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茂軍
新泰市東周水庫管理中心 山東泰安 271200
東周水庫是全國防洪重點中型水庫,位于大汶河南支柴汶河支流渭水河上,總庫容8612.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626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89平方米公里。
大壩壩型為粘土心墻砂殼壩,總長1390米,加固后壩頂高程232.72米,最大壩頂高23.72米,壩頂寬7.0米。大壩上游為干砌石護坡,下游為草皮護坡,防浪墻墻頂高程233.62米。溢洪道位于主壩東端,為河岸開敞式,總長1320.55米,新閘為4孔10×8.5米平板閘門,設WES堰,百年一遇最大泄量2190m3/s,千年一遇最大泄量2246m3/s。
東周水庫在實施大壩除險加固中,為了觀測壩體浸潤線及提高觀測成果的準確度,設計了大壩滲流觀測系統,設計30根鋼弦式滲壓計,共設六排觀測斷面,分別布置在樁號0+400、0+600、0+872、1+100、1+360、1+400,為便于收集觀測信號和減少信號衰減,在大壩下游坡設計了MCU1和MCU2兩個數據房(圖東周水庫大壩監測系統平面布置圖,MCU2數據房靠近管理中心),每個MCU數據房負責控制15個測壓管,兩個MCU數據房串聯連接共用一個光端機,即MCU1收集的數據通過MCU2數據房光端機上傳到管理中心終端。滲流觀測系統工程于2005年完成施工,施工質量達到優良等級[1]。
滲流觀測系統自投入運行以來,能平穩運行,為工程安全及防汛提供了科學數據,達到了設計目的。運行10年后,滲流觀測系統逐漸出現故障,經及時維修系統正常運行。
系統運行中出現的故障總結有三方面:
(1)管內淤積土質較多,影響滲壓計正常工作;
(2)觀測數據異常;
(3)信號上傳設計缺陷;
第一:管內淤泥土質較多(細小土顆粒隨著水流滲透到測壓管內),這種故障可通過用鋼管擾動外加高壓水沖洗,把測壓管內淤積土質沖出,保證滲壓計的正常,這樣的維修技術含量不高,容易辦到[2]。
第二:觀測數據異常多是由滲壓計探頭老化引起,更換新的滲壓計探頭后系統就能恢復正常工作。
第三:信號傳輸設計缺陷導致的兩個MCU數據房不能獨立上傳數據。
東周水庫滲流觀測系統在大壩下游坡設置的兩個MCU數據房共用一個光端機,即MCU1數據房收集的數據通過MCU2數據房光端機下行傳輸口上傳到管理中心滲流觀測系統終端,MCU1數據房沒有獨立的信號轉換光端機,這樣設計初衷是為了便于施工也減少投資。
從后期使用看,共用光端機不僅在數據上傳方面存在弊端,而且也不利于迅速發現故障點。由于東周水庫庫區附近地下有鐵礦,從建成管理中心以來,就受夏季雷電影響,雖做了避雷設施,但感應雷還是防不勝防。
最近一次雷電活動后,管理中心的滲流觀測系統終端開機測量時又顯示連接失敗。在排出了滲流觀測系統光纖線路故障、電線電力故障后,把焦點放到了大壩上的兩個MCU數據房。由于兩個MCU數據房共用光端機,無法斷定是兩個MCU數據房同時出了故障還是其中某一個除了故障,只能對逐個兩個MCU數據房檢測。
首先維修人員用便攜式小鍵盤(一種現場測量的小電腦)通過排線接到MCU2數據房V16M模塊上,小鍵盤開機測量,便攜式小鍵盤液晶屏沒有任何顯示,說明MCU2數據房模塊不工作。
然后再用便攜式小鍵盤通過排線接到MCU1數據房V16M模塊,小鍵盤開機測量,便攜式小鍵盤立即顯示MCU1控制的滲壓計工作頻率,且讀數合理,說明MCU1模塊工作正常,至此判斷故障出在MCU2房。
隨后再對MCU2房內供電線路詳細檢測,發現MCU2房的保險絲被雷電擊穿,更換新保險絲后,再用便攜式小鍵盤連接MCU2模塊開機測量,便攜式小鍵盤顯示MCU2模塊復位讀數正常,說明MCU2模塊也正常工作來,管理中心終端開機測量,電腦顯示滲流觀測系統連接成功,系統終端能正常接收來自大壩的觀測數據,故障排除。
通過長期使用東周水庫滲流觀測系統,從優化設計角度總結以下兩點建議:一、MCU數據房應該設計獨立的信號上傳設備及線路。設計了獨立上傳線路,即使某一個MCU數據房出現故障,也不影響其他MCU數據房上傳數據,最大限度保證數據上傳。同時設計獨立的上傳線路,能明確無誤的知道故障在哪里。二、MCU數據房應設置UPS不間斷電源,在電力線路斷電或燒掉保險絲的情況下,MCU數據房內供電自動轉接到UPS上,保證滲流觀測系統正常工作。
圖1
通過大壩滲流觀測系統在東周水庫使用總結,設計單位在類似設計時應兼顧如下考慮:①設計時不能把投資放在第一位,而應該兼顧實際和效益;②設計單位要緊跟科技步伐,及時更新產品信息,提高系統設計質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