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鎮城底礦,山西 太原 030000)
采煤工作面在回采傾斜、急傾斜煤層時,由于受到綜采設備布置方式、煤層賦存傾角、切眼與煤層夾角、作業循環方式等因素影響,回采過程中,往往造成溜子上竄下滑、支架倒架等現象[1-2]。隨著煤層傾角變化,切眼內溜子出現下滑時,導致機頭與轉載機搭接不暢,形成大量的前溜“回頭煤”,造成設備磨損嚴重,增加設備運轉負荷。隨著機頭下滑,不斷調整轉載機位置,也會壓縮工作面端頭的安全空間,影響緊急避險通道。因此,如何有效解決傾斜煤層在回采過程中的設備下滑問題,提高設備安全運行效率,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鎮城底礦28116 采煤工作面主采8#煤層,該煤層平均厚度為4.1 m,可采范圍內煤層賦存相對穩定,煤層傾角為8°,煤層埋深為450 m。工作面設計切眼長度為 145 m,膠帶順槽長度533 m,軌道順槽長度530 m。受煤層賦存及地質條件限制,切眼施工坡度為 7°。經采前勘探,工作面切眼向外110 m 處,受到地質構造影響,工作面局部坡度可達到 12~21°不等,平均坡度為 16.5°(軌道順槽高程大于膠帶順槽)。在回采期間,受坡度不斷變化的影響,工作面前后溜出現明顯下滑現象,切眼內中段支架也出現局部倒架、擠架現象,嚴重制約工作面的正常采煤生產。
28116 采煤工作面采用綜采支架放頂煤工藝進行生產,工作面內存在較大向斜構造,貫穿整個工作面。工作面膠帶順槽煤層底板標高為+748 m,軌道順槽煤層底板標高為+772 m,巷道之間高差為24 m。當切眼垂直于兩巷推進時,切眼內底板坡度呈16.5°,接近溜子與支架的極限坡度,造成管理困難,同時,增加了支架和溜子處于斜面坡度上的下滑分力,產生下滑現象。
若按照采煤機割煤循環,每班先割一刀機頭,同時從機尾向下開始推溜,直至拉架結束,經過現場實際觀測,此循環每排拉架可造成前溜下滑36 mm;若采煤機每班先割一刀機尾,支架從機頭開始向上拉架,則每循環前溜下滑長度為7 mm。因此,經過實踐驗證,工作面設備下滑主要原因源自向斜構造產生的底板斜面。為了有效解決此問題,可采取調斜的方法,主要原理為:在正常割煤作業時,為及時接煤運輸,隨著割煤機破除煤壁落煤后,支架工會順著采動方向拉架推溜。由于架前煤壁空間大小不一,每架的推移移近量不等等原因,造成前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水平面和上下空間層面的彎曲,產生偏移。雖然偏移的幅度較小,但受到偏移后的分力作用,當采煤機從機尾割刀向機頭運動時,該分力則主要集中作用于機頭。當采煤機由機頭割刀跑向機尾時,設備承受分力則作用于機尾。在設備調斜期間產生的分力會抵消部分下滑分力,最終影響設備下滑的快慢程度和移近量大小[3-4]。
隨著工作面底板坡度的增大,設備下滑趨勢不可避免,可采用調整偽斜的方式通過坡度較大區域,在現階段具有明顯的效果。調斜方式可通過下列計算方法求得。

圖1 工作面調斜示意圖
由圖1 可得,設定經過調斜后切眼與軌道順槽之間的夾角為α,回采過程中未出現前溜下滑,則拉架時致使前溜上移距離為L×sin α,其中L 為每刀截割深度。據此推理,當前溜下滑距離達36 mm時,為了抵消下滑距,需L×sin α=36 mm,每刀截深為600 mm,則α 為3.4°。
設定工作面偽斜長x m,即工作面兩巷間距在切眼內斜距差為x m。
x 計算公式為:x = M×sin α
式中:M 為工作面切眼長度,m;α 為工作面調斜角度,(°)。
工作面的切眼長度為 145 m,調斜角度為3.4°,把數據代入式中,可得計算結果,偽斜長度為 8.59 m,即保持工作面機頭超前機尾8.59 m。
按照此公式得出結論應用于指導生產實踐,若前溜與轉載機搭接不合理,出現設備管理異常,可通過調整支架推移溜子距離的方式緩解前溜下滑幅度。若在推溜拉架過程中出現嚴重下滑現象時,可對機頭機尾距進行校正微調,即機頭機尾不論哪邊長,就先割哪邊,隨著采煤機跑動后,及時拉架回位,確保支架不出現倒架、擠架,保證工作面的“三平一直兩暢通”。
根據采煤工作面的實際開采條件,除了上述調整偽斜的開采方法用于防滑外,對工作面煤層的開采順序和施工工藝也可進行調整優化。其工藝流程如下:
將原機頭機尾通排割刀的雙向采煤方法調整為“先機頭后機尾”的單向采煤方法,即調整進刀方式為作業開始前,先割一刀機頭,待割刀跑透后,回刀至原停機位置。此過程中暫時不推溜,由于采煤機復位過程是空刀狀態,因此,煤壁一側只有一刀截深,復位后再進行拉架推溜。然后,再次啟動割煤機,向機頭進刀,割完后跑刀割向機尾,隨著割煤機移動,進行拉架移溜,始終保持機頭超前機尾側。結合兩種防滑措施,可合理調整機頭與轉載機的搭接長度,另經過調整機頭高度,可避免轉載點大量回頭煤被拉入前溜底鏈,造成設備損壞。
28116 綜采工作面在經過上述方法的實踐應用后,設備倒架下滑的現狀已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了正規、安全、高效的作業循環,降低了職工扶架、檢修的勞動強度,便于更好地加強設備維護與管理,減少了因設備損壞導致的機電材料費用的投入,為職工實現安全作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效果。
通過對鎮城底煤礦28116 采煤工作面特殊地質構造條件下采煤設備下滑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指出客觀因素條件下切眼底板偽斜角對設備下滑產生的影響,結合生產過程中的現場實際觀測數據,進而通過公式計算得出結論,最終確定相對科學合理的機頭機尾超前距。同時,綜合優化采煤工藝與截割順序,使得防滑措施更加完善,更加靈活地實現了宏觀與微觀方向的防滑調校。通過創新管理手段,不斷提升工作面設備管理水平,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最終實現了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產與標準化雙效管理,營造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