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旱增
(金華市婺城區農業技術推廣站,浙江 金華 321000)
水稻二化螟是早稻生產中常見蟲害之一,雖其防治水平隨著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分析婺城區近年早稻病蟲害發生防治情況,發現水稻二化螟在早稻生產中發生有回升態勢。如2019年婺城區中等偏重發生有一代二化螟、二代二化螟、三代二化螟、四代二化螟。為婺城區或其他相似地區水稻二化螟防治提供借鑒,介紹婺城區近年來早稻二化螟發生特點、原因、危害癥狀與防治對策如下。
經調查統計,婺城區2010—2019年早稻二化螟田間發生量分別為1 231頭/667m2、818頭/667m2、926頭/667m2、786頭/667m2、911頭/667m2、1 090頭/667m2、863頭/667m2、1 851頭/667m2、3 440頭/667m2、5 880頭/667m2,早稻二化螟的發生呈回升態勢。2019年婺城區范圍內的一代二化螟、二代二化螟、三代二化螟、四代二化螟呈中等偏重發生,發生程度比2018年嚴重。
經對婺城區早稻生產情況分析發現,引起早稻二化螟發生程度回升的主要原因有耕作習慣、氣候變化、用藥效果等。在耕作習慣方面,婺城區早稻種植以雜交水稻為主,由于雜交稻分蘗較強、莖稈粗壯等特點,有利于二化螟繁殖;在氣候變化方面,氣溫升高利于二化螟的發生和轉化,2019年在3個鄉鎮開展冬后二化螟剝查,發現越冬代二化螟有效殘蟲量平均5 880頭/667m2,比2018年高出2 440頭/667m2;在用藥效果方面,由于水稻二化螟抗藥性增強等原因,藥物治療效果較差,藥效期變短。
當蟲害發生在早稻分蘗期時,極易造成水稻枯鞘、枯心苗,葉鞘有褐黃色的壞死組織,枯心苗多時可見成簇死苗的團塊;當蟲害發生在早稻孕穗、抽穗期時,可造成早稻枯孕穗、白穗,二化螟幼蟲蛀食莖部后,致使早稻灌漿不充分、千粒重下降;當蟲害發生在早稻灌漿、乳熟期時,可造成早稻半枯穗、蟲傷株,容易出現倒伏等,從而導致早稻減產和品質下降。
由于婺城區每年早稻二化螟的發生差異較大,可通過增加監測投入,加強田間監測和調查以分析二化螟發生的特點及變化趨勢,預測二化螟發生的峰期和程度等,為精準防治提供信息支撐。此外,還應當加強過程性的測報,結合測報信息的發布,對科學防治提供多樣性、專業化的指導。
通過農田深耕、灌水、控草、施肥等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的發生。有研究表明,灌水后可殺滅95%以上的越冬螟蟲,效果顯著[1]。
為提高防效,減少藥害,要結合婺城區實際,科學篩選靶向性強、藥效期長、副作用小的藥劑;進一步規范和提高藥劑的使用水平,在用法、用量和配套措施上形成系統的指導。通過開展對比試驗,可以形成較好的科學用藥指導意見,如顧國偉等[2]試驗表明,阿維·甲蟲肼、乙多·甲氧蟲、甲維·甲蟲肼
對二化螟防效較好。
綜合防治是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之一。在水稻二化螟防治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環境、階段、程度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統籌考慮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藥劑防治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