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為紀念《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聯合國及有關國家倡議舉辦的2020氣候雄心峰會在12月12日召開。峰會召開前后,多國公布自己的減排新目標,其中歐盟在11日宣布,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要比1990年降低至少55%。德國電視一臺評論稱,“歐洲經濟將進入低碳時代!”未來,歐盟將投入超過1.8萬億歐元用于疫后經濟復蘇,其中近四成資金將進入與低碳轉型目標直接相關的領域。德國漢堡經濟學者尤恩·卡斯普爾對《環球時報》表示:“中國和歐洲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都有長期目標,雙方在碳排放合作上也越來越緊密。中資在歐洲投資應找準切入點。”
中歐減排合作潛力大
在12日舉行的2020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此前一天,歐盟27個成員國達成一項得來不易的協議,決定將區內在2030年減少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的目標,由原本1990年水平的40%,提高至最少55%。會后,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自信地表示:“歐洲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
“碳中和也是歐洲史上最大的經濟項目。”卡斯普爾說,為達成2030年的目標,歐盟將至少需要投資3萬億歐元,尤其是建筑、工業、電力和交通部門的投資最大。這一投資的一部分資金來自歐盟委員會的2021-2027年“多年度財政框架”(MFF)和2021-2024年“下一代歐盟”(NGE)的預算,總額高達1.85萬億歐元。
除了歐盟的投資外,各國也有一攬子方案來推動“低碳經濟”。德國未來幾年預算的23%-31%將分配給與氣候相關的領域,包括削減增值稅、下調電價以及對面向未來的技術創新提供補貼等措施。法國的措施非常細致,比如推出產品生態評分,評分將出現在產品外包裝上,標準涵蓋在產品制造過程中使用的電力清潔程度等方面。延長電子設備使用壽命5至15年,也可以降低對氣候的影響。
“碳捕捉”也是生意
“低碳經濟的投資范圍非常廣,但也有先后之分。按照歐盟的規劃,2021年到2030年是低碳經濟的成熟階段。”卡斯普爾指出,中國企業要參與歐洲低碳經濟投資,一個關鍵領域就是低碳化基礎設施。
今年8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從開發商X-Elio手中購買500兆瓦投資組合項目的方式進入西班牙太陽能市場。2011年,該集團就已經購買了葡萄牙電力公司21%的股份,隨后又通過購買風力項目開發商MorayOff?shoreRenewables的股份進入蘇格蘭市場。德國《經濟周刊》估計,10年間中國企業對歐洲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近百億歐元。
第二條途徑是建立工廠或分公司。生產充電樁的智充科技就是其中一家。2017年12月,智充科技在漢堡建立歐洲總部,開始為歐洲國家提供充電樁。今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將在德國投資20億歐元建立歐洲電池生產基地,年產達30萬至50萬臺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
第三條途徑則是開拓新的“去碳化”技術。比如,挪威清潔能源集團SARGAS等歐洲公司正致力于CCS技術,也就是碳捕捉和存儲以及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SARGAS還用船將液化后的二氧化碳運送到位于北海的油田,注入到油田底部,增加產油量。
荷蘭皇家殼牌公司也在積極地進行碳捕捉嘗試。在鹿特丹附近地區集中著數千個溫室花房,花農們將經過凈化的二氧化碳注入花房幫助他們的植物生長。而這些二氧化碳直接來自于殼牌位于鹿特丹佩爾尼斯的煉油廠。這項努力可以將煉油廠的廢氣排放減少8%,且還能為公司盈利。
這樣的新技術還有不少。比如,英國公司Pavegen在倫敦的公共場所安裝了產電板塊,行人走在上面就能“發電”;德國企業Heliatek正生產有機光伏薄膜,可貼在幾乎任何一種墻面上,直接生產建筑物所需電力(如圖)。
第四條途徑,參與歐洲傳統產業的轉型。比如歐洲各石油企業正在轉型發電集團,旗下加油站則變身“充電站”,還布局零售業務。建材行業需要更多的低碳材料,使得鋼鐵企業用氫作為能源生產。這些行業轉型中蘊藏著各種商機。
跨越“碳邊界”
“投資低碳經濟的風險也很高。”卡斯普爾舉例說,比如,項目需要龐大的資金,投資周期比較長,需要完善的供應鏈等。不過,這些對一般投資者來說的風險,對中國投資者卻是一種優勢。
相比這些傳統風險,卡斯普爾認為,中國投資者更需要在碳交易上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未來,不管是投資還是與歐洲做生意,都需要掌握更多碳交易知識。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歐盟碳交易市場(簡稱EU-ETS)從2005年起正式啟動,其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目的建立的市場機制。EU-ETS規劃了四個階段,2021年至2030年為第四個階段。根據其“市場穩定儲備”政策,EU-ETS每年發放的碳排放許可上限預計逐年減少。這意味著,歐洲的相關企業都有碳排放的配額,超過配額就必須購買碳排放的額度。比如今年3月中旬,歐洲的碳排放價格為每噸15歐元,到目前已經超過25歐元。
歐盟目前正在制定政策,計劃建立“碳邊界”調節機制,該機制將打擊那些來自“不尊重國際氣候目標”國家的進口商,保護那些被要求減少“碳足跡”的歐洲企業,免受歐洲大陸以外“碳傾銷”的影響。歐盟認為,“碳邊界”調節機制很可能會使外國企業參與歐洲的“排放限額交易”制度,該制度對“碳排放”給出一個由市場決定的價格。但馮德萊恩認為,歐盟與其“懲罰進口商”,不如“鼓勵我們的貿易伙伴,與我們合作,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造福所有人”。
卡斯普爾建議,中國企業未來參與歐洲生意,應該做好產品的碳足跡。從資源開采、零部件制造、成品制造,到產品離開公司大門過程產生的碳排放,都應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