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存勇
(霍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安徽 霍山 237200)
霍山縣地處安徽省西部,距省城合肥120 km,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75.93%。優越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霍山茶葉的優良品質,霍山黃芽早在唐朝被奉為御用貢茶,目前已榮獲國家證明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安徽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并躋身“2019年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位居茶葉地理標志產品第七名。霍山縣于2007年起開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以下簡稱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工作,現有茶園1.08萬hm2[1],基地面積6 763.33 hm2,涉及全縣13個山區鄉鎮。推進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過程中,為保證茶葉品質,維護“霍山黃芽”區域公用品牌,霍山縣政府及茶產業相關管理部門圍繞抓源頭、重投入、強監管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現對其進行總結并提出完善建議,以期為促進霍山縣茶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縣政府成立以分管縣長為組長,農業、茶業、環保等部門和鄉鎮為成員單位的“霍山縣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工作領導組”,負責統籌協調管理全縣創建綠色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工作[1]。領導組在縣農業農村局產業發展中心建立霍山縣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辦公室(以下簡稱基地辦),具體承擔基地創建的質量管理、技術服務和協調等工作。生產基地所在鄉鎮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為基地創建工作第一責任人。另外,基地辦與各鄉鎮及各鄉鎮與屬地村委會簽訂綠色食品原料基地質量管理目標責任狀,納入平時的工作考核。
基地辦制定了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和統一的生產操作規程,建立了生產管理檔案制度和質量可追溯制度。為從源頭保障茶葉安全生產,實行基地農業投入品公告制度,在基地定期公示允許使用、禁用或限用的農業投入品目錄,引導生產者正確使用農業投入品。同時,建立基地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出臺《霍山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茶園農藥降殘的通告》,聯合工商、質監、農業行政執法等部門,嚴格監管農藥生產經營企業。另外,對基地所需生產資料實行定點專供,村委會或茶農協會獲得合法營業執照并在縣基地辦備案后,集中采購和供應符合要求的生產資料。為便于對基地進行統一管理,繪制基地分布圖和地塊分布圖,并進行統一編號,在鄉鎮、村建立檔案;基地重點區域設置包含基地名稱、范圍、面積、建設單位、主要技術措施等內容[2]的標識牌。
縣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組成監督管理隊伍,重點針對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生產檔案記錄、產品質量、基地環境、市場管理[2]等方面,強化日常監管檢查。縣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定期和不定期對茶葉基地和生產加工企業進行抽樣,委托專業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為提高茶葉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縣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基地創建的技術服務工作,根據基地建設要求,組織產業發展中心、農技推廣中心和各鄉鎮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并聘請省、市茶業專家,成立基地建設技術專家組和指導小組,圍繞優良品種推廣、化肥和農藥減量,科學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對此,基地辦制定詳細培訓計劃,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技術培訓,要求基地農戶、茶農協會及龍頭企業生產管理、技術推廣和營銷人員,每年接受5~7期培訓[2],確保“人人有一張明白紙,戶戶有一個技術明白人”。
一方面,充分發揮茶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合作社與茶農簽訂茶葉鮮葉訂購合同;支持企業建立健全檢驗檢測體系,提升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推進農村合作組織建設,鼓勵和支持廣大茶農、茶商和企業,組建茶葉合作社或茶農協會,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帶動和指導茶農實行綠色食品茶葉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茶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現有的組織構架基礎上,逐步建立全面涵蓋縣、鄉、村、戶的監管體系,完善縣鄉村三級監管制度,并將監管工作內容和流程制度化和規范化。重點提升鄉鎮基層對生產基地創建的監管能力,借鑒網絡化管理模式,嚴格落實監管責任。同時,在人、財、物方面增加投入,完善其農產品綠色安全生產監管設施設備,并積極推廣應用信息化監管技術手段,提高對基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藥殘留等檢測能力。另外,擴大基層巡查力度,督促基地生產經營主體在產品入市前進行自查自檢,對檢測結果不合格的生產基地進行重點監控,及時排查、消除風險隱患。
在將生產基地創建監管工作列入鄉鎮基層干部年度崗位考核的同時,強化問責制度。鄉鎮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具體監管工作的督查,結合工作考核,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進行通報和約談,責令其整改;對監管失職瀆職、違法犯罪的,交由紀檢司法部門依法處理。
借助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契機,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以生產基地創建為依托,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宣傳力度,引導和支持生產經營主體申報“三品一標”認證,由此帶動生產經營主體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
通過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推進監管模式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信用激勵、信用約束方式轉變。應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質量安全信用等級評定制度,在此基礎上,制定獎罰辦法,加強對守信主體的政策獎勵和扶持。對于失信對象,列為日常監督檢查重點,降低其政策和資金扶持待遇,涉嫌違法的依法嚴肅處理,增加其失信成本。為此,在技術上要積極依托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整合公共領域、部門領域、行業和市場領域及第三方相關信用信息,實現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和應用,構建相應的信用數據庫。同時,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監管部門、生產經營主體和消費者的信用意識,推進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