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裕華 (韶關學院政法學院)
主體間性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交往理論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主體性原則帶有個體主義的傾向,而主體間性包含著集體主義、互惠互利之意”,主體間性是通過主體的“類比統覺”“同感”“移情”等“視域互換”來實現的[1]。早在20 世紀80 年代,西方就已開始對主體間性教育問題進行思考和嘗試,他們將傳統教育的“主客模式”轉變為“主主模式”,力圖構建和諧的主客體合作關系。而在我國,哲學界的主體間性理論是在20 世紀90 年代初開始提出來的。21 世紀初,一些學者逐漸把主體間性理念引進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雙主體交互性教學模式逐漸成了現代思政課堂的重要特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主體間性教學模式也被廣泛運用。
主體間性教學是針對過去教師單主體性教學而提出來的,它的目的不是對原來主體性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對過去單純主體性教學的一種揚棄。主體間性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強調雙主體性及主體間的交互性,“人本性”“發展性”和“主動性”是其本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是其外在特征。
主體間性教學模式改變了以教師作為單一主體、學生作為客體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和學生都有主體性作用和主體性人格,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主體間性教學還強調主體之間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依靠主體間的交互來實現,它包括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三個維度的相互交往,既是課內和課外的交互,也是線上和線下的交互。這種互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師與教師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調動教師、學生的教學積極性,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
當前,高校思政課的主要問題依然是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足。這一問題要想得到有效解決,需要探尋新的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主體間性教學模式的特點很好地滿足了這一變革要求,它正逐漸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
1 實現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
主體間性理論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實現“學生發展”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教育作為實現人的發展的重要途徑,根本目的是“使人成為人”。“人”的個體發展的理想境界是馬克思說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2]。主體間性教學擺脫了傳統教育中主體對客體進行改造的工具化行為,學生也成為教學中的主體[3]。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論水平、思維方式、認知心理等,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認知。主體間性教學的這種互動交流,凸顯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體現了教學中的平等、民主與自由,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實現了學生個體價值的發展,使教育真正回歸于人。
2 構建和諧新型師生關系的強大推力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不僅僅是解決教與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師生之間要建立起思想與感情的交流,實現思想的碰撞與提升。在主體間性教學模式下,師生間良好的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達成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由于主體觀念的變化,教師不再把學生看成單純的灌輸對象,而是開始學會尊重學生,激勵學生,用自己的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樂于參與教學。在這里,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性、多元化特點得到尊重,師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師生關系不再是不平等的主客體關系,而是轉化為雙向互動的平等關系。
3 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
高校思政課主體間性教學,打破了封閉的、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把學生的自我學習與課堂分享相結合,把課堂講授與課堂研討相結合,把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集中封閉的課堂正在向開放多元的課堂延伸,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得到極大豐富和拓展。當前,在主體間性教育觀念的推動下,高校思政課在參與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研討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教學形式的探索和應用上有了新的突破,有的學校還探索出了“教學研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這種變化,使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吸引力和說服力,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更加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教學成效也得到有效提高。
1 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尊重
現在的“基礎課”課堂,師生的交流與互動已是常態,教師不再是唯一權威、唯一主體,雙主體、多主體教學逐漸成為主流,師生的關系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可以說,傳統的教師單主體觀念已得到較大轉變。
2 教學手段不斷更新
主體間性教育模式推動了現代教學手段在《基礎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基礎課”教學中傳統的“粉筆+黑板”逐漸被多媒體替代,單調的教師口授教學手段和方法逐漸退出舞臺。很多高校在主體間性教學改革中,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與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結合起來,探索新媒體時代下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4]。目前,多媒體技術手段已普遍應用于“基礎課”教學之中,一些高校還利用網絡平臺在“微課”“慕課”等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與實踐。
3 教學評價有了新探索
傳統“基礎課”教學對教師的考核注重知識講授的深入性、系統性、完整性、邏輯性,較少關注課堂交流和課后指導。主體間性教學推廣后,各高校對教師的課堂提出了更多要求,考核也更加細化,更注重課堂組織成效。有些高校將考核分為論文作業考核、小組考核、個人表現考核等;也有些高校細分了評價主體,將教師評價、同學評價、自我評價及其他主體參與評價有機結合起來,設置各評價主體的權重份額,形成能夠準確反映評價對象學習效果的評價結果。
1 雙主體作用發揮不夠
當前,“基礎課”教學中雙主體作用的發揮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基礎課”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強調自己的主體地位,仍把學生當成客體,造成學生的主體作用缺失;部分教師對主體間性教學理念及其內涵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是要削弱自身的作用,把課堂活動完全交給學生。而學生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習慣于被灌輸,不敢或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對課堂教學的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差,與教師的互動不足。
2 教師教學技能不足
在教學中,部分“基礎課”教師,特別是老教師,由于缺乏專門的、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對主體間性教學的運用缺乏必要的能力素質;部分教師缺乏提升自身能力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求創新,固步自封;部分教師對主體間性教學的學習,只學皮毛,停留在表面,對核心技能掌握不好,教學重形式,缺乏實效;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素養,他們不知道怎樣使用信息技術、什么時候需要使用信息技術、什么時候需要使用什么樣的信息技術等,影響了教學成效。
3 教學保障不到位
