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教學設計是在正式教學前,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預先制定特定環境中將要展開的教學活動的進程。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系統科學方法是教學設計的方法論基礎;優化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目的。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包括六個方面: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
學習任務分析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的預先分析。該分析首先體現的是教師對相關史實的專業認識,不僅包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承上啟下的關系,而且包含教學內容在整個專題史中的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內容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即將歷史放在世界整體的歷史背景下去看待,不人為地將歷史分割、孤立。其次,學習任務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學習需要分析。在對教學內容的歷史專業認識基礎上,教師預期教學內容的習得對學生的個體發展將會產生的效果,分析學習相關內容的必要性和需要性。
學習者分析是了解有關學生的對教學和學習有影響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過程。它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與智力因素有關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和認知結構;與非智力因素有關的特征主要包括: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初中歷史教學設計中的學習者分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所教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及其與將要進行的學習活動之間的適配性,初中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判斷能力、自我意識和思維發展水平的現狀應該成為教學目標確立的重要依據;二是所教班級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知識儲備現狀及其和新的學習活動之間的關系,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應成為教學的起點。
教學目標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克拉克認為,教學目標是“目前達不到的事物,是努力爭取的、向之前進的、將要產生的事物”。教學目標表達了學習者通過學習后的一種學習結果。
歷史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如此闡述:“通過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掌握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開拓觀察世界的視野,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規定了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方面應達到的總體目標。標準還規定,“歷史課程的實施,必須以本標準為依據,力求體現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按照本標準提出的規定和要求,注重課程目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目標的整合,并使其具體化為課時目標”。
課程標準強調知識學習過程、能力培養過程與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過程的統一,三維目標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應正確地理解三維目標要求,而且要明確三維目標在整個目標系統中的地位,把握三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目標檢驗的是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某一任務或是否達到了某一目標。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目標陳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并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學目標的表述應是具體、明確的,以便觀察和測量。
教學設計中對于目標的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解決的是“怎樣教”的問題。它包括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
常用的歷史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圖示法、討論法、辯論、史料研習、角色扮演等。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點,教師應結合自身條件的優勢和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分析,選擇并組合恰當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各自的優點。
教學媒體是教學設計中要涉及的物質條件。課程標準建議:“教學時要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種歷史信息資源,突出歷史教學的特點。”現代教學媒體是豐富多樣的,它既包括了傳統的教材、板書、掛圖、模型、標本等媒體,也包括影像資料、電腦投影、電子白板、互聯網等新生技術和設備。在教學中,教師要科學選擇教學媒體,合理組合媒體的運用,讓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都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優勢,為教與學雙邊服務。
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有班級授課制、小組授課制、個別化教學。我國課堂教學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組織形式。近年來,出現了以改變學生座位為形式的新的組織形式。座位安排的形式有秧田形、馬蹄形、圓桌形、模塊形等。各種座位形式都有其優點與缺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與設計。
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步驟和時間分配等要素。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出現了諸多新的教學模式,如問題式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式教學模式、探究學習式教學模式和導學案式教學模式等。綜觀各種教學模式,它們在教學環節上有著一定的共性,即各種教學模式都包含了導入新課、教與學活動的展開、總結提升三個基本環節。
導入是講解新課題時,運用建立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建立知識間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導入分為直接導入,經驗導入,由舊知導入新知,直觀導入,故事、事例導入,設疑、懸念導入等多種。
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導入比較多見。情境導入指教師通過展示文物圖片,播放音樂、視頻,講故事等方法,給學生視聽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情境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符合初中生年齡特征。情境導入可分為實物和口述兩種情境,常見的情境導入方法有圖片導入法、影像導入法、音樂導入法、生活導入法等。教師在運用情境導入法時,要注意幾個基本要求:要圍繞教學目標,圍繞重難點而設;要根據初中學生年齡特征;要短小精悍,言不在多,面不求全;要注重導入的啟發性。
教與學活動的展開是指根據教學內容的順序,開展教與學的活動,一般包括情境創設、師生互動等。
1.情境創設。
杜威認為,思維最先從直接經驗的情境中發生。情境是思維的起因。思維不單是從情境中產生出來的,它還回歸到情境中去。因此,教師必須發揮特定的引導作用,創設開放的、個性化的教學情境。創設情境就是根據學科教育目標和少年兒童的實際,創設特定的教育情境,激發少年兒童的興趣和情感,使其獲得積極的感受和認識,產生積極的內容體驗,在此基礎上內化為認知結構,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初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情境有問題情境、表演情境、多媒體情境、故事情境等。
2.課堂互動。
教學的實質是交往,沒有交往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師生互動的形式一般有:師生對話、師生合作角色扮演等。生生互動的形式一般有:課堂討論、辯論會、角色扮演等。
總結提升是指教師在教學任務終了時,對學生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進行歸納總結、重復強調、實踐運用等一類教學行為。歸納總結是總結提升環節常用的方法,即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堂講授的知識進行歸納、概括、總結,理清知識脈絡,突出重點,歸納出系統的知識結構。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目標的反饋,是整個教學進程中的方向,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也可以幫助教師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設計一份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的教學評價至關重要,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需要從教學評價中得到反饋,以利于教師判斷學習質量,調整教學設計。因此,教學評價的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和依據,評價內容要緊扣目標,便于觀察和診斷。教學評價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課前如何激勵學生預習與復習,在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參與的記錄反饋,課后作業的精心設計和批改等。
綜上所述,教學設計是以學習任務分析和學習者分析為基礎,制定切實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和學習者的心理發展水平、認知風格來選擇教學策略,展開教學過程,以評價反饋來檢驗設計實施的效果。以上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