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奎,阿則曉龍,李洪浩
(1.四川省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00;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雷波縣汶水鎮桃園新村原名馬處哈三峽新村,是雷波縣莫紅中心鄉馬處哈、九口、達覺3個極度貧困村整村搬遷后的集中安置點。馬處哈、九口村是涼山州確定的“49+1”極度貧困村,而達覺村是雷波縣關注的極度貧困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馬處哈、九口、達覺3個村原住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不通公路、無安全飲水、無安全住房、無學校和衛生室、無通信網絡,是典型的“五難村”。3個村農業產業發展困難,其中90%的耕地坡度在25°以上,人均耕地不足0.1hm2,2015年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000元,“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面臨“生存型”和“發展型”搬遷[1]。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在各級單位及社會力量的幫扶下,對馬處哈、九口、達覺3個村實施了整體易地扶貧搬遷,搬遷后的安置點坐落于雷波縣汶水鎮,統籌解決了行路難、增收難、上學難、就醫難、住房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八難問題”。新村特色產業處于探索階段,如何讓新村的老百姓“搬得出,穩的住,能致富”,農業產業發展成了搬遷后的當務之急。
目前桃園新村發展的產業有彝繡產業、桃樹產業、林下套種辣椒產業、肉兔養殖產業等,發展的合作社有彝繡專業合作社、果樹專業合作社、肉兔養殖專業合作社。筆者長期駐村幫扶農戶發展農業產業,掌握該村農業產業發展第一手資料,通過對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助力提升該村農技推廣成效,促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
雷波縣桃園新村總共流轉土地45.53hm2,實行有土安置(人均0.03hm2,戶均不超過0.2hm2)。為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桃園新村引入現代農業的概念實行“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具體農業產業發展如下:
桃園新村創新優化了農業產業發展模式。首先,通過農戶以土地入股,根據面積量化所占股份,以股權量化發展村集體經濟。其次,發展多種產業,探索優勢產業。采取“專合社+農戶”模式,種植馬鈴薯“青薯9號”13.33hm2、李子“脆紅李”1.47hm2、桃子“霞脆、霞暉、錦繡等”40hm2;新建畜圈2180m2,采取“借畜還畜”等方式,發展優質肉兔2000只、能繁母豬20頭、良種良育豬200頭。通過積極協調幫扶企業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幫扶單位涼山州農科所開展“以購代捐”活動,使集體經濟獲利18萬元,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為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既作長遠打算又慮短期利益,桃園新村實行林下套種的集約化發展模式,探索林下農業產業,以實現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復合經營[2]。一是群策群力探索優勢產業。由所居住的貧困戶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林下種植的農作物,根據所種植農作物的適應性、產量和品質,通過對經濟效益進行測算和對比選出優勢產業。二是專家團隊試驗示范探索適宜產業。邀請省、州、縣的農業專家團隊通過土壤養分檢測、選擇良種、試驗示范等方法探索林下種植的農作物。根據筆者實地調研,目前桃園新村發展的林下農業產業有林下套種辣椒、黃豆和魔芋等模式,面積約3.33hm2。
發展循環農業是實現農業清潔生產、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手段[3]。為實現綠色農業,桃園新村積極探索綠色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將肉兔糞便和集體建設畜圈牲畜糞便進行集中處理,形成肥料后用于種植業,將種植業中產生的秸稈通過處理和加工形成綠色飼料用于養殖業中,形成綠色循環農業。
桃園新村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的思路符合現代農業的理念,但其中仍舊存在如下問題。
鑒于該村人均耕地面積較小,目前農業經營主體主要為家庭承包,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處于探索階段,經濟效益尚未完全釋放,農戶觀望情緒濃。
目前,優勢農業產業發展處于探索初期,由于農戶掌握農業技術水平低、關鍵技術缺乏、農業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農技人員專業能力不強以及科技投入少等因素,導致農業產業發展科技水平低
農戶種植方式和觀念固執,依舊采取個人習慣性栽培管理方式,主要表現為底肥施用量不足、病蟲害防治意識淡薄等,導致良種產量低、品質差。
