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官,喻本雨,趙 耀,許壽忠,梁大敏,孫 穎
(貴州卓豪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 遵義 563100)
茄子屬茄科蔬菜,原產于亞洲熱帶地區,果實供菜用,根、莖、葉、種子可作藥用[1];茄子喜溫且較耐高溫,掛果最適宜溫度為25~30℃,當氣溫低于15℃時將影響茄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和開花結實,產生落花落果,低于5℃發生凍害;氣溫高于35℃時,茄子花蕾發育受阻,果實生長緩慢;茄子對光周期的反應不敏感[2],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晚秋季節亦能開花、結實,但要在強光及較高溫度條件下才能實現優質和高產;我國是茄子主要栽培區域,茄子采收期特別長、產量高、經濟效益好,是貴州省夏季蔬菜生產中的主栽品種。由于茄子的生育期長,需要栽培在向陽、通風、肥沃的土壤上,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并分期多次施用追肥[3],促使早開花早結果,全生育期中保持充足的養分供應,使植株持久穩健生長,促進多開花多結果、提高果實產量和經濟效益。
長野黑美幼苗期葉片頂端橢圓,淺綠色,幼莖及葉脈紫色,被絨毛,結果期葉片肥厚,枝條半直立,有較強的分枝能力和持續坐果能力,最大葉長18.3 cm,最大葉寬11.7 cm,成株期開展度70 cm×70 cm左右,株高130 cm以上,第1花序位于主莖6~7節,每個葉片著生1個花序,每個花序能同時坐果2~3個,果實長棒型且順直,果型美觀,果面紫黑亮麗,光澤度極好,商品性特好;萼片紫黑色,果長35~40 cm,橫徑5~8 cm,對茄單果重約350 g,種子少,肉質細嫩,口感極佳;具有植株生長快,長勢旺,上市早,采收期長(最晚采收期可達10月上旬)等特點,高抗茄子黃萎病、綿疫病和葉部其他病害。
黔北區域露地栽培,一般產量65 000~80 000 kg/hm2,高產可達100 000 kg/hm2以上。
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溫室大棚內采用72~98孔的穴盤+卓豪蔬菜育苗基質育苗,單粒播種,播種澆透水后立即用卓豪育好苗第1段藥劑噴施盤面,以后每隔5 d澆水1次,出苗后第1片真葉長出時用卓豪育好苗第2段藥劑噴施盤面,13~15 d厚用卓豪育好苗第3段藥劑噴施,苗床期用鄉喜·壯根(N+P2O5、K2O≥500 g/L)、鄉喜·億配有機水溶肥交替對水施追肥2~3次,移栽前7 d左右用卓耕(平衡型)水溶肥對水淋施作送嫁肥[4]。
3.2.1 煉苗 定植前為了提升秧苗素質,應煉苗7 d左右,先將溫室大棚開門通風降溫1~2 d,然后白天上午10 h左右將育苗盤移到棚外無陽光直射的地方放置半日,傍晚再搬回大棚內,每天逐漸加大溫室通風量,使其更能適應溫室外的溫度。
3.2.2 移栽施肥 移栽定植前施腐熟有機肥50 000~60 000 kg/hm2(或卓欣12菌生物有機肥1 500~2 000 kg/hm2),45%保糧豐復合肥1 500~2 000 kg/hm2、硼沙25~30 kg/hm2、硫酸鋅20~25 kg/hm2作底肥,然后進行翻耕,耕深30~40 cm,耙平并起壟,壟高20 cm,壟底寬130 cm,壟面寬70~80 cm,四周開好排水溝,田塊較大時中間再開十字溝[5]。
3.2.3 定植 苗床期一般65~70 d,4月上旬待地表溫度穩定超過10℃時即可進行定植,每壟移栽2行,行距50 cm,株距40~50 cm,定植密度30 800~38 500株/hm2,移栽結束立即用震地虎或滅百可噴霧防治地下害蟲。
定植后3 d內隨時進行田間巡查,發現缺窩死苗及時補苗,15 d后進行第1次淺中耕,清除壟溝及植株根莖的雜草,避免溝間雜草叢生;移栽約25 d初花,門茄開花期,通過控水措施,實行蹲苗,防止植株過旺生長而降低坐果率;在門茄似核桃大小(株高30~40 cm)時,結合施肥與澆水,進行培土,增強抗倒能力,6月初用蕓樂收(吡唑醚菌酯+蕓苔素內酯+專用助劑)45套/hm2噴霧,間隔25 d后再噴施1次,可促進植株生長發育、提高坐果率、增強抗病抗旱能力、預防病害發生。
為了改善田間的通風透光條件,采取雙干整枝,將門茄花以下的幼枝及時抹掉,門茄采收后,摘除植株下部的黃葉、病葉,增強田間通風透光性,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若栽培管理水平較高,植株長勢旺盛,全生育期內可摘葉2~3次;6月上中旬待長勢良好時用長度120 cm左右竹竿進行扦插捆綁,防治倒伏。
