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婷婷
豐都縣三建鄉自2017年8月被確定為深度貧困鄉鎮后,把攻克深度貧困作為頭等大事,短短幾年時間,三建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條道路、每家農戶、每個村民,都演繹著脫貧致富的美好故事。
三建鄉位于豐都縣南部,這里山高坡陡,全鄉7個村1個居委中,有6個村緊靠一條水泥路出行,望著這條被碾壓得殘破不堪的路,村民們只能嘆氣。不僅交通不便,吃水也是村民面臨的大問題。雖然境內有龍河、雙鷹河兩大河流,但村民看得見水,卻吃不上水,農業更是靠天吃飯。基礎設施嚴重欠缺,成了阻礙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難題。
為了讓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三建鄉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一批關鍵道路工程,新建、改擴道路達80.88 km,人行便道130 km,全鄉通組道路暢通率由2016 年的59%提升至100%,打通了村組通行的最后一公里,解決了村民出行不便的大問題。
同時建設了茶溝子水庫,整修蓄水池268口,完善輸水管網245 km,并以茶溝子水庫為骨干水源,通過管道、渠堰等方式串聯起全鄉123 口山坪塘、181口微水池及174 口新建產業蓄水池,實現灌溉用水直接到田間地頭。
出行、飲水和灌溉的大問題解決了,村民發展產業的信心更強了。近年來,三建鄉因地制宜種植筍竹、青脆李、油茶、花椒等經濟作物,全鄉糧經比由原來的9∶1 調整為2∶8,村民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增加。
熊勇曾是三建鄉夜力坪村有名的貧困戶,他身患尿毒癥,嚴重時每隔一天就要去縣城醫院做透析,家里有兩個孩子要讀書,妻子又遭遇車禍,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很艱難。
轉折始于2019年3月,扶貧干部為熊勇從萬州引進1 100只蘆花雞雞苗,幫他搭建了雞棚,并帶他去萬州考察學習蘆花雞養殖技術,當年收入就超過2萬元。
“如果沒有養蘆花雞,真不知道這日子要怎么過下去。現在好了,你看,這是今年新建的標準化雞棚,養了1萬只雞苗,預計今年就能把外債還清。”熊勇笑著說道。
看到熊勇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一些貧困戶也動心了,資金和技術卻成了攔路虎。為了幫助貧困戶排憂解難,縣科協組織虎威鎮土雞養殖協會走進三建鄉,為三建鄉村民免費發放雞苗和藥品,同時開辦土雞養殖技術培訓班,邀請西南大學教授為當地村民講解養殖技術,傳授防病防疫知識。去年,虎威鎮土雞養殖協會的土雞養殖基地在三建鄉建成,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協會還采取“協會+基地+合作社+養殖大戶+散戶”的養殖經營模式,幫助養殖土雞的村民解決了銷售難題,貧困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充實了。
在三建鄉中心小學,坐落著豐都縣首個“共享科技館”。與城市中展品豐富的科技館相比,這個建筑面積僅有54 m2的科技館顯得十分小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館內展品涵蓋了聲、光、電磁、力與機械等多項學科領域,為三建鄉開展更多高質量的展教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有效彌補了科普資源短缺、科普陣地薄弱的現狀。
豐都縣科協負責人介紹:“三建鄉‘共享科技館’是實施科技助力深度貧困鄉鎮‘六個一’工程的重要基礎設施。此外,我們還建設了一批科普e站,覆蓋全鄉7個村1個街道,這對于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讓科技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種子撒在三建鄉的大地上,縣科協推薦了3名三建鄉的貧困生及1名教師參與第4期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中小學生科技夏令營活動。通過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激勵了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