衛生不到位
管理人員未對豬舍及時消毒、清理糞便,溫度和濕度不合理,未及時通風保持豬舍干燥等,容易使豬舍產生細菌和病毒、有害氣體,或引起仔豬應激,導致腹瀉。
仔豬腹瀉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低迷、食欲下降或廢絕、腹瀉不止、糞便呈黏糊狀或水樣、脫水、體重下降、體溫低、身體瘦弱,如持續5~7d 不治愈或發現不及時死亡率達到25%以上[2]。
仔豬腹瀉可引起精神不濟,食欲下降,身體瘦弱,從而降低機體免疫力容易患病; 一般導致仔豬腹瀉的因素較多,難以控制,如不及時預防或治療會給養殖戶帶來巨大損失。
飼養人員要加強母豬和仔豬的免疫接種工作,有獨立的消毒室和疫苗接種室。 母豬可在生產前15~40d 接種大腸桿菌疫苗,一方面可加強母豬抵抗力,另一方面也為仔豬提供保護。仔豬第一次免疫約在20~30 日齡,第二次免疫約在50~60 日齡,免疫接種時要對針頭消毒,且程序得當。
仔豬和妊娠豬身體抵抗力較差,最好單獨飼養,方便管理。 飼養人員要加強豬舍衛生管理,及時通風,保持豬舍干燥,溫度保持在 20~22℃,及時清理糞便、排泄物,防止滋生病原微生物進而引起仔豬腹瀉。
仔豬在出生7~20d 時要及時補充鈣、鐵等微量元素,保證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 另一方面,仔豬主要靠母豬乳汁獲取營養,對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豬要合理飼喂,飼料質量優良、容易消化、營養均衡,并且注意補充水分,保證乳汁充足; 可在飼料中適量添加蛋白質、微量元素等補充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以保證仔豬正常營養需求,減少腹瀉發生。
仔豬的豬舍周圍應避免嘈雜,要給仔豬一個安靜的環境保證其休息,豬舍溫度、濕度要穩定,避免溫度過高或過低,夏天要降溫,冬天要保暖,控制人員進出豬舍,減少應激。
仔豬腹瀉藥物治療要先弄清腹瀉原因再對癥下藥,切勿盲目適得其反,也不建議一開始就用止瀉藥。 首先要進行細菌鑒定確定病原,然后進行藥敏試驗。 盡量不進行肌注,腸道喂藥效果更好,可用諾氟沙星配益生菌,幫助腸道恢復平衡,如果脫水較嚴重可補充葡萄糖和氯化鈉溶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