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劉健 曹承玉
[摘要]從十八大的“美麗鄉村”到十九大的“鄉村振興戰略”,如今的鄉村仍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南焦灣村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本文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闡述了其美麗鄉村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與鄉村振興總要求的距離,重點對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文化開發、鄉村治理機制這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能夠對南焦灣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提供幫助以及為全國類似的美麗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融合;文化開發;南焦灣村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A
由于城市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向往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慢節奏的鄉村田園生活。鄉村的新鮮空氣與易獲得的幸福感確實吸引著城市居民,但真正去往鄉村時卻發現了很多不便,降低了期望值。南焦灣村也面臨著如此境況,如何使鄉村變得如城市般繁華但又不失鄉村特色的呢?鄉村振興戰略給出了答案。從國務院頒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年)》中,可以了解到“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要實現產業、文化、人才、生態和組織振興,“五個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本文從不同角度但也囊括了“五個振興”對南焦灣村鄉村振興提出了相關建議。
1 南焦灣村建設成美麗鄉村所取得的成就
1.1 南焦灣村基本概況
南焦灣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西南部,響洪甸水庫下游,西淠河穿境而過,屬低山丘崗區。六安近郊,距六安市區30多公里,距獨山鎮5公里,滬蓉高速C42,濟廣高速C35,滬陜高速C40分別位于獨山鎮西,東和北方向,G105,G312國道擦境而過,交通便捷;還位于六安市五百里茶谷的重要節點和裕安區“八百里鄉愁記憶”核心區域,同時,也是環城市旅游休憩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明顯。總面積17平方公里,主要以第一產業農業生產為主,現有耕地750畝,人均耕地0.2畝,山場1 1000畝,茶園5010畝,其中高標準茶園700畝,主產玉米、水稻、小麥、茶葉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現轄1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78戶,人口2441人,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收入和外出務工,村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1.2 所取得的成就
(1)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黨群服務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公廁、衛生醫療中心、停車場,活動中心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修繕,擴展道路,致力于解決“最后一千米”的問題,現如今條條道路皆能通我村等。
(2)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鄉村旅游發展初具規模:已建成虎頭潭3A景區一個,主要從事漂流滑索活動和水上親子項目,一個占地面積3.8畝的新新娘婚紗影樓,一個生態葡萄園、一個無花果采摘基地、茶園基地、房車露營基地等陸續正在建設中,初步形成了以休閑度假,康體養生等為主導產業的現代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格局。
(3)農民物質與精神上都有所發展:聘用貧困戶為清掃員、景區安全維護員、山林防護員等,為其提供經濟支持;在黨群服務中心建立小型圖書館,呼吁廣大村民多讀書多好書,提高綜合素質;建立鄉村大舞臺、活動中心,豐富閑暇時間;實行政務公開,村民們能有效及時地了解國事等。
綜上所述,南焦灣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基本都能符合。
2 與鄉村振興總要求的距離
經過美好鄉村示范點的建設,南焦灣村基本符合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具體要求,但與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還是相差甚遠。產業上,三大產業融合發展薄弱;生態上,有開發就會有破壞,仍存在破壞環境的情況;鄉風上,居民熱情淳樸,但由于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仍有較多不文明現象存在;治理上,鄉村治理機制不完善,且還需要更多人才加入以促進更好地發展;如若解決了這幾方面問題,相信生活終將走向富裕。
3 發展建議
雖然南焦灣村美麗鄉村建設有所成效,但要實現鄉村振興其長路漫漫矣!根據南焦灣村現狀,以及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下面將重點對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文化開發、鄉村治理機制這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3.1 構建產業融合體系,增強綜合效應
3.1.1 農業內部融合。南焦灣村是茶谷小站的一個重要站點,盛產高質量的六安瓜片,茶園和菜園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調查中,村里沒有自己的茶廠,而且村民大都只靠采茶賺取收入,并無炒茶、售茶等經營活動,這就導致更多的財富流入外人田。鑒于這種情況,建設一個手工炒茶作坊,并面向所有村民與游客,是一個大膽而又創新的項目。不僅需要茶廠,還需要一個多功能的茶館去留住客人,喝茶、聽曲、觀茶藝表演,并設茶博物館,普及茶知識,宣傳茶文化。利用茶園、山地、林地,亦可發展養殖業,飼養跑山雞、皖西大白鵝等家禽,充分利用空間資源,也做到了原生態與環保。利用本地的大毛竹,從事竹產品加工工作,并用竹編創造特色文創產品。