在“基礎課”中實施主體間性教學需要有強有力的教學保障。但當前,各高校仍存在師資隊伍嚴重不足,資源開發不夠,平臺建設缺乏,多功能活動課室少等問題。同時,教學管理、評價和激勵機制老舊,部分高校雖然對主體間性教學評價有了一定的探索,但并未使高校“基礎課”的考核形式發生實質性改變,教學考核仍存在內容不完備、體系不健全,制度規范缺失的現象,考核評價往往憑主觀判斷多,客觀依據少,定性評價多,定量評價少,對大數據信息的獲取和運用不充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要完成好這一使命,教師的主導引領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自身堅定的理論自信和法律信仰,勇于擔當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推廣者,要理直氣壯把科學的思想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樹立堅定的理論自信和法律信仰,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基礎課”中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并不是要放棄教師的主導地位,而是要堅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導可以為學生指引方向,可以避免學生無謂的時間和精力浪費,還可以有效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5]。
“基礎課”教學的目標是“使人成為人”,是師生雙主體共同參與的修身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價值、情感、認知、意志、需要等各種精神要素共同運作的過程[6]。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都要有主體意識,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又要互相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作為主體的教師,一是要對自身的知識準備、知識講授提出高要求;二是要幫助學生激發學習動機、選擇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活動、創設學習環境、解決學習問題等;三是要教書育人,關注和引導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等,做好學生的人生引路人。
而作為學生主體,首先,要轉變觀念,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由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由被要求成長向主動成長轉變,要改變“學習是為修學分”的錯誤思想。其次,要掌握自己學習的主動權,主動做好學習規劃,主動學習教學內容,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次,要敢于分享學習,敢于探討知識,學生由于其知識和能力的局限性,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有拿出來與教師、同學一起分享,一起探討,才能得到更好地解決,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深層次的知識。
1 研究學生特點
理論引導一定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困惑。“基礎課”的主體間性教學要想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教師首先必須研究學生,了解、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點、學習需求、個性特征等,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個性化指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當代大學生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強,速度比較快,他們思想活躍、追求個性,對他人的觀點不輕信、不盲從,自我意識較強,愿意提出自己的創見。但是,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當代大學生又常常會出現方向迷失、“三觀”多元化、個性張揚、功利心強、崇尚自由和“非主流”文化、知行脫節等多種不良傾向。對此,教師既要看到學生的優點,也要敢于直面學生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有所揚棄,積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 研究教學方法
正如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指出的那樣,“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應該是教學方法問題,不同的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樣。”[7]主體間性教學模式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應是開放的、靈活的、多樣的。而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就要充分研究教學方法,探索綜合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問答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應用的新思路、新途徑,讓對話教學成為課程“活起來”的主要方式。嘗試運用體驗式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激發學生的教學參與積極性,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和追求創新。同時,教師要順應“互聯網+”教學變革趨勢,把傳統教學的優勢和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課堂教學的線上線下相結合。
3 研究教學內容
“基礎課”主體間性教學是鮮活的課堂,它要求教學內容也是“鮮活”的,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踴躍參與的。因此,主體間性模式下的教學,教師要注重研究教學內容。首先,要將教材知識轉化為教學內容,把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對教材內容進行精簡和補充,讓教學內容更有時代特色,更有個性特點,更能讓學生認可和接受;其次,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特性相結合,針對學生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再次,要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把學生興趣愛好、生活細節、關注的社會熱點等融入到教學中,堅持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教學內容真正“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地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他、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但在當前,各高校由于教師缺乏,往往采取大班教學,教師滿負荷上課,這使得教師忙于應付教學任務,難有時間去考慮教學教法,主體間性教學有其形式而沒有實質效果。對此,高校要加大經費投入,進一步健全教師培養機制,提升師資力量,應建立開放、靈活的教師配置機制,吸引、鼓勵校內相關的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擔任“基礎課”課程教學任務,為課程教學提供師資保障。
2 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基礎課”主體間性教學需要有強大的資源和平臺支撐,才能滿足教學交互的需要。首先,師生預先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習、充分理解和把握需要有足夠的知識資源,包括教材、教學案例、課件、圖書資料、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等;其次,師生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有足夠的平臺資源,包括學習平臺、交流平臺、信息分享平臺、活動平臺等;再次,為保障教學成效,還需要有足夠的系統資源,包括信息監測系統、測試系統、評價系統等。同時,高校還要為師生提供足夠的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使“基礎課”教學從枯燥的知識概念逐步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應用。
3 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
“基礎課”主體間性教學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多樣性的。對此,各高校首先要做好教學評價的頂層設計,建立相應的制度和規范;其次,對教師的評價不能單純停留在課堂的知識性講授上,應將教師的課堂組織與課后對學生的指導、答疑列入評價內容,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應注重過程性、發展性評價,多考查學習過程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再次,要善于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評價。多元化、多樣性的評價有其復雜性,需要有配套的多元化、多樣性的評價手段。高校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教學評價系統,用系統來監測、收集教學相關數據,掌握教師的指導過程、答疑情況,記錄學生進行在線自主學習的情況、參與研討交流的情況、測試得分情況等,要充分應用網絡便捷化和手機智能化的成果,利用手機微平臺開展教學和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