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鋒
“情智”一詞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維品質,是人成長的核心要素。情,包括情感、情操和情商,三者相互獨立又糾纏層進,是人的藝術感受力、道德判斷力和人格感召力的核心要素。智,包括智力、智性和智慧。智力經由智性最終到達智慧層面,使生命得以升華。情與智互為表里,互相潤澤。只有以情促智,因智生情,個人的情感和智慧才能均衡發展。
語文教學要回到人本身,把人的精神引向自由和超越,這是情智教學主張的邏輯起點。“情智相潤”的課堂是以學生的情智發展為目標,以情境的營造和智性的思考為主要特征,追求“情感在場”“理趣盎然”和“智慧閃光”的詩意課堂。它以“情”為線,以“理”為據,以“思”為核,以“創”為用,力求使課堂充滿“智性的詩意”。下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具體談談“情智相潤”的語文課堂的維度、特征和實施策略。
情智課堂包括三個維度:教材的情智、教師的情智和學生的情智。
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情智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是學生情智得以增長的依托。教師的情智是課堂的主導因素,其發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材情智的挖掘深度和學生情智的生成高度。學生情智的發展是教學的根本目標。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情感熏陶,產生積極體驗,感到合作的快樂,同時收獲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實現了智慧的增長。師、生、教材三者的情智互為因果、相互激發,從而形成了“情智相潤”的語文課堂。
情智課堂是情感在場的課堂,這是由語文教學的特質和育人目標所決定的。所謂情感在場,是指課堂的所有環節都包含情感因素,教師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具體做法有:創設情境,以情激趣導入;披文入情,形成情感共振;設疑引趣,激發探究欲望;質疑辯論,實現情感升華;反思感悟,實現情感遷移。教師把情感教育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潛移默化中滋潤學生的心田,讓語文課堂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光彩。
“情智相潤”的語文課堂強調“理趣”,講究通過理性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的情感、智力得到升華。遵循“課理”是課堂“理趣”的首要特質。“課理”主要是指:文本研讀要符合藝術規律;目標設定要符合身心發展規律;教學流程要符合認知規律;語言訓練要符合言語習得規律;課堂評價要符合反饋歸因規律。強調思維的發展是課堂“理趣”的核心要素。思維既是工具,也是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引導他們靈活運用各種思維工具去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獲得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智慧”只能被喚醒、被激發,卻不能被傳授。因此,情智課堂呵護每一朵創意的火花,努力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以實現智慧的增長。“智慧閃光”的語文課堂,力求讓學生做到:保持赤子之心,敢于表達真我;敢于質疑,敢對名家的文字評頭論足,挑戰所謂的“定評”;敢于創新,提出獨創性的觀點、策略。
語文課堂的詩意源于情境的營造和情感的激發,以“情”為線,可以讓學生在濃濃的詩意中走進文本、品味文字、陶冶情操、滋養性靈,體味到語文獨特的魅力。在講授《散步》一文時,筆者這樣設置教學環節:(1)閑話家常,創設情境;(2)整體把握,感受親情;(3)解讀分歧,領悟深情;(4)美讀文字,體味深情;(5)遷移運用,表達深情。這樣的教學設計,緊扣文本的情味,深挖故事的情理,營造一個濃濃的“情”場,使學生浸染其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當然,并非所有文章都如《散步》這樣,擁有強烈而容易捕捉的情感因素。有些文章的情感表達并不強烈,有些文章表達的是某種理趣,在教學這些文章時,教師更要重視激趣導學,高度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努力使之產生頓悟的快感、收獲的愉悅。在教學蒲松齡的《狼》一文時,筆者這樣圍繞著“情”來設計教學:(1)“話說成語”,小議好惡;(2)我在現場,轉述故事;(3)我即主角,揣摩心理;(4)我是觀眾,解讀笑點;(5)我是作者,趣談創意。首先,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話說”和狼有關的成語,激發情感;然后,讓學生轉換視角,從文外走進文內,揣摩屠戶身處險境時的“恐懼—妥協—窘迫—搏命—智取”的心理變化過程,增強情感體驗;接著,再讓學生由文內走出,圍繞“止增笑耳”一句,從觀眾的角度來解讀狼為什么可笑,并在笑聲中將情感升華為理性的認識;最后,再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來談這樣寫的緣由,解讀文章的創意及作者的匠心所在,令學生得到收獲的愉悅。
情感是審美的核心要素。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從作品中解讀出個性化情感,并產生情感共鳴和審美體驗。因此,“以情為線”是營造詩意課堂的必要途徑。
孫紹振教授曾說過,情感是藝術的核心,核心以上是感覺,核心以下是深層的智性。情智課堂就好像“冰山模型”,語言、情感是“冰山”浮在水上的部分,而文化和智性則是“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情智課堂以“理”為據開展教學,遵循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規律、文學的藝術規律,以及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才是有根底的課堂。筆者在教學《散步》一課時,有如下教學片段:
師:請找出“散步”的時間、地點、人物。
生:時間是初春,地點是田野,人物是“我們一家”。
師:看起來很普通啊!那作者為什么會寫這一次散步呢?
