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鴻雁
(河南省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河南 滑縣 456400)
花生根莖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莖腐病、冠腐病等,同屬真菌類花生大田常發病害[1-2]。這3種病害均可土傳,危害部位都在花生根莖部,病原相同或相近,發病癥狀有很大的相似性,往往混合發生,造成植株死亡、缺苗斷壟、爛種、爛果,使花生減產、品質下降[3-6]。為提高花生產量和品質,介紹花生根莖部病害田間發病癥狀與防治方法等如下。
花生根腐病俗稱鼠尾、爛根病,病原為茄鐮孢菌、尖鐮孢菌、粉紅鐮孢菌、三線鐮孢菌和串珠鐮孢菌[7]。花生各個生育時期都可發病,但苗期和結莢期為發病盛期,發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維管束,使病株根變褐腐爛,并且側根很少。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爛種、爛芽;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致開花結果少,根腐、莖基腐和莢腐。
花生莖腐病俗稱爛脖子病、倒秧病,病原為棉色二孢菌[8]。花生苗期至成熟期均可染病,一般6月中下旬團棵期、8月上中旬結果期是發病高峰期。苗期感病,通常子葉先受害,變黑褐色干腐狀,后蔓延到莖基部及地下根頸部,產生黃褐色水漬狀不規則形病斑,逐漸繞莖或根頸擴展形成黑褐色病斑,維管束變黑褐色,病株萎蔫,數天即可變黃褐色枯死。成株期發病,主莖和側枝的基部先產生黃褐色水漬狀略凹陷的病斑,后向上下擴展,莖基部變黑褐色枯死;病部以上萎蔫枯死,地下莢果腐爛脫落或種仁不滿;根頸髓部變褐色干腐中空。潮濕條件下,病部變黑褐色腐爛,表皮易剝落;干燥時,病部表皮呈琥珀色凹陷,緊貼莖上,揭開表皮,內部成纖維狀。病部密生黑色小粒點,病株易從莖基部折斷。
花生冠腐病,又名黑霉病,病原為黑曲霉[9]。主要危害萌發的種子和幼苗。從種子萌發至莢果期都可發病,一般苗期至團棵期為發病盛期,侵染子葉與胚軸接合部,出現凹陷的黃褐斑,病斑擴大后表皮組織縱裂、干腐,最后僅剩纖維組織,維管束內部變為紫褐色,子葉變黑腐爛,潮濕情況下,病部長滿松軟的黑色霉狀物。病株地上部呈失水狀,很快枯萎而死。種仁染病腐爛不能發芽。
花生根莖部病害的病菌主要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且存活能力強,成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待條件適宜侵染植株。田間主要是通過雨水徑流、大風、農事操作作為再侵染途徑,種子調運也可助其遠距離傳播。
花生根莖部病害的發病條件均為高溫高濕或旱濕交替有利于發病。連作花生田易發病。種子播種深、低溫高濕致幼苗出土慢地塊發病重。
花生根莖部病害初侵染主要是以土傳、種傳為主,在防治上突出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選用農業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大田病株率達5%時要用藥劑防治,控制病情發展、傳播。
一是嚴格選種。在無病田選留花生種子,單獨晾曬,單獨保存,貯藏期防止種子受熱霉捂;播前翻曬種子,剔除變色、霉爛、破損的種子。
二是規范播種。播種不宜過深,5 cm左右即可;合理密植,密度控制在9 000穴/667m2左右,防止田間郁閉。
三是田間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時排除積水,劃鋤散墑,降低田間濕度。
四是合理輪作。重茬種植是導致該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實行合理輪作制度,與禾本科作物玉米、谷子等進行3~4年的輪作,避免連年重茬,減輕病害發生。
一是藥劑拌種。用3%苯醚甲環唑FS按種子重量的0.2%~0.4%拌種,或用50%甲基硫菌靈WP按種子重量的0.5%~1%,或用50%異菌脲WP、12.5%烯唑醇WP按種子重量的0.1%~0.3%拌種。
二是發病初期噴施藥劑。可用12.5%烯唑醇WP 1 000~2 000倍液,或25%戊唑醇EW、20%三唑酮EC 1 500~2 000倍液,或50%嘧菌酯WG、40%丙環唑EC 2 000~2 500倍液等,均勻噴霧或噴淋花生莖基部。發病嚴重時,間隔7~10 d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藥劑可交替施用,藥液需噴足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