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梅
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重點教學內容,特別是對于初一學生的教學來說,閱讀教學的決定著學生日后對閱讀的態度與閱讀能力的發展,更需要引起學生的重視。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文章中的內容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呈現出來,啟發學生對文章深入思考,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進行發言,讓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對文章有全面的理解,還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啟發教學;鼓勵發言;自主閱讀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缺乏科學教育理論的指導,部分教師選擇將閱讀理解題目的知識直接告知學生,之后讓學生背誦,使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感到枯燥無味,對閱讀的學習產生了抗拒心理,同時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微乎其微。針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要遵循新課改的號召,優化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策略,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切實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啟發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現代化的語文課堂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在語文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深受傳統教學法的影響,習慣被動接受知識,閱讀的積極性并不高,對于文章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圖片、視頻等形式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文章深層蘊含的含義,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母親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之一,作者借助秋天中的景物寫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吧。”我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教材內容中相關的圖片,將知識直觀化呈現出來,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產生了深入思考。這樣,通過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轉化知識的呈現形式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對文章深入思考,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鼓勵發言,引導學生互相交流
由于學生的成長的環境不同,小學階段的基礎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一般對每個學生對于相同的文章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如果只是讓學生各顧各閱讀,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夠透徹。在現代化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閱讀,鼓勵學生發言,將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說出來,這樣可以給其他學生以啟發,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促進了學生的交流,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有了全面化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閱讀鼓勵學生發言,使學生對文章有全面化的理解。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他記錄自己兒時玩耍的樂園與學習時的場景和經歷,接下來請大家合作完成閱讀吧。”我講完后將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合作閱讀,學生在小組中先自行閱讀,一段時間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小組中表述出來,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使學生對文章有全面化的理解。這樣,通過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合作閱讀并鼓勵學生發言將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促進了學生的交流,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三、自主閱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以往的語文課堂中學生都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對于文章的理解深受教師觀念的影響,缺乏自己的見解。“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放權給學生,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對文章產生自己的理解。教師是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輔導,切實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紀念白求恩》時,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對文章產生自己的理解。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白求恩是抗戰時期來援助我國的加拿大醫生,是有高尚品格的人,這篇文章由毛主席親自撰寫,那么其中蘊含了怎樣的思想呢?接下來請大家閱讀了解一下吧。”學生帶著問題開始自主閱讀,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對文章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對于學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及時予以指導,幫助學生順利解決了問題,完成了閱讀任務。這樣,通過在課堂中讓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對文章產生自己的理解,切實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總而言之,現代化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優化閱讀教學策略,利用信息技術啟發學生,組織學生合作閱讀,使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全面化理解文章,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從而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岳惺菡.運用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理論指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12):111-115+128.
[2]劉金娟.高效課堂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華夏教師,2014(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