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煉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811地質隊 安徽 滁州 239000
滑坡等地質災害勘察、評價與治理對地質災害的防治規劃、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及地質環境的妥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勘察與分析,是確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的前提,同時為以后的地質災害預警、防治等工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1]。
擬建場地位于滇西橫斷山脈,地形高差大。滑坡區場地北高南低,滑坡區北側居民區地基高程1871m左右,滑坡后緣高程在1841~1845m,滑坡前緣為鰺魚河,河面寬約10~20m,水深0.2~1.2m,勘查期間水位高程約為1779.80m。滑坡區場地具體關系圖詳見圖1。
勘察區總體地貌屬中山區構造剝蝕地貌,斜坡溝谷地形,總體地勢北高南低,高程介于1780m~1862m,相對高差82m。原始地形坡度35~45°,坡面局部開墾為村民耕地。
該滑坡體邊界明顯,平面上呈“扇形”,規模較大,其主滑方向224°,滑坡區域現狀地形呈斜坡、陡坎狀。斜坡坡角約為25°~45°。前緣坡腳高程為1785m,后緣高程約為1835m,相對高差為50m。滑體總面積約0.0043km2,厚為3.9~12.5m,平均埋深約8.2m,體積約4萬m3,屬典型推移式中層土質滑坡(見圖2)。

圖2 滑坡全貌圖
泥巖(E)為勘查場地下伏基巖,主要礦物成分主要為黏土礦物,局部夾少了石英顆粒,泥質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具體描述如下:
(3)強風化帶:灰黃色,節理裂隙發育,局部見泥化現象。巖體完整性極差,鉆探巖芯多呈碎塊狀、土柱狀;層厚1~2m,巖土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
(4)中等風化帶:灰色,深灰色,巖體部分礦物蝕變,巖質軟,錘擊聲啞、易斷裂,巖體完整,鉆探巖芯多呈柱狀、長柱狀,巖土基本質量等級為Ⅳ類[2]。
(1)地表水
勘察區屬中山構造剝蝕地貌,斜坡地形,地勢相對較高,屬干旱-半干旱區。地處斜坡地段,滑坡體內及后緣未見地表水分布。此外滑坡西側發育一條“V型”沖溝,溝深約1~4m,寬約2~8m,近南北走向,勘查期間未見有地表水體分布,雨季時,可能形成暫時性流水,對場地有一定影響。
(2)場地地下水條件
場地地下水類型為孔隙潛水,其含水介質為第四系含碎塊石粉質黏土層,水位高程介于1818.89~1836.74m。該地下水在滑坡后緣,形成的陡坎邊坡底部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主要受大氣降雨及后緣基巖裂隙水沿土石孔隙徑流補給。
(1)滑帶土
分布于含碎石粉質黏土和下伏強風化地層接觸界面,根據鉆探巖芯揭露,滑帶土為軟弱帶,巖芯軟、含水量較高,呈可塑狀,手捏有較強的滑膩感,局部鉆孔巖芯見有光滑滑動面。滑帶土整體強度較低,巖體縱向及橫向變異性大,尤其是受地下水浸泡作用影響下,極易產生滑移。
(2)滑床
滑床為泥巖地層,經鉆探揭露顯示:該層風化作用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大氣降雨形成的地下水極易沿層面或坡面徑流,造成土層與風化帶附近土體飽水形成潛在軟弱滑面。但隨著深度的增加風化程度逐漸減弱,巖體的強度、完整性逐漸升高。
通過對滑坡的勘查工作,分析該滑坡體的形成歷史及演化機制,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下水、降雨等各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導致滑坡的形成,其中降雨和地下水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誘發因素,按其成因分類為自然滑坡[3]。
通過對滑坡勘察中采取滑帶土抗剪強度根據試驗測試成果、地區經驗、反演相結合的方法綜合確定,選取主剖面2-2'采用試驗測試c值對滑坡體進行反算求得φ值。最后綜合確定滑帶土抗剪強度指標見表1:

表1 滑帶土抗剪強度綜合取值表
根據該滑坡滑移變形特征及地區經驗,滑坡穩定性計算分以下三種工況:①工況Ⅰ:自重;②工況Ⅱ:自重+暴雨, 按滑坡體全部飽和計算;③工況Ⅲ:自重+地震(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10g)。根據滑坡穩定性計算公式

式中:

式中:
ψj—第i塊的剩余下滑力傳遞至第i+1塊時的傳遞系數(j=i),

Wi—第i條塊的重量(kN/m);
ci—第i條塊內聚力(kPa);
Φi—第i條塊內摩擦角(°);
Li—第i條塊滑面長度(m);
αi—第i條塊滑面傾角(°);
βi—第i條塊地下水線與滑面的夾角(°);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j—穩定系數
滑坡剩余下滑推力計算公式
Pi=Pi-1ψ+KS*Ti-R1i滑坡推力計算的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滑坡推力計算模型
其中:
傳遞系數:ψ=Cos(ai-1-ai)-Sin(ai-1-ai)*tanφi
下滑力:Ti=Wisinαi+Acosαi
抗滑力:Ri=(Wi(cosαi-Asinαi)+CiLi
Pi—第i條塊推力(kN/m)
Pi-1—第i條塊的剩余下滑力(kN/m)
Wi—第i條塊的重量(kN)
ci、ψi—第i塊的內聚力(kPa)及內摩擦角(°)
Li—第i條塊長度(m)
ai—第i塊的滑面傾角(°)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s—設計安全系數
經計算,其結果詳見表2

表2 穩定性計算成果
上述計算結果表明:滑坡在天然工況Ⅰ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安全儲備嚴重不足;在自重+暴雨工況Ⅱ以及自重+地震工況Ⅲ下處于不穩定狀態,極易產生滑動[4]。
根據防治并舉,消除隱患;設計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則。因地制宜,安全經濟,正確施工。
根據本項目實際情況及區域設計施工經驗,選擇后緣削坡減載+前緣設置抗滑樁支擋+周邊設置截排水設施的綜合治理措施。具體如下:
(1)削坡減載按分臺階設計,坡率為1∶1.25~1∶1.5,坡面采用格構+綠化作為護坡措施;
(2)抗滑樁采用鋼筋砼樁,設于滑坡前緣,樁身截面采取1×2m,樁長可根據滑動面埋藏面深度合理確定;
(3)截排水設計時,宜考慮坡體內排水以及滑坡體外緣截排水措施,建議在放坡每個平臺底部設置排水溝,在換坡體周邊依地勢設置環形截排水溝,坡體內排水溝與兩側截水溝順勢銜接形成可靠的綜合排水系統。
通過對該滑坡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使我更深一層次的理解與體會:
(1)滑坡類的勘察應通過區域地質資料的收集與調查、地形測繪、鉆探、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等勘察方法,才能達到勘察的目的與要求。
(2)根據實際情況及區域設計施工經驗,合理選擇計算工況及計算參數是合理選擇治理方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