3.5.1 肥料 長野黑美的生長與結果期長,適量多次追肥是實現優質高產的主要措施,全生育期內一般需追肥4~5次,第1次是在定植5~7 d后,用卓耕(高氮型)75 kg/hm2+卓旺根深200 L/hm2對水淋施,達到補水、壯根和施提苗肥目的;第2次追肥在門茄采摘前5~10 d,以后每采果2~3次追肥1次,選用尿素90~120 kg/hm2+硫酸鉀100 kg/hm2或45%保糧豐復合肥250 kg/hm2打孔施入2行或2株間,第5次是結果后期(8月下旬),根據植株長勢情況看苗追肥,選用尿素120 kg/hm2或復合肥200 kg/hm2打孔追施,亦可用有機水溶肥淋施,以保持植株穩健生長[6]。
3.5.2 水分 茄子果實發育期正值黔北區域常年伏旱期,高溫少雨,田間蒸發量大,加之茄子葉面積較大,需水量亦大,要及時澆水才能維持植株正常生長并保證果實品質,條件允許時可安裝滴灌或噴灌設施,澆水可補充適量肥料;遇大雨過后,要及時清理壟溝及盡快排出四周溝渠積水,降低田間濕度,防止病害爆發。
茄子常年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有茄黃斑螟、茶黃螨、蚜蟲,紋枯病、灰霉病、黃萎病、綿疫病、褐紋病和細菌性葉斑病,防治方法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7];實行與非茄科作物輪作換茬,采用殺蟲燈、色光板、黑光燈、誘蛾器或扎干草把等物理裝置誘殺害蟲,在大面積種植區內沿田坎種植誘集植物或建立若干生態島(如香根草與顯花植物芝麻、黃豆、鳳仙花、萬壽菊、格桑花等集合),適時投放天敵。
3.6.1 蟲害
1) 茄黃斑螟。在幼蟲初發期用佳久(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或康丹(35%氯蟲苯甲酰胺)、宇龍366(10%硫蟲酰胺)、寶刀(10%甲維·茚蟲威)2 000倍液噴霧防治,注意嫩莖、嫩梢、花蕾及果實噴灑到位。
2) 茶黃螨、蚜蟲。發生初期用吡蟲啉乳油、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青皮桔油,或特福力(22%氟啶蟲胺腈2 000倍液,或克勝安(20%氟啶蟲酰胺)8 000倍液、艾綠士(60 g/L Y乙基多殺菌素)2 000倍液等交替噴霧防治,隔10 d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
3.6.2 病害
1) 紋枯病。發病初期用5%井崗臘芽菌水劑450~600 mL/hm2+青皮桔油,或歐博(12.5%氟環唑)懸浮劑750~900 g/hm2+青皮桔油噴霧,間隔7~10 d再噴施1次。
2) 灰霉病。用凱澤(0.5%啶酰菌胺)、美澤(50%啶酰菌胺)、太抗500倍液+青皮桔油,灰銳(10%嘧霉胺+16%乙霉威)2 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
3) 黃萎病。用阿克白(50%烯酰嗎啉)、賽深(10%甲霜靈+60%代森錳鋅)、大生(80%代森錳鋅)噴霧防治2~3次,嚴重的病株要及時拔除。
4) 綿疫病。發病初期用7阿克白(50%烯酰嗎啉)、賽深(10%甲霜靈+60%代森錳鋅)、美優(17%噁唑菌酮+23%霜脲氰)、賽深(10%甲霜靈+60%代森錳鋅)+增威贏倍液混合噴霧防治,間隔7~10 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
5) 細菌性葉斑病。用葉知春(40%苯醚甲環唑)、凱潤(25%吡唑醚菌酯)+青皮桔油,歌藍德(6%春蕾+2%噻霉酮)水分散粒劑 1 000倍液、碧生(20%噻唑鋅)、百泰(60%唑醚·代森聯),每隔7~10 d噴1次。
6) 褐紋病。結果期用甲基托布津(70%甲基硫菌靈)1 000倍液,或大生(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凱潤(25%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加瑞農(47%春·王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視天氣和病情隔10 d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在開花20 d后觀察萼片與果實相連處的白色
環狀帶,環狀帶較寬,說明果實正處在快速生長期,環狀帶逐漸變窄且不明顯,表示果實生長變慢,是最佳采收期;通常當果實長至25~30 cm,果粗(橫徑)5~7 cm,單果重250~300 g時,及時進行采收上市銷售[8];掌握采收適期,分批分次進行,一般開花后23~26 d為采摘最佳時期,采收過早,產量較低,采收過晚,果肉變粗糙,品質下降,同時還會造成后期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