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含龍
(青海省大通縣養殖技術推廣中心 810100)
在新生犢牛飼養管理工作中,尤為重要的是犢牛出生第一小時的管理[1]。 首先,在小牛出生時,接生人員應在第一時間檢查小牛呼吸,對小牛呼吸道進行清理,避免因呼吸道堵塞造成新生犢牛死亡; 其次,接生人員應利用碘酒或其他消毒劑清理新生犢牛肚臍,觀察新生犢牛的肚臍是否有出血現象。 一旦發現出血,應及時采取相關醫療手段對其止血; 然后,接生人員應幫助母牛進行新生犢牛的初乳喂養工作。 初乳中含有大量營養成分,可以大幅度提升新生犢牛的免疫力,提升新生犢牛的身體素質。 除此之外,接生人員應注意初乳喂養的時間和數量; 最后,在上述工作結束后,接生人員應將新生犢牛轉移到較為干凈的環境中,降低外在環境對新生犢牛身體狀況的負面影響。
在犢牛出生第一周,管理人員應提高警惕,時刻關注新生犢牛的身體需求,及時調整犢牛飼養工作,確保新生犢牛的成活。 首先,管理人員應將出生時間在一周內的犢牛安置在溫度適宜的牛舍內 (一般為18~22℃),有利于新生犢牛的成長; 其次,管理人員應定期清理牛舍,新生犢牛的抵抗力較弱,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清潔的環境對犢牛成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然后,由于部分長角犢牛具備一定的危險性,容易造成牛舍內紊亂。 因此,管理人員為降低自身工作壓力,通常利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去除牛角。 在此階段,管理人員應嚴格按照相應規章制度執行,降低對新生犢牛的傷害; 最后,管理人員應觀察新生犢牛的身體狀況,及時發現疾病的外在體現,采取相應的醫療手段對其進行救治[2]。
為提升新生犢牛的適應能力,在犢牛出生4d 后便可向其喂養飼料。 (1) 管理人員應通過既往經驗合理搭配飼料成分,在飼料中添加糖漿等成分,提升飼料營養,加快新生犢牛成長; (2) 管理人員應加強對飼料保管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避免因飼料質量不佳影響新生犢牛的正常成長; (3) 管理人員應采用少吃多次的飼養方式開展飼養工作,保證新生犢牛對飼料的充分吸收; (4) 管理人員應控制新生犢牛的牛奶攝入量,依據時間變化對牛奶供給量進行調整,加快新生犢牛斷奶時間; (5) 管理人員應在提供飼料的同時配備足量的清潔水源,增加新生犢牛對飼料的攝入量。
在新生犢牛成長的不同階段,對營養需求有所差異,管理人員應及時更換新生犢牛的飼料種類。 一般而言,新生犢牛的飼料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谷物性飼料及全價飼料。 相對來說谷物性飼料顆粒較大,可以加快犢牛瘤胃蠕動,促進新生犢牛對飼料中營養成分的吸收[3]。 而全價飼料的營養成分較高,營養種類較為豐富,可以為新生犢牛提供充足的營養供給。 但全價飼料的適口性相對不足,對新生犢牛的吸引力較低,導致新生犢牛對全價飼料的攝入量不足。 因此,管理人員應采取向全價飼料中添加糖漿等方式提升全價飼料的適口性,當新生犢牛成長到3 個月時再向其提供谷物性飼料。
新生犢牛成長到一定階段時,應逐漸減少其對牛奶的攝入,提升新生犢牛的成長速度,減少新生犢牛的飼養成本。 新生犢牛斷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給予其一定的過渡時間,保證新生犢牛在斷奶過程中不會對新生犢牛身體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首先,管理人員應根據新生犢牛的成長速度合理安排斷奶時間,對身體狀況良好的犢牛應在第4 周就開始降低牛奶供應,身體不好的犢牛應適當延長斷奶時間; 其次,在新生犢牛成長到5~8 周時,應保證全部犢牛進入斷奶階段,降低日益增長的飼養成本,擴大自身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犢牛階段是牛身體素質最為薄弱的階段,在此階段,犢牛受外在因素影響較大,極易造成犢牛死亡,影響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 因此,犢牛飼養管理人員應加強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工作認知,依據犢牛不同成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制定合理的飼養計劃,全面保證犢牛正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