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郁證是由于情志內傷、體質因素導致氣機郁滯、情緒不寧、胸悶脅脹、或者咽喉部如同有異物梗塞為主要表現的病證。西醫學中的抑郁癥、神經官能癥、癔癥、焦慮癥、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常出現和郁證類似癥狀,可與郁證進行類比研究。以下重點以郁證和抑郁癥進行論述。抑郁癥是以持續心境低落為表現的疾病,隨著社會壓力增大,抑郁癥發病率日趨增高,本文將論述中西醫學對郁證和抑郁癥的認識。在治療上,主要應用藥物治療,西藥的副作用較大,中醫藥因其療效好、副作用小日益被醫務工作者重視。中西醫在治療均重視心理治療。此外西醫學的電抽搐療法以及中醫學中的針灸療法對此也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電抽搐療法;中西醫學;針灸療法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7..02
1 中醫學對郁證的研究進展
1.1 傳統醫學關于郁證的認識
1.1.1 郁證在傳統醫學中的發展歷史
傳統中醫學中,并沒有名為“抑郁癥”的疾病,常以郁證與之進行對應進行類比研究。《內經》記載了五行郁、情志致郁。《金匱要略》有“臟燥”及“梅核氣”的記載。宋代醫家陳無擇提出七情致郁學說。郁證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始于金元時期。元代《丹溪心法》將郁證單獨列出專章。首提出“六郁”的概念。明代,“郁證”作為病名出現在典籍當中。自此以后,治療方法也日趨豐富,用藥日益靈活。
1.1.2 中醫學關于郁證的病因病機的釋義
郁證的發生,主要由情志內傷所致。發病與肝的關系最密切。主要病機是肝氣郁結,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情志內傷七情刺激過極過久,尤以悲憂惱怒刺激最易致病。素體肝旺或臟氣素虛,陰陽氣血失調,性情抑郁寡歡,復加情志所傷而致肝氣郁結。
1.2 中醫學中郁證的辯證分型
1.2.1 肝氣郁結證
情志傷者,肝失條達,則精神陰郁情緒不安、善太息;肝之經脈布兩脅,肝氣郁結,氣機不暢,經脈失和,則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肝氣犯胃,則不思飲食;肝郁乘脾則大便不調;婦女以肝為用,肝郁則氣血失和,故月經不調、經前乳脹。治應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1.2.2 氣郁化火證
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則胸脅脹痛;氣郁化火,火熱內擾、則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肝火循經上炎,則頭痛、目赤、耳鳴;肝火犯胃,胃腸熱盛.則嘈雜喬酸,口苦而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肝郁化火之征。治應疏肝解郁,清熱瀉火。
1.2.3 痰氣郁結證
肝郁氣滯,則精神抑郁,肝郁脾虛,韻華市場,聚濕生痰,痰氣交阻咽中,則覺咽中如有異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并隨情緒變化而波動;舌脈之象為肝郁夾痰濕之征。本證(《醫宗金鑒. 諸氣治法》稱之為“梅核氣”。治應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1.2.4 心神失養證
憂郁傷神,心氣耗傷,營陰暗耗,心神失養,故心神不寧,多疑易驚;心神惑亂,神不自主,則悲憂欲哭,喜怒無常;舌淡脈細弱,均為心氣不足之征。此即“臟躁”。多見于女性,常因情緒刺激而誘發或加重。治應緩急養心安神。
1.2.5 心脾兩虛證
憂愁思慮日久,損傷心脾,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失所養,則多思善疑,心悸膽怯,失眠健忘;氣血不能上榮,則頭暈神疲,面色不華;脾失健運,則納呆。本證的主要病機為心脾兩虛,心神失養。治應健脾養心,補血益氣。
1.2.6 心腎陰虛證
思慮太過,情志內傷心失所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陰虛內熱,心神被擾,則心煩多夢;陰虛火旺,則見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征。本證的主要病機是心陰虧虛,陰虛火旺,心神被擾。治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1.2.7 肝陰虧虛證
郁證日久,肝(腎)陰被耗,肝陰虧虛,陰不制陽,肝陽上亢,上擾清竅,故眩耳鳴,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肝陰不足,濡潤失職,則兩目干澀;肝主筋,肝之筋脈失于養,則肢體麻木,筋惕肉矚;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征。治應滋養肝腎,清熱安神。
1.3 中醫學對郁證的治療
1.3.1 中醫郁證的心理療法
本證主要由精神因素引起,因此心理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臨證指南醫案·郁論》說:“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中醫臨床對郁證還可以采用以下心理療法:(1)移情療法:通過對患者釋疑、順意、怡悅、暗示等法,消除其緊張、憂郁等不良情緒。
(2)以情勝情法:根據五志相勝的原理,采用悲哀、喜樂、驚恐、激怒等情緒刺激來糾正相應所勝的情緒。抑郁者可用喜勝憂的方法治療。
(3)情境療法:通過改變外界環境來達到改善、消除異常情緒變化的目的。
