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玉林市容縣松山鎮合同小學 江勝全
眾所周知,概念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礎內容,也是學生有效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忽視數學概念抽象復雜的特點,機械地將教材中現成的概念內容展現給學生,出現了概念教學壁壘,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理解數學概念,阻礙數學學習的發展,也影響著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概念是對數學現象的高度概括,所以,在實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學會優化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直觀形象的方式突破概念教學壁壘,或創設數學活動,或展示具體事例,或應用變式教學,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觀察、分析數學現象,把握數學規律,總結數學結論,自然而然地獲取數學概念,提高概念學習質量,為今后有效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此,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時候,一般會應用如下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立足于教師灌輸知識的教學不足,提出了“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呼吁廣大教師結合教學所需,創設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切身體驗,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活動教學法以“做中學”理念為指導,在數學概念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結合該數學內涵,為學生創設多種活動,驅動學生切身體驗,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還可以使學生觀察到數學現象,透過現象把握特征,從而自主地建構對數學概念的認知,提升概念學習效果。以“可能性”為例,該節課教學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可能”“一定”和“不可能”這些概念。基于此,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我為學生創設了摸球活動。我把3個白色小球和3個黃色小球放到紙盒里,接著,我隨意地摸出一個球,握在手中,引導學生猜測:“我手中的球是什么顏色的?”在自主性的發揮下,學生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說是白球,有的說是黃球。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打開手掌,驗證學生的猜測。此次活動的實施點燃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我選擇一名學生摸球,在他摸球之前,先讓其他學生猜測會摸到哪種顏色的球,反復三次。在經歷摸球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黃球,從而建立對可能性的認知。之后,我從盒子里拿出一個白球,向學生提出問題:“現在,我繼續邀請學生摸球,他摸到的一定是黃球嗎?”在已有知識儲備的輔助下,學生給出“不一定”的答案,因為還有白球。于是,我將3個白球都拿出來,引導學生思考:“現在一定會摸出黃球嗎?”此次學生給出“一定”的答案。如此教學,學生自主地掌握了“一定”的概念。總之,創設數學活動,不僅可以點燃學生的數學概念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切身經歷中,通過分析數學現象,建立對數學概念的深刻認知,便于突破概念教學壁壘,提升學習質量。
小學生的思維是從簡單發展為復雜的,從直觀發展為抽象的。學生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要想突破傳統概念教學壁壘,在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從而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地建構數學概念。因為數學概念是對生活現象的高度概括,所以,我在組織數學概念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展現具體的事例,驅動學生分析,把握現象特征,建構數學概念。以“長方體”為例,在參與該節課教學的時候,學生首先要清晰地認知長方體,建構長方體概念。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物品,如磚頭、書、鉛筆盒、紙箱子等,使學生在大量熟悉的生活物品的輔助下,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初步地建構長方體認知。接著,我要求學生從自己的書包中或書桌上搜集一些長方體物品,觀察這些物品有怎樣的特點,并利用直尺測量這些物品,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發現這些物品的長、高等有怎樣的特點。在這樣的直觀事物的輔助下,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可以輕松地把握長方體的特點,如長方體的對邊相等,長方體的對面相等,長方體有六個面,且每一個面都是長方形。根據學生發現的特點,我結合教材內容,引導他們建構數學概念。如此教學的過程不僅將探究數學概念的權利還給了學生,還使學生在自主性的發揮下,有效地把握事物特點,建構數學概念,便于加深理解,提升概念學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會學習大量的數學概念,有些概念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很容易導致學生混淆概念,甚至一些概念自身就有不同的特點,影響學生的理解。當前,大部分小學生之所以數學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在應用數學概念的時候,出現了諸多問題,是因為他們沒有搞清楚數學概念的特點。遷移知識是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保障。知識遷移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其中,正遷移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理解,提高學習質量,而負遷移則會使學生出現理解錯誤,削弱學習效果。為了突破學生數學概念學習壁壘,我在組織概念教學活動的時候,把握數學概念特點,應用變式教學法,驅動學生遷移概念,使其在對比分析中,把握概念特點,從而建立深刻理解。以“角的認識”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通過學習教材中現有的內容,學生可以建立對角的概念的認知,但是不少學生在機械掌握的時候,忽視了角的本質特征,錯誤地認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角的位置有關,從而在做練習題的時候出現了諸多的問題。針對該情況,為了使學生建立對角的深刻認知,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以角的本質特征為切入點,組織了變式活動。具體的,我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直觀地為學生展現多個角,改變這些角兩邊的長度,引導他們觀察、分析角的大小是否發生了變化。學生猜測之后,我利用交互電子白板的測量功能,將角的度數展現出來。因為數據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學生清晰地認知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度無關。同理,我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改變角的位置和方向,驅動學生繼續觀察、分析。如此教學的實施,不僅使學生在遷移知識的過程中,把握了角的本質特征,還為學生今后靈活地應用所學解決數學問題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在變式中,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在實施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立足數學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靈活地創設數學活動,展現具體事例,應用變式教學,突破傳統概念教學的壁壘,激發學生的概念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體驗多樣活動,透過數學現象把握數學特征,建構數學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為提升數學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