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燕



摘 ?要:在遺傳系譜圖的考查中,充分掌握各種遺傳方式及其本質,準確判斷遺傳方式,有助于學生快速解決題目問題。真核生物遺傳方式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熱點。細胞質遺傳、常染色體遺傳、伴性遺傳等都是常考考點。
關鍵詞:遺傳方式 ?細胞質遺傳 ?常染色體遺傳 ?伴X染色體遺傳
生物是一門基礎自然學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生物,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乃至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生物和人的生活、農業生產、以及環保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了解食品的保存方法、移植樹木以及環境問題等等,都需要生物學的指導。生物學在一些與人類發展相關的一些技術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試管嬰兒、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等等,這些技術給人類帶來了不少的福音,對生物方面的進展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學習生物還可以促進中學生心理的發展,滿足他們喜歡探索、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的科學,大量的實驗可以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這不僅對他們的思維開發有一定的幫助作用,還可以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一定的影響,讓學生在完善了生物知識結構的同時,使他們了解到了怎樣科學地去看待生命、看待世界。
遺傳是高中生物課程中的重點,也是高考中的熱點。關于遺傳知識的考查點很多,但通常首先要判斷其遺傳方式,才能正確做答。現將真核生物的遺傳方式總結如下:
一、細胞質遺傳
若真核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決定,則其遺傳方式就是細胞質遺傳。例如紫茉莉枝條顏色的遺傳、人類的線粒體肌病和神經性肌肉衰弱的遺傳等都屬于細胞質遺傳。
細胞質遺傳的特點是母系遺傳,后代無一定分離比,即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F1總是表現出母本性狀,后代也不會像細胞核遺傳那樣出現3:1、9:3:3:1的特定分離比。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是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不像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那樣有規律的分離,而是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去。且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
由于細胞質遺傳具有母系遺傳的特點,正交、反交結果會不同,后代的性狀都由母本決定,若母本患病則子代全部患病。下圖是典型的細胞質遺傳系譜圖。
二、細胞核遺傳
若真核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決定,則其遺傳方式就是細胞核遺傳。根據性狀遺傳是否與性別相關聯,將其分為常染色體遺傳和伴性遺傳。
1、常染色體遺傳
常染色體遺傳遵循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在雌性和雄性后代中的表現型及分離比相同。因為基因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是成對存在的。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使等位基因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使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子代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母方,一半來自父方。性狀由父母雙方決定,正交、反交結果一致。
2、伴性遺傳
人類的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果蠅的紅眼白眼等性狀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遺傳總是與性別相關聯,因此稱作伴性遺傳。根據基因在性染色體上的具體位置(右圖),可將其分為伴Y染色體遺傳(Ⅲ)、伴X染色體遺傳(Ⅰ)和(Ⅱ)。
(1)伴Y染色體遺傳
相應基因只在Y染色體上,性狀只在整個系譜的雄性個體中出現。是最易判斷的一種,也是在系譜圖中要提前排除的一種。如下圖,系譜圖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親、兒子全為患者,則為伴Y遺傳。
(2)伴X染色體遺傳
相應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基因隨X染色體在親子代之間傳遞。因此在做題時應當更關注只有一條X染色體的雄性個體。由于雄性僅一條X染色體,一定來自母親,傳給女兒,故稱為交叉遺傳。筆者認為在此類題中無需記所謂口訣,只需先判斷顯隱性,再假設基因型,根據上面的規律判斷即可。下圖為伴X染色體遺傳系譜圖。
(3)X、Y染色體同源段的遺傳
基因位于X、Y染色體同源段,在Y染色體上有等位基因,是性染色體上可發生交叉互換的片段。這種遺傳方式教材中沒有出現,在系譜圖中也沒有考查,但高考題中卻屢屢出現,主要考查其與常染色體遺傳、伴X染色體遺傳的區別。此類題多用♀隱×♂顯的雜交組合,按照遺傳圖解分析,寫出子代區別即可。
綜上所述,在高考復習中,構建真核生物遺傳方式的概念圖,掌握遺傳方式的特點及常考形式,對于解決遺傳試題有很強的針對性。同時,中學生物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的考核,而語言藝術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熱愛程度。相比刻板、單調、壓抑沉悶的語言,精煉規范、科學形象、幽默生動的語言更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更能夠抓住學生的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這不僅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有助于學生今后生物學習活動的開展和落實。第三,有助于教師博得更多學生的喜愛。語言藝術的應用能夠使得生物課堂變得更精彩,而精彩的課堂就能夠博得更多學生的喜歡,教師也就更能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樣一來,就有助于形成一個兩性循環的課堂。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被限制在課堂提問和回答問題上。除此之外,師生之間沒有更深層次的溝通。因此,中學生物教師就很難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例如,在學習“自然界中的生物鏈”一課時,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生物鏈是沒有盡頭的嗎?自然界中的細菌也能參加到生物鏈中去嗎?如果教師不注意傾聽學生的疑問,那么課堂效果就會打折扣,學生也就很難真正理解生物鏈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