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梅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特別是隨著一系列學生自殘事件的發生,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只局限在教育領域,更上升到了社會性問題方面。在高職教育階段,我們同樣需要重視學生心理建設。情緒是心理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本文就從情緒調節和情緒歸因這個角度出發來進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高職;情緒;情緒歸因
引言:
在個體畢生發展的歷程中,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人才成長的重要階段。步入高職階段,仍然沒有走出心理危險區,我們依舊需要關注和解決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其中情緒的控制和調節以及歸因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教育方面,但是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許多高職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不會深入對情緒調節和情緒歸因進行研究。所以當前高職學生存在著許多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問題,本文就嘗試從這個角度來進行闡釋和研究。
一、情緒的概述
情緒(emotion)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
首先,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都有基本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有不同層次的自我需要,而情緒的產生就是源自于認知和需要。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緒調節和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的情緒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要從一個更高的角度認識情緒。
其次,我們需要知道在高職階段學生會有哪些情緒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爆發性和沖動性。在高職階段,學生往往情緒更為沖動,主要是因為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是在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同時又缺少一定的心理自控能力,這就導致了一種認知發展和能力不足的矛盾。第二,具有不穩定性和兩極性,不穩定性就是指高職學生的情緒變化非常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難以把握,另一方面還具有兩極性,也就是情緒容易走極端。
情緒的含義和高職學生情緒的特點,為我們進行高職階段學生情緒調節和歸因提供了一個理論支撐。
二、如何幫助高職學生進行情緒調節
首先我們還需要知道怎樣判斷一個學生的情緒是健康的,主要需要從以下四個維度來判斷。
第一,這個學生要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做出正確的反應。第二,并且學生還要可以對引起情緒的刺激做出適度的反應,不會過激也不至于基本無反應。第三,學生還要具備一定的轉移情緒能力,要能夠在正常的時間內從某種特別的情緒中抽離出來,而不是長時間的沉浸其中。最后,學生還應該具備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情緒,所以從這四個判斷標準,我們在進行程序調節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幫助學生覺察自己的情緒
感知到自己的情緒及情緒的變化,是學生進行情緒自我調節的第一步,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以積極的引導,比如,了解學生的基本性格特點,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個人生活經歷對學生提出一些建議和指導,并積極引導學生來對自己的情緒狀態進行反思。
(二)教給學生合適的情緒宣泄方法
情緒是人體的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機制反應,情緒有好有壞因而對人產生的影響也是有好有壞的,面對一些不良情緒,必須要幫助學生合理的宣泄出去。首先作為簡單的情緒宣泄方法就是積極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充分傾訴自我的心聲,然后教師再加以疏導。其次,比較常用的情緒調節方法,主要是從注意轉移這個角度來考慮,教師就可以分配給學生一些較為輕松但又能給予學生一定有成就感的任務,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從這種情緒中抽離出來,投身到事情中去來慢慢的消解不良情緒。
三、高職學生情緒歸因
情緒歸因是情緒的一個非常重要要的研究方面,通過對大學生一般情緒歸因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個體對情感認識能力的水平和特征,而情感的認識能力會影響個體移情性情緒體驗,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從實踐意義上來講,在以人為本的精神指導下,大學生要尋求全面而健康的發展。情緒歸因研究揭示了個體對自己所產生的情緒體驗的原因的推斷,反過來說,我們就可以通過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因素能經常使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哪些因素能經常使大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這就為個體保持積極的情緒體驗、健康的心理狀況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對于當前的調查研究表明,在高職學生情緒歸因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導致各種情緒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忽視了自身的生理機制是產生情緒的一個基本物質基礎。所以,在高職情緒歸因的下一階段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身體、生理機制對于情緒產生了一個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情緒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人生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心理方面的困惑或問題,作為一名引導者,教師應該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而提升高職學生的情緒控制和歸因能力。
參考文獻:
[1]伯格,人格心理學[M],2000.
[2]朱跌華,張栽福,邵海燕,et al. 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歸因風格、認知態度個性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6,15(12):1109-1111.
[3]胡平,關瑜. 依戀行為與情緒反應和社會歸因的相關研究[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23(004):45-49.
[4]陳鳳梅. 大學生生活事件、歸因方式、情緒調節方式與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的關系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
[5]潘發達.大學生情緒歸因研究,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8.
[6]盧家楣. 情緒發生的心理機制及其對教育的啟發[J ] . 教育研究,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