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 黃菁華
(1,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66200;2,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動物衛生安全服務中心 266200)
雞肉毒梭菌病是由肉毒梭菌引起的一種發病急、致死率高、死亡快,在濕熱季節危害比較嚴重的疾病。在當前倡導林下養雞、散養等綠色飼養方式下,該病常呈散發等流行趨勢,但因診斷比較難,如不注意防治容易引起較大的經濟損失[1]。
本病多是由肉毒梭菌所產生的外毒素所引起的。現在所見到的肉雞肉毒梭菌癥,都是由C 型毒素所引起的中毒癥狀。C型肉毒梭菌產生C1、C2 和D 三種毒素。對雞的致死因子為C1毒素,可以說產生C1 毒素的Ca 型菌為病原體。肉毒梭菌為革蘭氏陽性厭氧性,是可形成芽孢的大型桿菌,芽孢在土壤內廣泛分布。從A 型到G 型的肉毒梭菌當中,C 型、D 型菌的發育要求厭氧度最高。
肉毒梭菌癥,一般是經口攝取了飼料中產生的毒素,毒素在消化道內被吸收而引起的癥狀。雞的A 型肉毒梭菌癥就是按此機制而引起中毒的。飼料中毒素的產生一般有如下幾個因素:飼養條件不好的雞舍有可能會有老鼠等小動物進出,死亡的小動物或已死雞的尸體在雞舍內腐爛產生毒素,雞攝取了被毒素污染的飼料后而發病;二是飼料或飲水被肉毒梭菌所污染,這是雞肉毒梭菌病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南方飼養條件不好的雞舍在潮濕的天氣條件下很容易造成本病的流行[2]。
肉毒梭菌癥的特征是麻痹。然而,也有不少病例呈現下痢(白痢)。產生C 型菌的毒素當中,C2 毒素不是神經毒,證明具有致死作用和血管通透性亢進病作用,下痢是由C2 毒素所引起的。然而,C2 毒素經口投與沒有毒素活性,如果下痢是由將C2 毒素引起的話,則可以說明其是在消化道內產生的。肉毒梭菌癥的特異癥狀,最初引起翼和腿麻痹。隨著病程的進展,麻痹程度增強。食欲消失,從步行困難到不能起立,不能保持頭頸的正常高度與角度,將嘴觸到床面,呈現所謂“軟頸”癥狀。因為發生瞬膜麻痹,呈睡眠狀態。多數病雞在發病后2~10 日死亡。剖檢除可見腸黏膜充血或浮腫性病變以外,見不到明顯的病理學變化。
雞的消化道中,產生C 型菌毒素的部位是盲腸。實驗中雖然能見到從雞盲腸吸收毒素,但活躍地吸收毒素的部位是小腸上部,尤其是十二指腸。并且,在盲腸內產生的毒素,一旦活菌與芽孢一起被排出,則通過糞便污染可再被攝取。毒素由十二指腸被吸收,芽孢到達盲腸,再度發芽、增殖,產生毒素。因為被吸收的毒素是溶液,不能被吞噬,同時又不能被解毒和排出,在血液內長期滯留。由于連續不斷地攝取,徐緩地使血中毒素水平上升,達到一定閾值時發病。
本病最確切的診斷,是從血中或肌胃洗液、盲腸內容提取液中檢出C 型毒素,再予以鑒定。肌胃內容物用適量的明膠稀釋液(將0.4%Na2HPO4·12H2O 用2N 鹽酸,調整到pH6.2 后,加0.5%明膠,加溫溶解)洗出,而盲腸內容物懸浮在5~10ml稀釋液中,離心將上清作為檢體。以檢體0.5ml 給小白鼠腹腔內注射,在經1h 以上的潛伏期之后,呈現典型的癥狀(在腹壁震動之后,呈現陷凹,呼吸困難,四肢麻痹,眼球突出),在2~24h 內死亡[3]。
小白鼠如發病、死亡的話,將C 型(C1) 抗毒素血清(10IU/ml)0.25ml 及檢體0.5ml 注射在腹腔內,如毒素被中和時,則小白鼠不發病。中和反應中,使用其他型抗毒素或正常血清作為對照。因為雞對C1 型毒素感受性低,即或無癥狀,從血清內、肌胃及盲腸內容物中,都可檢出毒素。C 型肉毒梭菌的分離,要進行增菌培養,確定毒素產生再進行分離培養。增菌培養基以碳酸鈣加強化肉湯培養基為宜。處方是肉湯培養基內補加碳酸鈣0.5%、酵母滲液1.0%、葡萄糖0.8%、硫酸銨1.0%、半胱氨酸0.1%,將pH 調整到7.6。接種檢體(盲腸、肌胃內容物),80℃15min 加熱后,在厭氧缸內37℃培養2 日。將增菌培養的離心上清,用明膠稀釋液5 倍稀釋,取0.5ml 注射于小白鼠腹腔內。同時使用抗C1 血清,進行中和反應,以確認毒素。將確認有C 型毒素的增菌培養物,進行80℃15min加熱,涂抹在表面干燥的卵黃瓊脂平板上。
從發病肉雞的肌胃、小腸內容物,經常能得到C 型菌的純培養物。C 型菌落,雖然各式各樣,但必須能在其周圍見到珍珠樣帶光澤的環(脂酶反應)。將可疑菌落的菌,接種在碳酸鈣加強化肉湯培養基上,37℃培養1 個月。純培養菌,不需要厭氧缸。用C 型菌純培養養液5 倍稀釋液0.5ml 給小白鼠腹腔內注射,小白鼠1~3h 發病、死亡[4]。
清掃消毒,殺滅蒼蠅、蛆、蚊蟲等保持圈舍衛生干燥,用次氯酸鈣、戊二醛等噴霧消毒,1 次/d,并做好滅蠅工作。及時取出死亡雞按進行無害化處理。病雞迅速隔離。雞舍要通風良好,為了避免糞與雞接觸,如有寬裕的地方,可將雞轉移到新雞舍去,加強雞舍消毒。
出現病雞的雞舍,用2%氫氧化鈉或次氯酸鈉液消毒后水洗,或撒布生石灰。進行雞舍周圍的土壤細菌學檢查,當存在有肉毒梭菌芽孢時,也要很好地消毒。雞舍內要通風良好、干燥,避免過密飼養。
毒素性疾病,一旦發病,特異療法無效。然而,人的E 型肉毒梭菌中毒,發病后用抗毒素可見到治療效果。能夠步行及攝取飼料的輕癥病雞,進行隔離,充分供給飼料及飲水。出現軟頸癥狀,不能步行又不能自行采食的重病例,從經濟方面來考慮,應予以淘汰。C 型肉毒梭菌對四環素、青霉素等有感受性,這些抗生物質經口投與,可防止再產生毒素[5]。
建立程序化免疫方案,防治好禽流感、雞新城疫、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白痢、禽霍亂、雞球蟲病等疾病,對于降低雞肉毒梭菌病的發生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雞肉毒梭菌病的診斷主要是依據肉毒素檢測和細菌分離鑒定、動物致病性實驗,這種檢測手段要求比較高,一般雞養殖場由于實驗條件有限而很難做到,對本病的診斷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加強對養殖場的管理對防治本病有著重要的意義。養殖場應建立科學的飼養和管理方式,提高雞體整體免疫水平,保持環境清潔,杜絕外源性致病菌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