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和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2020年畢業生人數高達874萬人,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下,導致越來越多的就業欺騙行為。研究高職院校畢業生誠信就業行為,可以為高校有效減少學生就業失信行為提供指導,幫助高職畢業生樹立誠信就業的價值觀,促進其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
就業誠信是指求職者在整個就業過程中(包括單位選擇、簡歷制作、參加面試、簽訂協議以及參加工作后)都應保持誠信的就業態度、言而有信的就業操守、彼此信任的就業心理。根據網絡相關資料、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和工作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目前高職畢業生就業失信行為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求職簡歷不夠真實。簡歷是求職者本人基本信息最簡單和最直接的概述,很多畢業生為了能夠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在學習成績、專業知識方面、在校干部經歷、兼職工作經歷等方面夸大其詞[1]。
面試過程言而不實。一般在大型雙選會或者一些應聘者特別多的專場招聘會上,了能夠盡可能的了解到每一位應聘者,通常面試速度快、時間短,一些畢業生就會言而不實欺騙蒙蔽面試官。
證書或獎狀虛假。部分優質企業對畢業生還有一些特定證書的要求(如英語AB級證書、英語四級證書、計算機證書等),了滿足企業招聘的要求及在應聘中能夠脫穎而出,一些學生就會帶一些虛假證書或獎狀。
簽約后常見違約。很多畢業生在簽約過程中對企業沒有深入了解,同學簽約自己也簽約,盲目從眾,簽約后又離職。
近幾年我國網絡發展日新月異,各種“網紅”在網上花式炫富,無形中影響一些在校學生的價值觀,許多人養成金錢至上的觀念。關于“薪酬福利”的調查中,畢業生優先考慮的就業標準就是工資待遇。在面試時,若自身條件與招聘要求相符,學生基本都能做到誠信就業[1];若自身條件達不到招聘單位的要求,但通過“包裝”能帶來好的結果時,部分同學就會弄虛作假以達到個人目的。在求職時,往往表現的急功近利。
隨著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大,畢業生為了找到滿意度更高的工作,通過各種手段包裝自己。如求職簡歷不實事求是,夸大自我履歷,對自己的一些個人資料進過度“抬升”手段多樣、花樣繁多[2]。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都想去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就業時一些畢業生為了達到個人目的,通過采取一些另類的競爭方式來獲取用人單位的青睞。問卷中提及“在就業過程中,身邊的大學生們是否全部都誠信就業”,僅有9.7%的大學生選擇“全部是”,32.2%的選擇“部分是”,高達58.1%的學生選擇“大部分不是”。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行為已普遍化。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失信行為是多方因素互相作用導致的,既有主觀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方面因素的影響[3]。客觀因素主要是社會、學校、家庭及用人單位產生的影響,主觀因素主要是自身就業競爭力不足、錯誤的就業價值取向、社會責任感淡薄等。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逐年增大,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失信行為,我國對大學畢業生失信行為很多都是停留在道德層面。學校層面的誠信教育不足,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看重學業而忽視學生的思想品質[4]。一些學生家長在生活中就未能夠樹立好的誠信榜樣,使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父母過高的期望也使得大學生們為了變成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而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工作。雖說用人單位是大學生就業失信行為的受害者,但某種程度上用人單位也是就業失信行為的推動者,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不能夠誠信招聘,用人單位的失信行為導致大學生產生單位不守信我也不需要講誠信的心理,進一步增加了就業失信行為。
大部分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失信主要是由于自身條件不夠優秀。在校期間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追求吃喝玩樂,導致學業荒廢,在求職過程中缺乏競爭力,只能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來獲取應聘機會。再者受西方文化思潮和市場經濟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表現出文化上不自信、傳統美德缺失等問題,這些大學生信奉個人至上,只是追求現實利益及個人利益,不顧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導致了就業失信行為的增加。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失信是一個由多個因素錯綜復雜相互作用的社會普遍性問題,對于大學生就業失信行為政府、用人單位、高校以及學生本人應相互合作、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加強誠信就業建設,學校方面更要注重加強畢業生誠信教育,使其樹立誠信就業觀念[5]。
高職院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好誠信教育引導工作,從新生入學開始就進行誠信行為教育,大力宣傳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在日常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多維度融入誠信教育,使大學生們養成“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習慣。學校應組織開展一些和誠信教育相關的活動、講座及通過學校自媒體進行誠信宣傳,使誠信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入腦、入心。
導致高職學生就業失信行為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對誠信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沒有得到系統的監督、管控和處罰[5]。學校應高度重視,成立專門機構,安排專人負責,從就業輔導員到全體畢業班班主任扎實開展就業誠信管控,實現“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工作要求[5],對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就業失信行為進行通報處罰。把一些和用人單位沒有進行任何溝通,直接離開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列入就業誠信黑名單,督促已經離職但未辦理解約手續的學生辦理相應手續,針對多次無特殊原因私自離崗的學生,不再提供工作崗位。
高職院校要加強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不僅僅是指對畢業年度內的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工作,對低年級甚至大一新生也需要開展就業指導,主要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心理輔導和勞動法制教育[6]開展系統的就業指導,能夠幫助大學生們提前規劃自我發展方向,對于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質能夠盡早在實踐中去鍛煉,對于需要的一些證書或理論知識能夠提早準備,避免畢業年度出現“臨時抱佛腳”的場面,如果畢業生各方面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人職匹配,也就不存在一些就業造假行為,間接性的減少就業失信行為。
高職院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行的“主陣地”。學校應加強學生誠信意識教育,無論是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應高度重視誠信教育。還應加強和完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使大學生們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升自我就業競爭力,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