生:人物不普通——“我”的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剛熬過了一個酷冬,而其他老人有不少已經死了。
師:這是劫后余生的老母親,作者更覺得和她在一起的時光十分珍貴。
生:時間和地點也不普通——這是初春,田野生機勃勃,這個時間和地點能引起人對生命的美好感悟。
師:看來,特別之處才有故事。那么,這些是本次散步特別有價值的全部原因嗎?
生:不只是因為這些,關鍵是后來“我們”產生了分歧。
師:分歧是如何產生的呢?
生: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師:這個“要”就是“愿望”,兩個人的“愿望”不一致,都遇到了障礙,就產生了分歧、沖突。(板書:沖突=愿望+障礙)這個分歧后來是如何解決的呢?
生:先是“我”準備委屈兒子走大路,后來是母親主動做了讓步走小路,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她。
師:故事因愿望受到阻礙,產生沖突而生;障礙消失,沖突解決,故事就結束了。可見,“沖突的產生—解決”是故事的基本框架。
這一教學片段的內容設計依據是敘事學關于故事的基本原理:(1)故事的種子是“特別之處”;(2)沖突是故事的核心要素,“沖突=愿望+障礙”;(3)“沖突的產生—解決”是故事的基本框架。教學流程的設計則遵循了由表及里、由具體語言到抽象原理的認知規律。筆者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展開對話,使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掌握寫故事的一般方法。這樣遵循“課理”進行教學,才能培養智性,使課堂充滿理趣。
語文能力的外在形態是“聽說讀寫”,但內在核心是“思”。語文學習的內容異常復雜,不經歷判斷、理解、比較、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學生就不可能理解文本、領悟文意,更不可能完成有創意的表達。可以說,思維基于語言、審美、文化,又反作用于這三者。因此,“情智相融”的語文課堂始終把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思維活動、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提升思維品質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
重視思維發展,要基于問題開展教學。首先,教師要緊扣“樞要”,即依據文本的價值所在提出“主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魯迅的《社戲》時,教師可以提出“若你是迅哥兒,平橋村的這么多老老小小,你最愿意和誰做朋友呢?”這一問題,迅速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對諸多人物的所作所為、個性特點進行分析和交流。教師再輔以恰當的追問,學生便能自主完成人物形象分析。其次,教師要層層深入設置問題,為思維的延展架構階梯。例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植樹的牧羊人”這一形象,筆者提出了三連問:(1)牧羊人有哪些不合情理之處?(2)這些不合情理之處有沒有深層原因可以解釋?(3)怎樣理解牧羊人的初心?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從牧羊人“眾人皆走而我獨留”“眾人皆知所種地之歸屬而我獨不知”等處入手,發現他“愛的錯位”,即將對妻兒的愛與思念升華為對大眾、故土的愛。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語文課堂要培養學生的懷疑與批判精神。例如,在《故鄉》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這一“文豪的閑筆”進行質疑,通過爭論去理解這里宕開一筆的妙處:為“我”更為沉靜地思考提供環境,同時也暗示“我”的思想即使是“我”最親近的人也不能理解,更顯示出“隔膜”。有了懷疑和批判,語文課堂就有了理性的精神,思維也因質疑而深入,因碰撞而閃光。
重視思維發展,要教給思維的方法。在教學“學會選材”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三個環節:(1)發散——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列舉與話題有關的材料,并用輻射圖記錄下來;(2)追問——指導學生對材料進行追問,一是追問它有沒有道德價值,二是追問它有沒有故事價值;(3)選擇——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選出最有價值的材料,并標注選擇的理由。在這三個環節中,學生先通過發散思維,盡可能多地發現材料、占有材料;然后通過分析、綜合、聯想、比較等方法,發現材料的“故事價”,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最后,懂得“發散—追問—選擇”是選材的基本思路,掌握切實有用的思維工具。
“情智相潤”的課堂把創造性活動作為重要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設置開放性話題,引導學生進行創意表達。如教學《水滸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標準去褒貶小說中的人物。學生因是非觀和文學素養的不同,會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但此時重要的不是結論,而是思維的獨創性,只要學生言之成理,教師均要予以鼓勵。
(2)鼓勵“翻出新意”,即對流行說法、專家定評等進行質疑,從新的角度去理解、表達。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項鏈》等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金錢至上”“虛榮心”等觀點進行探討,從人性和情理的角度去重新解讀文本,發表具有新意的觀點。
(3)鼓勵聯想與想象。如教學《皇帝的新裝》《窗》等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續寫文章,根據自己的理解,構思新的情節。
(4)鼓勵活學活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課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閱讀、交際、作文中去。如教學《三打白骨精》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白骨精、孫悟空、唐僧之間發生的多重“事愿錯位”進行解讀之后,可以要求學生用“事愿錯位”的方法去構思一個故事,寫出文章的波瀾。
當然,情智課堂設置創造性活動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總之,“創”是智慧課堂的具體表現,只有以“創”為用,才能真正實現“情智相潤”的課堂,并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