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
(河北省霸州市農業農村局 065700)
呼吸道疾病屬于外源性感染,由多種機制引發,在檢查時癥狀主要體現在噴嚏、涕下、張口呼吸、流淚、甩鼻等,并且伴有濕性肺啰音或者是干性肺啰音[1]。在癥狀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眼部會出現腫脹或者是充血問題,全身都有可能被感染,雞一旦發病,生長會比較緩慢或者是停止,食欲不振,產蛋數量下降,也可能會停產。
如果雞苗會采用自己孵化的方式,需做好疫苗接種和保障措施。如果雞苗在外購買,需保證雞苗有對應的供應商,供應商在進行雞苗孵化時需使用沒有發生疾病感染的種蛋。
良好環境地提供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對疾病的預防作用。在養殖時應做好對應的消毒工作,定期對飼養區域進行消毒,維持飼養環境清潔,進而降低空氣中病原微生物及粉塵的含量[2]。免疫接種前后3d 不適宜消毒,就消毒藥物來講,可以使用酒精、氫氧化鈉、碘酒等;重視對雞群的監測和管理,隨時關注雞群狀態,及時對雞舍糞便污染進行檢查,一旦發生潮濕、污染、有害氣體超出正常標準時,需將其清除,并且對飼養環境消毒;及時更換雞舍中的塑料,盡量為雞的生長創造良好環境;對飲用水進行消毒,保證飲用水的整體質量,確保雞在飲水時的安全;禁止外人進出雞舍,也不允許其他動物、禽類出入雞舍,降低疾病傳播概率,消除中間的傳染媒介。
在選擇疫苗時,需將本地毒株作為參考,毒性不應過強,免疫在頻率上需做到適中。免疫接種時應由專業人員操作,保證在接種時的仔細、熟練及精確,盡量避免在接種疫苗時產生副反應和應激反應。具體的免疫日期需將實際情況作為依據,然后運用科學方式制定[3]。呼吸道疾病相關的免疫接種一般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幼雞出生7d 內,疫苗接種時間越早越容易產生抗體,形成較好的免疫力。第二階段在第一次免疫之后的半個月內,第二次免疫主要是為了強化首次免疫效果。免疫接種對雞呼吸道疾病整體防控十分重要,能在較大程度上減少養殖中產生的經濟損失。
呼吸道疾病屬于在雞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發病率較高,在選擇藥物時可以使用對大腸桿菌、支原體都比較敏感的藥物,如支原凈、環丙沙星等,使用時可以將藥物放在水中,連續用藥3~5d,之后可以將藥物減半,減半期間使用1 周左右。一般情況下可以在1kg 的飼料中混入400mg 支原凈,在1kg 的水中混入250mg 的支原凈[4]。同時應注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飼料中加入鹽霉素、甲基鹽霉素后,需合理控制支原凈用量,藥劑防治的方式能使疫病得到比較有效控制。
在控制繼發感染時,可以運用小批量試驗,及高敏藥物、安全藥物進行防治。同時在管理中應注重對雞群密度的控制,使其養殖密度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密度過高時雞群太過擁擠,如果生長空間不能得到科學控制,雞舍通風情況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細菌比較容易滋生,因此,在進行日常管理時,應合理控制養雞密度。
選擇優質飼料進行飼養,合理控制蛋白質、糖類等不同營養成分的比例,使雞的免疫力得以提高,防止出現病雞。同時也要對飼料進行定期檢查,保證飼料質量,如果飼料出現變質情況,則不能再進行飼養。除此之外,需注重維生素的補充,利用微生態制劑進行攪拌,使其腸道中的菌群保持平衡,促進雞群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提升。
需要在孵化期、育雛期做好生物安全防控,防止出現種內外源病原體感染的問題,增強雞群抗病能力,在此過程中側重于對雞白痢、支原體等具有直接傳播性疾病的凈化工作,在這種情況,能在較大程度上降低雞群整體感染率。同時需深入了解病原體的具體情況,尤其是IBD、ND、MD 等病毒的疫苗接種,強化免疫措施的有效落實。在雛雞開飲之后,根據具體情況,3~5 日齡時在飲水中混入安全性比較高的免疫增強劑及抗生素。這種方式對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有明顯效果,也能使消化道中的病原得到較大程度的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