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波
(貴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管理處,貴州 貴陽 550002)
德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處遵義、銅仁、黔江構成的三角幾何中心位置,是黔中經濟圈、成渝經濟圈、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的“交匯點”。全縣森林覆蓋率56.2%,有著“百里畫廊”之稱的烏江,流經該縣5個鄉鎮57 km。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德江縣水土流失面積804.04 km2,水土流失治理任重道遠。自2012起,德江縣相繼實施坡耕地、銀甲小流域、洋南壩小流域等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 km2。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為中心,通過實施工程與生物措施相配套的治理體系,實現小流域集中連續治理和坡溝兼治蓄水保土,使流域范圍內農林牧副業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以提高生態效益和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筆者通過編制玉竹小流域實施方案,在項目實施3年后實地調查,總結項目的治理模式和成功經驗,為石漠化地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提供借鑒。
玉竹小流域位于德江縣烏江河畔的桶井土家族鄉,是2016年確定的貴州省20個貧困鄉鎮之一,為德江縣2017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區域。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9 km,地處東經108°11′~108°20′,北緯28°15′~28°23′;玉竹小流域面積39.14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3 000.69 hm2,占該小流域土地總面積的76.65%,土壤平均侵蝕模數為2 516 t/(km2·a)。項目區水土流失較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林草植被覆蓋率較低,坡耕地較多,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結合脫貧攻堅和建設農業園區需要,項目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點是通過調整種植品種、優化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耕地提高當地群眾的經濟收益[1];同時結合項目區旅游產業規劃修復生態環境,將項目區打造成現代農業和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型生態旅游綜合體。
項目區地貌多為山地、坡地,采取林果上坡下地,在基礎條件較好集中連片的陡坡耕地種植經果林[1]。其中,栽植山紅柚子64.11 hm2、冬棗50.15 hm2、李子225.54 hm2、獼猴桃13.75 hm2、桃子49.87 hm2、雪梨89.07 hm2,主要在近村近路、交通、管理方便的且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實施,土層厚50~80 cm。
為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盡快恢復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進程。對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荒草地實行封育治理,嚴禁人、畜進入,以利植被快速恢復,設計封育年限為5年,在封育區周界明顯處及交叉路口等人為活動較頻繁的地方,樹立堅固的碑牌。由縣級政府在項目區發布封山育林公告,公告中宣傳國家對封山育林的相關政策、法令、法規以及封山育林的目的意義以及封山育林的獎懲條例、封山育林的范圍等,共實施封育面積1 605.64 hm2。
1) 調查并根據村民意愿,在核心區域修建6口蓄水池,配套輸水管道以集中灌溉周邊種植的經果林。按就近灌溉和依靠路面截水原則共設計30口蓄水池。
2) 玉竹小流域核心位置修建高位蓄水池,灌溉經果林34.79 hm2,配套實施輸水管1 340 m。
3) 采用道路配套截水溝截蓄坡面來水,配套道路排水邊溝1 907 m。為解決栽植果品的采摘運輸問題,連接至項目區內已有道路,共布設機耕道4 780 m。
4) 為方便果品的采摘和游客觀光旅游,與桶井鄉現代高效休閑農業園區結合,在流域經果林種植密度大的區域修建觀光便道1條,總長1 060 m,路面寬1.8 m,路基鋪設10 cm碎石墊層,路面鋪設石板。
以地塊承包到戶為基礎,規劃出集中連片,規模較大的保土耕作區,根據不同的地形、土質等條件,采取不同的保水保土耕作法。溝壟種植和合理密植,即在計劃作壟的坡面上施農家肥或綠肥,從坡腳基線開始,沿等高線開行,將土向下翻犁,形成“溝壟”,要求要有一定的斜度,溝壟按坡向統一規劃布局,3~5道壟溝聯成菱形小區,上端筑封溝埂聯結站,與壟同高防止串流,溝中間及下端作竹節埂,低于壟高15~20 cm。項目保土耕作面積共602.45 hm2。
采取“公司+農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等模式,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分類實施,由農戶流轉土地,以公司、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作為產業經營主體,組織貧困農戶參與打工,使貧困農戶不僅流轉土地有收益,參與打工有收入,產業發生效益有收成。2019年項目區糧食增產1 219.96 t、果品870.34 t、木材1 445.08 m3,農民人均新增經果林554 m2,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幅達1 399元。
玉竹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支撐園區流轉土地面積133.33 hm2,打造玉竹高效農業示范園,以土上種植精品水果、林下養殖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吸引200多戶投入資金發展特色養殖、種植,實現由低效玉米產業向多元復合型產業的過渡。玉竹農業園區果樹澆灌問題得以解決和保障,提高生產效率和園區的經濟價值;擴大了園區范圍,增加了生產規模,壯大了產業發展,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發展。
玉竹小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積3 000.69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700.58 hm2,流域內林草覆蓋率由2016年的54.20%增加到2019年的59.80%,增加5.6百分點;年保土能力7.04萬t,保水能力33.18萬m3,有效改善了玉竹小流域的生態環境。
玉竹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成功實踐,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生動縮影。通過引入大戶管理,壯大了集體經濟,推動老百姓抱團取暖,形成“村社合一”的新發展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成效。但要滿足流域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需要進一步維護和提升小流域的生態系統功能[2],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蓄潛力和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