鑒于以上的問題,桃園新村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展了農業技能培訓,共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2期,2100余人次。但是,通過回訪貧困戶對農業技能培訓的掌握程度,發現12.7%的貧困戶認為培訓內容對其生產無實際幫助,47.5%的貧困戶認為記不住,22.9%的貧困戶聽不懂培訓內容,9.3%的貧困戶從未應用過培訓內容,而僅有7.6%的貧困戶認為培訓內容實用。
桃園新村在農業推廣及農技推廣中投入與產出比例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在果樹的栽培與管理、肉兔的飼養、林下作物套種中,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技術培訓,但在培訓內容中專業術語較多,培訓內容偏向理論化,導致培訓對象在接受新技術時晦澀難懂,出現記不住和無用論及不理解的現象。
推廣主體以普通話和四川話講解實用技術,但桃園新村村民全是彝族,對漢語言的理解較難。同時也有部分彝族推廣人員又無法將實用技術以彝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導致推廣對象不能很好地領會和掌握實用技術關鍵環節。
在果樹的整形修剪、作物栽培和管理過程中,新技術顛覆了傳統技術,農業新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失敗的可能,使得農戶的農業收入較以往傳統的農業收入有所降低。農民這樣的顧慮會阻礙農業新技術在桃園新村正常的推廣實施。
農戶A認為農戶B學會技術后可以效仿,便將學習技術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做其他的事情。而農戶B認為自己投入大量精力掌握的技術卻讓農戶A來效仿,心中難免不平衡。村民為了保證自身短暫的利益,抱著“共同付出,共同受益”的想法,使得兩個村民都會不采用或不學習農業新技術,使得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沒有了對象。
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技推廣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改善村民生活水平,解決新村新產業的有效發展問題。桃園新村的農業推廣應從“行政指導型”轉變為“經營服務型”,一方面遵循農業推廣的原則,另一方面要與桃園新村村民的整體素質相結合,創新推廣模式,健全體制機制,有效推進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因此,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建立一支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推廣隊伍,通過政策制定、制度建設,吸引和培養本土人才特別彝族知識分子為農業推廣主體。通過地方方言和民族語言進行溝通,解決語言障礙的難題,同時將枯澀的理論轉化為喜聞樂見的方言土語可進一步提高推廣效率。
一方面邀請農業專家參與,能提高推廣對象的信任度,同時能保障農業技術的有效使用以及起到示范作用。通過配套項目等方式,鼓勵相關專家積極參與到村農技推廣中去。另一方面政府補貼農業技術示范農作物保險購買,鼓勵農戶主動投保,一旦出現任何閃失,可以保障農戶基本利益。
無論是農業新品種推廣還是農業新技術示范,農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是目的。因此,在農技推廣過程中,推廣對象特別是扶貧搬遷后的貧困村應以市場為導向,用農業訂單來驅動農技推廣,進一步提高推廣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促進優勢農業發展。
一方面做好市場的考察工作,推廣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和新技術,進一步提升農業從業人員農技水平。農民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低,無論是新品種還是新技術的推廣都應該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幫助其規避市場風險,降低風險成本。另一方面是做好農產品的訂單簽約,建立以農業訂單為紐帶,驅動推廣,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和新技術的學習熱情。政府牽頭做好農產品的市場宣傳,如“以購代捐”的方式銷售產品、“以獎代補”的方式推廣產品。同時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增強合作社的建設力度,培養優秀的新型農民,帶動桃園新村發展新產業,學習新技術,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持續增收。
充分利用桃園新村幫扶資源,通過引入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技術,建立“1個科研單位+1個村”的幫扶發展模式,以示范帶動農戶,創新推廣模式。依托科研院所技術力量,著力強化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指導,重點加強專業大戶、致富帶頭人、示范戶的培訓,引導和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化農民隊伍。桃園新村對口幫扶單位就是涼山州西昌農科所,通過“黨建促脫貧”“城鄉共建共享”等多種模式實現農業科研和精準扶貧的有效銜接,實現桃園新村農業推廣的效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