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鴻雁
(河南省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河南 滑縣 456400)
滑縣花生栽培歷史悠久,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縣委縣政府實現富民強縣目標主導發展的產業。2018年種植面積約2.57萬hm2、總產12.8萬t、產值7.7億元。隨著花生重茬種植,花生葉斑病呈逐年加重趨勢,每年發生面積占種植面積的95%以上,重發田塊引起植株早衰,影響產量和品質。由于花生葉斑病是一種常發頑固、蔓延迅速的病害,對花生產量影響很大[1-4],因此加強葉斑病防控,是滑縣花生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重點,也是實現花生種植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技術措施。
花生葉斑病主要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網斑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又稱早斑病和晚斑病[5]。據2016-2019年對滑縣各鄉鎮種植地塊的多點調查,褐斑病、黑斑病、網斑病每年均有發生,普遍率分別為 92%、 95%和 95%,褐斑病總體發病相對輕些,且與黑斑病混合發生。3種葉斑病發生特點是夏播地塊發病均輕于春播地塊,濕度小的地塊輕于濕度大的地塊,重茬年限長的地塊重于年限短的地塊,且品種間發病差異明顯。褐斑病以沙土薄地重,兩合地輕;網斑病以低洼濕地重,地勢高地較輕。
據2016-2019年對滑縣各鄉鎮種植地塊的多點調查,花生葉斑病主要危害花生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葉柄和莖稈,甚至危害果針。通常3種葉斑病在生長中后期混合發生,致使葉片干枯脫落,莖稈壞死,是引起花生早衰的主要原因。3種葉斑病中,褐斑病發病較早(又叫早斑病),在花生初花期田間就可見到帶有黃暈圈的褐色病斑;黑斑病的發生比褐斑病稍晚一些,盛花期田間才表現出明顯癥狀;網斑病的田間癥狀表現最晚,在盛花期以后才逐漸占主導地位。花生葉斑病發生時期年度間因溫度、濕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高溫高濕有利于葉斑病的發生與傳播,且受濕度影響更大。
一般在中下部葉片上發病較多,病斑發生在葉片的正面,病斑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周圍有明顯的黃色暈圈,葉片背面顏色較淺,潮濕條件下,葉片正面病斑上病健部交界處產生灰褐色霉狀物;病菌還可浸染葉柄和莖稈,形成長橢圓形、暗褐色病斑,病斑中間稍凹陷。發病嚴重時,葉片上產生大量病斑,病斑匯合,葉片干枯脫落。
由于發病比褐斑病晚,又叫晚斑病。葉片上的病斑正反兩面顏色相近,病斑周圍通常沒有黃色暈圈,或有較窄、不明顯的淡黃色暈圈,葉背面病斑明顯,濕度大時產生許多黑色小點,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病害嚴重時,產生大量病斑,引起葉片干枯脫落;葉柄和莖稈上也能產生深褐色至黑褐色橢圓形或線形病斑,病斑多時連成不規則大斑,使整個葉柄和莖稈變黑枯死。
又叫褐紋病、云紋斑病、污斑病、網紋斑病。通常在植株下部葉片先發病。病斑邊緣呈網狀不太清晰,有退綠暈圈,表面粗糙;濕度小時,葉正面出現白色至褐色網紋狀斑痕。濕度大時,形成褐至黑褐色大塊污斑,后期病斑上有不明顯的黑色小粒點。發病初期病斑不穿透葉片,后期可穿透葉片在葉背面形成淺褐色病斑。葉柄和莖稈受害,初為褐色小點,后擴展成為長條形或橢圓形病斑,中央稍凹陷,嚴重時可引起莖葉枯死。
滑縣花生葉斑病防控應根據其發生特點和規律,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采用病害監測+農藝措施+減藥增效結合的綠色技術措施。
滑縣植保站建立有完整的病蟲情報檢測系統,各鄉鎮都設立有病蟲監測點,應利用這些病蟲監測點,對花生葉斑病進行定期調查,準確掌握田間病害發生動態,結合氣象、品種抗性、種植地環境等因素,及時發布病蟲情報,為及時科學指導病害防治采用措施提供支持。
3.2.1 選用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種抗(耐)病品種,實行多個品種搭配與輪換種植。近年滑縣引進了豫花9326、豫花9719、豫花37、開農61、開農71等新品種,推廣種植中表現較抗葉斑病,也對控制葉斑病的蔓延起到很好效果,可選擇搭配與輪換種植。
3.2.2 實行平衡施肥 建議使用生物有機肥50~60 kg/667m2,增施磷鉀肥,避免單一偏施氮肥。
3.2.3 適時排澇散墑 花生生長中后期遇雨及時散墑,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
3.2.4 注重清潔田園 花生收獲后,對重發地塊提倡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漚肥,并深耕土壤。
3.2.5 嚴格輪作倒茬 重發田塊與紅薯、高粱、大豆、玉米等非寄主作物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
選用生物殺菌劑在花生初花期、果針期和飽果期進行預防和防治。667 m2用井岡霉素100 g或枯草芽孢桿菌(1 000億孢子/g)10 g,對水30 kg,均勻噴霧,每隔7 d噴1次,連噴施3次。
對于葉斑病重發地塊,可選用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劑。667 m2選用50%吡唑醚菌酯乳油30 mL或戊唑醇懸浮劑(430 g/L )30 g,或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30 mL,或12.5%氟環唑懸浮劑50 mL,對水30 kg,均勻噴霧。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噴藥時可加入0.2%洗衣粉做展著劑。以上藥劑交替使用效果更佳,可兼治白絹病、銹病、瘡痂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