3.1.2多功能拓展。現如今,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南焦灣村遠離城市,寧靜祥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且有著發展旅游的良好資源,加上政策扶持,發展鄉村旅游毋庸置疑。目前,南焦灣村需要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美麗鄉村、森林人家、特色景觀、休閑農業等鄉村旅游新業態,努力從“農家樂”向“鄉村生活”“鄉村休閑”轉變,需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康體養身等體驗性、參與性新業態和賞花、采摘、攝影、民宿、曬秋、婚慶、研學、寫生、戶外等特色旅游產品,并依托互聯網大力宣傳,構建集觀賞、種植,養殖,體驗為主導產業的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格局。
與旅行社合作,開發不同的路線,吸引不同的人群,以開拓消費群體。基于無花果采摘基地、葡萄生態園、高標準茶園基地,可再開發垂釣中心、稻草人樂園等項目,開展鄉村觀光休閑游;基于已有的虎頭譚漂流、滑索,可再開發出一個水上親子樂園,加入皮劃艇,水上自行車等項目,加上正在建設的房車宿營地,開展鄉村親子激情游;合理利用山地、林地資源,開辟登山步道,開發野外探險項目,開展戶外實踐游。且每個時令都需開展相應的特色活動,春季可開展采茶節、茶文化宣傳活動等;夏季葡萄節,游水上親子樂園;秋季曬秋;冬季家家都會辦年貨,臘肉、咸貨、蒿子粑粑等數不勝數,可舉辦美食節,為寒冬再添一份年味。緩解旅游季節性差異,增加淡季旅游人數。
國家大力發展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全面發展。研學游應運而生。南焦灣村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開展研學游項目及路線,利用山地資源,結合當地茶文化、竹編藝術等,開展戶外實踐訓練,開拓學生眼界并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開發健身步道,給熱愛體育鍛煉的村民、游客、周邊城市居民一個天然的健身俱樂部。南焦灣村自然環境良好,屬于低山丘崗區,前有毛岔河,后有低山,丘崗與田畈交錯分布,高低起伏,西淠河蜿蜒曲折,綠化覆蓋率60%以上,自然生態優良,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將危房和閑房改造成鄉村民宿,吸引向往鄉村生活的城市居民,種農家菜、吃農家飯,開啟養生之旅。
3.1.3 技術滲透。在這個有網知萬事行天下的時代,網絡宣傳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任何鄉村的振興,好品牌、好項目、好體驗是重點,但打出知名度是前提。將美食制作、農事體驗等以視頻形式在互聯網傳播,微博微信推廣、網絡軟文、網絡廣告都是可行的營銷手段。近來的網絡直播帶貨也是很火熱,疫情后應更加注重線上活動的開展,實現線上線下交易與農業信息深度融合。
3.2 注重鄉村文化挖掘,提升發展內涵
文化是國家之魂,從國家的文旅融合中可以看出文化對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振興需要挖掘鄉村特色文化以促進其向內涵式發展,否則,鄉村的發展沒有柔韌性,是非常脆弱的。南焦灣村的農耕文化、茶文化、竹編文化與紅色文化都是可挖掘可深造的。
農耕文化源遠流長,但現在大多數孩子對其的了解少知甚少,水稻小麥也很難區分開。茶文化,只知道日本的茶道很出名,殊不知也是從我國古代傳播過去的,我國茶的種類,茶的種植,采摘、茶道、茶藝也是值得去深究與學習的。竹編文化,雖然南焦灣村竹林很多,但是對竹編進行創作沒有得到重視,相信很多地方也是存在這種問題的。找尋手藝人與繼承人刻不容緩。紅色文化,在南焦灣村里也有明顯的展現,虎頭潭旁的防空洞,六霍起義留下的痕跡,無一不彰顯了當時的激奮。制作紅色宣傳冊,將其紅色故事代代相傳。
將這些文化融入到各高校,中小學校的研學游中,并舉辦各項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們從實踐中親身親自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3.3 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助推鄉村振新
南焦灣村堅持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總體方法論要求,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地方特色,構筑符合當地鄉村社會特點合法合理合情的治理方式,使得南焦灣村在不斷地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只積極發揮鄉村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依靠鄉村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幫助。構建鄉村振興人才資源庫,找尋各大高校對鄉村振興感興趣的并想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的專業的或非專業的學生和老師以及在外工作有能力的有資源的本村能人加入鄉村振新隊伍中,并制定優秀人才引進政策,以保障其利益,著重加強對其系統地培訓以促進南焦灣村更好地發展。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另一抓手,因此必須要留住人才。
4 結語
南焦灣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是漫長艱難的但前途無限光明。國家重視,各地積極響應并做出有效舉措,相關人才也在不斷開拓鄉村振興發展路徑。本文雖只對產業融合、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這三方面提出了淺薄的建議,但卻有對南焦灣村發展的具體建議,以期對其發展起到一定幫助作用,并對全國各地方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顏廷利_文旅融合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智庫時代,2019 (48).
[2]楊曉敏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選擇——以張掖市為例[J].甘肅農業,2019 (10).
[3]溫佳楠,郭妍,楊志英,吳茂宏,楊潔銀,陳光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羅村古村落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 (17).
[4]肖家建,胡嶠鄉村振興視域下田北農民畫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7).
[5]高德武鄉村振興語境下的旅游發展策略[J].廣東蠶業,2019 (07).
[作者簡介]符劉健(1999-),女,安徽六安市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