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宏國
近年來,江津區科協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和“四服務、一加強”的職責定位,擰緊螺絲、上緊發條,勇于創新、狠抓落實,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技創新和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促進全區科普事業基礎保障不斷增強,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整體提高。
長期以來,江津區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切實加強領導,印發了《江津區2016—2020年度全國科普示范區創建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將科普工作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科普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調整充實了區、鎮(街)、村(居)和學校三級科普工作領導機制,給予科普工作強有力的組織和經費保障。
近年來,江津區科協取得明顯成績:2015—2018年,連續四年獲得重慶市科協年度工作考核特等獎;成功創建重慶市2016—2020年度科普示范區、重慶市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區;2015—2019年連續五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2019年江津區公民科學素質比例達到9.7%,躍居除主城九區外區縣第一。
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和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持續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
深入學習貫徹《科普法》《重慶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大力實施未成年人、農民、領導干部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旨在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019 年江津區公民科學素質比例達到9.7%,高出我市平均水平0.68個百分點。
近三年來在科技日報、重慶日報等多家媒體共發表科普信息2000余篇,其中省級及以上媒體40余篇。2019 年,在“最江津”App 開設江津區“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科普有獎知識競答專欄,網絡參與人數達60萬人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開展應急科普宣傳,在全區組建“科普中國線上防疫科普員”隊伍659人,推送防疫知識54萬余條,線上傳播量居全市第一。
以全國科普活動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為契機,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近三年來共發放各類科普資料37000 余份,參與人數達10萬余人,播放科普微視頻40余場次,參加知識競賽人數6000余人,出動科技人員7300余人次,開展各類培訓200余場,培訓群眾20000余人。
不斷創新活動形式,每年有序組織農業科技宣傳月、科普之光點亮山區兒童夢想、江津區青少年機器人系列大賽、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品牌科普活動,助力科技創新系列成果展、江津區大學生校園科普文化系列活動、青少年科技競賽、科技特派員精準扶貧專項行動等特色活動,擴大了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認知度。
抓好科普平臺搭建。全區現有全國科普基地1個、市級科普基地4個、區級科普基地12個,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3 所,區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8所,市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2所,區級科技教育特色學校11所,科普實踐教育基地6個,科技活動室192間,校園科技館6個,學生創客中心3個,校園科普館6 個,農村科普基地49 個,農民田間學校27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5個,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聯盟2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基地3個,社區科普館3個,社區科普大學教學點11個。
大力推進科普基地建設。聶榮臻元帥陳列館、江津科技館等4 家單位分別成功申報“全國科普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聯合區委宣傳部、區科技局、區教委、區社科聯每年組織開展區級科普基地申報評審工作。2014年以來,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科普基地自先后組織策劃開展60 多場(次)面向不同群體的特色科普活動,受眾達10 余萬人次;重慶能源職業學院電梯安全科普基地通過進廣場、進社區、進學校“三進”形式,舉辦科普活動8場。
全力推進特色科普陣地提檔升級。江津區科技館于2017 年面向社會開放,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游客65萬人次,開展展教活動120余場。助力打造服務渝西地區和川南、黔北的西部頂級創新平臺“江津科技創新中心”,自2019年6月運營以來參觀人數達1000余人,培訓科技人員420人次。
在科學技術普及推動下科技獎項碩果累累,近年來,江津區共獲國家級、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獎34項。2019年,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該公司繼2017年首次突破后再次榮獲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同年在重慶市科技進步獎評選中,江津區4家企業喜獲5項獎勵,重慶工具廠有限責任公司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榮獲1個科技進步二等獎、1個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燕皓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榮獲科技進步三等獎,渝豐線纜榮獲企業技術創新獎。
構建科普人員網絡。區科協、區科技局聯合江津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立江津科普志愿者總隊,常年開展防災減災、食品安全、衛生健康等主題科普活動,榮獲2019年江津區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稱號,現已注冊科普志愿者1582人。該總隊依托重慶市科技志愿服務總隊成立江津區科技志愿服務支隊,已注冊科技志愿者1221人,列全市區縣第一。
引進科技領域高端人才。深入實施“津鷹計劃”“英才計劃”,立足江津產業及優勢開展招商引智工作,累計引進院士專家工作團隊6個,海外專家團隊1個,全區市級創新創業示范團隊達4個,市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名,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和海智工作站2個。
采用“請進來”的方式。融合區委黨校、區科技館、區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科普平臺,通過邀請專家學者現場授課等形式,對機關領導干部、科普工作者等開展科普知識培訓。
采取“送出去”培訓的方式。2015年以來,先后選送300 余名企業高管赴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參加培訓。
抓好貫徹落實各級文件精神,建立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激勵機制,形成江津獨具特色的“1+X+Y”科技服務體系,建成科技特派員工作總站1個,組織54名科技特派員先后前往各鎮(街),深入全區15個貧困村、5個困難村開展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專項行動,開展的技術培訓參與人數達1.2萬人次,推廣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112項。
助力構建“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模式,建立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機具科技成果集成轉化應用鏈,助推組建主導產業29 人農業科技專家團隊、技術指導員326人和科技示范戶978戶。
助力建設15 個農業科技服務站,與科研院所、高校開展“院—地”“校—地”科技合作,開展技術攻關、農業技術指導服務。
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融入中心城區發展和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的重大發展契機,重點圍繞團結湖大數據、智能產業園和消費品工業的打造,積極推動政產學研合作,發揮“在津高校科技創新聯盟”作用,組織開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事業單位項目對接,促成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等21家企業與西北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等10余所國內重點高校簽訂政產學研項目合作協議。組織川渝兩地10余所高校、20余個科研團隊的30余名教授專家,對接科技型企業科技需求,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