1.3.2 中醫郁證的中藥治療
郁證用藥不宜峻猛郁證。周仲瑛臨證經驗:重在疏肝理氣,用藥慎防傷陰,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治療。以調為主,以平為期,用藥苦辛涼潤宣通,慎用攻伐。更年期抑郁癥重視補腎心調理陰陽,選用知柏地黃丸滋水清肝伙等治療。
1.3.3 郁證的針灸治療
直接作用于腧穴,刺激人體經絡得氣而調氣和血,疏通經絡,驅邪扶正,有利于抑郁癥的康復。
2 抑郁癥的西醫學研究進展
2.1 西醫學對抑郁癥的認識
抑郁癥以臨床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心境改變為特征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心情低落、思維遲鈍、認知功能損害、意志活動減弱等的病癥。
(1)該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它與遺傳因素、個性因素、環境或社會因素有關。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主要有兩種理論:神經遞質學說:大腦神經遞質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相對或絕對不足,導致整體精神活動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狀態。
(2)神經回路理論:2007年,《自然》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馮國平的研究成果。指出信息傳遞差的“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回路”是神經癥的病理原因。
2.2 西醫學對抑郁癥的治療
藥物治療抗抑郁藥是治療各種抑郁癥的主要方法,可有效緩解抑郁癥情緒以及伴隨的焦慮,緊張和身體癥狀。但是它可以引發躁狂發作。目前,臨床上已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例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等。它不能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組合使用。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色胺雙重攝取抑制劑(SNRIs)具有積極作用,起效快,明顯的抗抑郁和抗焦慮作用,對頑固性病例也有效。它不能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組合使用。去甲腎上腺素(NE)和5色氨酸抗抑郁藥(NSS)是米氮平的代表藥物,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慮和改善睡眠的作用。它們通過口服迅速吸收并且起效迅速。它具有很小的抗膽堿作用,鎮靜作用和對性功能的影響。臨床常用三環和四環抗抑郁藥米帕明,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和多塞平。它們主要用于抑郁癥的急性期和維持治療。臨床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如果在使用治療劑量4~6周后沒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則應逐漸增加劑量,應考慮更換藥物。其他抗抑郁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電抽搐治療和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尤其是自殺或抑郁性木僵的患者,應首選改良的電抽搐治療。
心理治療在心理和社會因素明顯的抑郁癥治療中,心理治療通常需要配合心理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通過傾聽,解釋,指導,鼓勵和安慰,可以幫助患者正確理解和治療自己的疾病,并積極配合治療。使用森田療法,一些神經衰弱患者有軟骨病的傾向,但對生存的渴望卻很強烈。森田療法通過這種精神活力建設性地將注意力從自身引向外界,從而將患者過多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感受上,從而消除癥狀。
參考文獻
[1] 闞 閱.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臨床研究,2020,28(05):181-182.
[2] 廉文靜.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在神經衰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7):92.
[3] 郭鵬遠,劉 鵬.針刺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痰熱內擾型郁證48例[J].中醫研究,2020,33(04):44-46.
[4] 趙心華,王慶其,夏夢幻,劉文平,鮑計章.王慶其運用《內經》理論辨治郁證經驗擷英[J].上海中醫藥雜志,2020,54(04):72-76.
[5] 溫 旭,趙晨穎,岸本鵬子,錢銘怡.領悟社會支持對社交焦慮網絡認知行為干預的效果[J/OL].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2[2020-05-01].https://doi.org/10.13209/j.0479-8023.20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