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青 劉博 王永娟*
(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225700;2,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130112)
雞滑液囊支原體病是由雞滑液囊支原體(MS)引起的雞和火雞的一種傳染病,又稱雞傳染性滑膜炎。該病發展緩慢,發病后病程長,雞群一旦感染,很難根除。病雞常呈現關節炎、腱鞘炎和蛋殼異常等臨床癥狀,感染雞群飼料利用率低、生長發育遲緩、淘汰率增高、產蛋量下降、蛋殼質量變差、種蛋的孵化率降低,特別是容易出現繼發感染和混合感染。
滑液囊支原體又稱為滑液囊霉形體,大小介于病毒與細菌之間,革蘭氏染色呈陰性,菌落形態呈圓形且帶有中心臍如“煎蛋樣”,因其不具備細胞壁,僅有簡單的細胞膜結構,故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較弱,多種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死[1]。對高溫較為敏感,低溫環境下能夠長期存活,被滑液囊支原體污染的雞舍可在清潔后用新潔爾滅及甲醛進行熏蒸消毒。
滑液囊支原體的感染率較高,但死亡率較低。可經種蛋垂直傳播,也可通過空氣、流動的車輛、人員及野禽等進行水平傳播。雞滑液囊支原體病無明顯季節性,但溫差變化較大時相對更易感染。大多數情況下,滑液囊支原體大規模爆發較少,一般呈區域性分布。其潛伏期受不同因素的制約,如菌株毒力的強弱、感染致病菌的數量、外界環境因素等,雞感染后潛伏期一般為2~3 周甚至更長。感染日齡廣泛,多發于1~3 月齡的育成雞[2]。
雞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跛行伴有關節腫脹,不愿直立行走,食欲下降、消瘦、雞冠蒼白,隨著病程的發展雞冠萎縮、足墊腫大、羽毛雜亂。觸診時可發現趾關節、跗關節等腫脹處有波動感[3]。剖檢可見關節腫脹處有膠凍狀滲出物,嚴重時為灰白色,后期逐步由白色透明變為渾濁,直至變成黃褐色干酪樣物質。
雞滑液囊支原體病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影響雞群的生長發育,導致飼料報酬低,飼養周期延長;影響生殖系統的發育,導致產蛋減少,沒有產蛋高峰期,蛋的品質下降,影響蛋雞的經濟效益;影響免疫機能,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繼發感染和混合感染。
5.1.1 嚴把引種關
雞滑液囊支原體病一旦引入則不宜根除,因此引進雞苗時應嚴格檢疫,從陰性場引種,避免帶入病原。雞場內應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設施、制度,并嚴格實施,防止病原入侵。
5.1.2 建立監測制度
建立合理的監測制度,尤其是種禽場,每個月隨機采集雞群血清或咽喉拭子進行病原檢測,對于啄殼不全的毛蛋則解剖查看氣囊有無病變并進行病原檢測,根據監測結果及時采取措施。
5.1.3 建立全進全出制度
加強衛生防疫,嚴禁混養,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每批雞出欄后對雞舍進行全面清理和消毒,并空舍2 周后再使用。
5.1.4 嚴格淘汰制度
加強平時的巡查管理,無論種雞、肉雞、蛋雞,一旦出現較多的軟腳雞群,及時淘汰,同時第一時間進行病原檢測。
商品化的滅活疫苗能夠有效激發免疫雞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降低種源垂直傳播的比例,保證雛雞質量,阻止強毒感染造成的臨床癥狀,降低感染后造成的群體發病程度,控制現場的微生物載荷。但需要注意的是滑液囊支原體疫苗作為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僅僅是減輕臨床癥狀而不是一勞永逸的,其防控、凈化必須通過系統的生物安全措施才能得以實現。
加強飼養管理和預防接種是控制滑液囊支原體感染的長期措施,藥物則是減輕臨床癥狀減少經濟損失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滑液囊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喹諾酮類藥物均表現出敏感性,但為了保證用藥的效果,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應注意不同菌株需通過藥敏試驗來確定敏感藥物;藥物使用過程中盡量選擇2 種以上藥物進行聯合用藥和交替用藥;及時監測雞群并根據監測情況確定用藥時間。此外,藥物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獸藥管理制度,不得使用違禁藥物。
盡管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經濟損失,但不能完全消除病原菌,且抗生素的使用存在殘留和耐藥性產生的隱患,尋求更加健康有效的防控措施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