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燕,陳興濤*,陶素華,莫建國,唐有萬
(1.成都科學技術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2.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溫江 610041)
黨中央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角之一,成都要緊扣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主題主線,把握機遇、不負重托,唱好“雙城記”。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具有無可替代的基礎地位和作用。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將是當下農業發展的主流,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新服務則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在新的形勢下,需要根據新發展格局重新審視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基于現階段成渝地區農業發展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情況,農業科技服務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建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主架構設計為“建鏈、設站、搭平臺”“建鏈”是圍繞農業產業鏈、創新鏈建立服務鏈,“設站”是在農業科技產出和需求比較旺盛的區域設立農業科技服務站,“搭平臺”是指搭建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圍繞這一架構,對成渝地區農業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具體提出以下建議。
圍繞成渝地區農業的優勢產業,建立服務每個產業全產業鏈的專家團隊,所有的專家團隊形成一個覆蓋全市優勢產業鏈的專家團隊體系。通過專家+平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對每個產業提供包括產前規劃、產中指導、產后營銷的全產業鏈服務。針對每個優勢產業組建一支涵蓋經濟、農學、信息、文創等多專業的專家團隊,對產業鏈各環節都能提供專業優質且成體系的科技服務。
在成渝地區的農業產業功能區、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龍頭企業或組織化程度較高、科技服務能力較強的農民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家庭農場等機構或主體,以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新技術引進集成、標準制定、技術培訓等科技創新服務為主要任務,建立輻射一定區域范圍的科技創新服務站。
依托站點,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開展農業科技政策宣傳,提升科技特派員綜合服務,推動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建設,完善新型農業產業技術服務體系構建。
圍繞兩地縣(市、區)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優化激勵制度,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和考核辦法,在特派員所在單位年度考核、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優先考慮。各級科技主管部門應對轄區內服務成效突出的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及科技特派員予以表彰表揚等激勵,從而更好地促進科技特派員為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提供技術服務,實地實際解決或協調解決產業發展技術問題,推動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助力成渝地區鄉村振興。
一是多渠道引入社會資金。增強省市及地方政府對農業科技服務財政支出,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引導支持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支持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科技服務資金投入的多元化,積極鼓勵并引導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效益較為明顯的項目,使企業注入資金資本。在保障服務體系公益性功能基礎上,針對不同層級的產業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以發展“內生力”吸引創新型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其中,緩解政府在科技創新與服務上的財政壓力。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拓展農業科技金融服務對象,將家庭農場、職業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納入,針對各主體特性創新發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銀行+擔保+財政補貼”等抵押貸款模式,緩解政府財政壓力。
一是發展以政府為主導各類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服務主體結構。不斷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同時激發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各類社會組織在農業科技服務中的作用。適度引入社會資本為主的農業科技服務中介組織,將區(市)縣農業農村局等政府部門對接科技供需方職能逐步轉移到各類中介組織,開展產業政策引導、科技需求信息收集、產業發展狀況反饋、農產品市場需求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二是搭建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化平臺。通過構建科技服務信息化平臺,打破區市縣農業科技服務獨立運行管理局面,以平臺為載體實現成渝地區間農業科技資源的整合聚集,使農業科技服務主體更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