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程曉蘭
80 歲的老母親喬遷新居,住進了120 m2的電梯房,三居室里灑滿陽光,溫暖明亮。整體廚房全屋定制,烤箱、蒸箱、微波爐、電磁爐、燃氣灶一應俱全,方便實用。置身敞亮的廚房,看著這些現代化的灶具,以前家中使用的各種爐灶不由一一浮現眼前。
童年時,我家住在兩間低矮狹小的平房里,那時家中的爐灶是一個大柴鍋。柴鍋搭在外屋窗下,磚砌的爐灶上放置一個大鐵鍋,鍋灶旁邊是風箱。每次做飯時,母親坐在灶前,把干枯的玉米稈放入灶膛,用火柴點燃,然后低頭湊近灶眼噘起嘴巴輕輕地吹著,等到紅色的火苗將爐膛里的玉米稈全部引燃,母親便一邊加入玉米軸和枯樹枝,一邊輕輕地拉動風箱,有了風箱的助力,歡騰的火焰映紅了爐膛,也映紅了灶前母親的臉龐。在柴草噼噼啪啪的聲響中,母親炒菜、熬湯、蒸飯,偶爾也會給我們燉一鍋肉解饞。用柴鍋煮飯,需要經常查看爐火的情況,火勢弱了要及時添柴、勤拉風箱,火勢盛了就要少添柴不給風。有時遇到陰天,柴火返潮點不著,一團一團往外冒煙,熏得人直流眼淚,不停咳嗽。每次做飯,對于母親都是一次煙熏火燎的考驗。
土爐子是父親用青磚親自壘的。土爐子搭在里屋土炕前,四四方方,中間是爐膛,口小膛大,直通到爐灶下的灰坑,灰坑和爐膛間用幾根鋼筋棍隔開,鋼筋棍既能防止填進爐灶的煤泥掉下去,又能將爐灰漏下去。爐灶正面靠近灰坑的地方有個爐眼,用來通風和幫助掏灰。土爐子挨著土炕的一角嵌入一個較大的瓦罐,名曰“暖罐”,當爐火燃燒時,可以傳導一部分熱量把罐內的水溫熱,這樣做飯洗漱就有熱水可用了。土爐子燒的是煤泥,即把無煙煤面和黃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用水攪拌到軟硬正好,填進爐眼壓實,然后用粗大的通條扎一個孔,透到下面灰坑。每次做飯,提前揭去爐蓋,讓火著起來,做完飯再燒開水一爐火就用乏了,需要拌煤添火,把火封起來。相比柴鍋,土爐子整潔干凈也省事多了,但是它受煤面質量的影響,常常會“鬧情緒”,往往正是做飯的時候,它卻遲遲不肯著起來,這時任你如何著急也沒辦法,只能干等著。
蜂窩煤爐是我們搬入四間瓦房后父親自己動手做的,找一個廢棄的水桶,用黃土壘出一個圓柱形的爐膛,下置一個鐵箅子,爐底處留出一個小小的灰口,蜂窩煤爐就做好了。蜂窩煤爐的特點是隨時可以用,只要需要,打開爐蓋,一會兒紅紅的爐眼就燃起七彩的火苗,火苗很快就把整塊蜂窩煤燒成紅色,這時煮飯燒水都很快。蜂窩煤爐體積小不占地兒,用著方便,但是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有煤氣,如果晚上放在屋子里,不開窗通風很容易煤氣中毒。
十幾年前,家里用上了煤氣罐,煤氣罐連通的煤氣灶是電打火,擰開煤氣罐,只要輕輕一扭灶臺旋鈕,淡藍色的火苗立刻一躥老高。煤氣灶可以根據需要調節火候,并且有兩個火眼,能同時燉湯和炒菜,效率特別高。有了煤氣罐,逢年過節全家團聚的時候,煎炒烹炸,不一會兒,一大桌色香味美的大餐就備齊了,全家人圍坐一起邊吃邊聊,開心又快樂。幾年前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再也不用擔心出現飯做了一半煤氣罐沒氣的現象了。
如今,各種現代化灶具如雨后春筍般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灶具科技含量高、自動化程度高、功能完善,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爐灶的變遷,是我家從貧窮到富裕再到過上小康生活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