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軍華 文蔚 尹明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針對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開展微生物學檢驗的效果,總結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及微生物檢驗方式經驗。方法 隨機抽選2018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確診為細菌導致食物中毒的患者共計68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中45例患者已經使用的食品和中毒后的嘔吐物樣本進行檢驗,對中毒事件廚師以及食品操作間進行采樣檢驗,分析引發食物中毒的確切原因。結果 在68例全體食物中毒患者中,有12例確認為因致病性沙門菌導致,有21例患者因志賀菌導致,16例患者因副溶血弧菌導致,19例患者因氣單胞菌導致。檢測成果與患者樣品相符合的共計有40例,在45例患者中占據88.89%。結論 臨床上在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中,實施微生物學檢驗能夠有效地對食物中毒患者中的細菌種類、污染源進行分析,為后期的診斷以及對癥治療提供有力的支持,具有較高的價值。
【關鍵詞】微生物學檢驗;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
【中圖分類號】R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7..02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人們的保健意識越來越高,因此食品安全問題正在受到廣泛關注,食品安全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如果食品出現了安全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大范圍的食物中毒情況[1],嚴重危害我國居民身體健康,因此為了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國家要加強相關的監管工作。食物中毒主要是因誤食受污染的食物所致,大部分是由細菌或細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在細菌性污染源中,主要涉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病原微生物,此疾病發生率較高,對群眾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患者可見嘔吐、腹瀉等主要癥狀,嚴重者可表現為膿毒血癥、嚴重脫水,甚至是死亡。為了做好相關的分析和檢驗工作,我院特地選取因細菌而患上食物中毒的部分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開展研究,現將報道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68例,其中,45例患者因為食用含有病菌的食物而發生中毒出現嘔吐反應,對嘔吐物進行檢查,14例對造成中毒事件的廚師手拭子進行檢驗,9例在造成中毒的食品操作間做采樣檢驗。所使用到的儀器有顯微鏡、電子天平、恒溫培養箱等,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結果,研究人員需使用到肉湯培養基、緩沖蛋白胨水和瓊脂培養基等生化鑒定試劑,所有操作嚴格遵循相關標準和規范。
1.2 檢測方式
檢測工作要完全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準匯編GB4789 系列》,中心管理人員還要做好監督,促進檢測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完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顯示在68例全體食物中毒患者中,有12例確認為因致病性沙門菌導致,有21例患者因志賀菌導致,16例患者因副溶血弧菌導致,19例患者因氣單胞菌導致。檢測成果與患者樣品相符合的共計有40例,在45例患者中占據88.89%。根據細菌類型,其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志賀菌、氣單胞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沙門菌。依照樣品分類,從高到低依次為食品、嘔吐物、手試子、廚具。詳情見表1。
3 討 論
大部分食物中毒是因細菌感染所致,病情輕者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嚴重者可見全身中毒、脫水、死亡等嚴重后果,及時進行微生物檢查十分重要,便于盡快確定病因、污染源,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促使病情盡快康復,保證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對于食物中毒進行病因學調查較為復雜,因食物在生產、運輸、保存及食用過程中都可能會被細菌污染,在取樣時要注意全面考慮所有環節,滿足普遍性要求[2],不僅要對糞便等樣本進行檢驗,還需對食物加工、保存、運輸等各個環節進行取樣分析。
我院本次檢測采集了大量的樣本,并且為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研究人員還分別對導致食物中毒的食物以及該患者嘔吐物進行了相同檢測,另外也對病人之前使用過的餐具、接觸到的物品甚至是烹飪食物的廚師手試子也均進行了采樣分析[3]。其中在患者身體表面取樣時工作人員發現了很多種病原菌,包括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沙門菌、志賀菌和氣單胞菌等,以副溶血性弧菌、氣單胞菌和志賀菌為主[4-5],進入人體后還會導致其他更多種致病菌的出現。工作結果顯示檢出率最高的是志賀菌,檢出率最低的是致病性沙門菌,按照檢查的樣品所含有病菌數量來區分,則是食物含有致病菌最多,廚具含有致病菌最少。陳靜宜[6]等人曾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檢驗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與本文有所類似,通過對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嘔吐物及食物加工、儲存等環境下的樣本進行取樣分析,便于更快找出導致患者發病的細菌類型和具體污染源,這也進一步表明進行微生物檢驗對于細菌性食物中毒診治效果的重要作用。食物中毒是一種常見病癥,病情發展迅速,臨床通過微生物檢驗,能夠盡快找到中毒原因,便于及時對癥治療,同時也可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利于保證病情盡快康復,以防病情進一步加重。
綜上所述,針對食物中毒患者完善微生物學檢驗工作是提高治療效果的必要前提,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引導下進行檢測利于找出導致患者發病的細菌類型和具體污染源,這樣可以讓醫生更好的對癥下藥,為后續的診療提供更加準確和可信的依據,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齊瑩瑩.86例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微生物學檢驗結果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8,29(12):52-53.
[2] 彭先伍,歐陽旭東.一起2種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檢驗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9,30(02):69-70.
[3] 羅瀅娟,羅漢宇,劉 麗,等.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學檢驗探討[J].當代醫學,2018,24(6):65-67.
[4] 李曉燕.細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學及微生物檢驗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01):18-20.
[5] Maurício Marcelo Harlos,Silva T B D,Peruzzo D C,et al.In Vitro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of Bacterial Seal in Hybrid Zirconia Abutment Tapered Connection[J].Implant Dentistry,2016,26(2):1.
[6] 陳靜宜,廖 飛.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025(006):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