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應當講究方式方法。教師可以依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學科學習目的,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從而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學習狀態是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課堂知識轉化成圖、文、聲、畫并茂的內容,構建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為小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氣氛,既順應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又能大幅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時,我結合低段學生的特性,通過一個卡通人物的故事來幫助學生認識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再通過電子小游戲來實踐操作怎樣整理物品。有趣又輕松的課堂學習時光,讓學生很快就學會了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的方法,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運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學大綱最為根本的觀念就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鼓勵參與性學習,使學生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切身感受社會意識形態。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內容應該緊密聯系社會實際,促使學生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擴大課堂教學的空間,將書本中的大道理講“活”,從而推動學生正確理解書中的道理。例如,在五年級“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一課的教學中,我運用信息技術展現了中國地形圖,幫助學生具體了解地形及氣候特點,再通過視頻資料展示不同地方的生活特色。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自己家鄉的衣、食、住、行,很容易就能說出生活特色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通過看、讀、問等多方式的學習,把這一課的內容鑲嵌到自身的知識結構中去。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效實行學生德育
學生能否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體系,是權衡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教學質量的關鍵點。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測評學生的道德總體水平,正確引導學生辨別是非,引導學生道德意志的形成以及道德行為的施行。例如,在教學“學會溝通與交流”一課時,我運用信息技術創設了差異化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激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出。這樣一來,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個性的差異,并能及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
總之,信息技術的使用豐富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形式,還使學生接觸的信息量大幅增多,充實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師也可以激勵學生成為道德和法治學科知識的開發者和驗證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的能力,讓信息技術不只是為教師所用,更是為學生所用。這也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并在具體教學中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來突破重難點,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高效學習,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總體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