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 慈
?
慈善文化進校園,愛心互動育新人
● 寶 慈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只有在他去愛人們的時候才能成為人。”所以,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培養學生具有愛心、懂得感恩、善行善事,是學校德育工作永恒的課題。多年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寶坻區高度重視慈善文化對學生的影響,結合日常工作滲透、全面推廣、深入實施。
寶坻,文化昌盛,民風淳樸,代有賢才,如袁了凡、李光涵;曲藝豐富,有評劇、京東大鼓……文壇精英,戲曲大家,群星璀璨,遂成“文寶坻”之美名。
(一)領導重視,文化騰飛
曾任天津市委文明辦主任的陳浙閩書記,為寶坻的文化騰飛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他推動“文化強區”;他打造特色旅游村;他成立了“京東鼓苑”“袁黃研究會”“桑梓書院”,興建村史館,建設書畫院……區域文化風生水起。
(二)德興寶地,善行寶坻
1.桑梓情深為基石
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創辦桑梓慈善助學基金會,對雙優和困難大學生等實施資助,10多年來,資助學生總數達1136人,這些得到資助的學生走向社會又成為救助者,新成立的《桑梓書院》將桑梓精神不斷傳承,全區上下慈善救助氛圍濃厚,寶坻區結合活動需要,不斷從《桑梓情》人物中挖掘慈善故事的原型,開發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具有較高水準的故事和校本教材,將身邊的榜樣貫穿慈善活動的方方面面。
2.慈善啟動打基礎
2012年3月29日,由天津市文明辦、市教委、市慈善協會聯合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暨《慈善讀本》捐贈儀式在寶坻舉行。教師們充分挖掘讀本精華,積極豐富讀本內容,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將其作為德育課、主題班會、溝通與交流、案例分析以及課外活動、課外讀物的內容補充。孩子對讀本如饑似渴,吸取養分,知善、行善,慈善意識和行為得到弘揚和傳承。
(一)部門合力,廣泛發動
寶坻區慈善協會、桑梓基金會、紅十字會,多次召開了全區中小學校長參加的大會,主管德育工作領導做動員,分析慈善文化進校園的具體意義,部署安排。大家隨后啟動,迅速見到成效。于是召開了試點學校交流會、德育校長典型發言,真實的慈善故事分享。對全區學校、各部門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二)讀書滲透,文化育人
挖掘地域歷史文化傳統,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慈善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之中。
指導“好書伴我成長”“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慈善故事進校園”征文、主題演講比賽、漫畫、書法、課本劇及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國學誦經典”活動。通過層層評選,推出區級優秀選手80名,市級優秀選手15名,參賽人數12817人,成為全市參與面最大,人數最多的區縣,摘取全市兩個最佳組織獎之一。區關工委還印發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拍手歌,教師組織小朋友們學習、誦讀、表演、踐行,慈善、文明、孝親文化根植孩子心中,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三)層層把關,宣講推動
寶坻區關工委老干部宣講團,在所有高中校進行了“舉道德旗走法治路圓學子夢”主題宣講33 場13389人次參加,我們區教育局也以“感恩教育”等為主題進行了宣講活動。在宣講中,盡量選取身邊的孝親案例、慈善愛心、感恩事件、救助英模,消防英雄等故事和人物。這些可觸、可感的故事深深打動著孩子們。宣講活動層層落實,層層推進,共進行186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宣講過程中,共征集故事230個,其中慈善故事50多個被宣講和傳唱。
(四)袁黃善舉,代代傳承
袁黃是思想家、政治家,是對寶坻影響最為深遠的歷史人物,因其在任期間的減賦、勸農等政績善舉備受后人推崇。尤其是他為傳承家學而做的《了凡四訓》一書,教人立命、積善、改過、謙德,影響深遠,被稱為“中國第一善書”。隨著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推進,如何擦亮袁黃文化這張歷史名片,讓慈善文化扎根寶坻,已成為重要課題。
為了深入挖掘和傳承袁黃精神,寶坻區組成袁黃文化研究小組,推出劉春香、閆建鑫、潘秀艷等老師的《袁黃》觀摩研討課程,上報國家德育精品課程評選;老師組織學生辦袁黃的班會、板報,媒體宣傳袁黃精神,深入實踐,將積善、謙德等思想深化到行動中,《袁黃的立命之學》一課,教師家長局長300多人同時觀摩互動,深深地被震動。
組織教師研究、挖掘、搜集、整理寶坻的歷史文化、古跡典故、風土人情、身邊榜樣中的慈善元素,精選編輯校本教材,用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教育廣大師生。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挖掘京劇、京東大鼓、剪紙等非文化遺產中的慈善原形和要素;結合“國家憲法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等活動慰問烈士家屬、資助老兵、參觀村史館;利用重大節慶日、民族傳統節日和開學第一課、畢業典禮、升旗儀式、入黨入團儀式、班團隊會活動等時機,積極探索中華傳統慈善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開展師德建設年對學生全面幫扶工作,每位教師聯系5~10名學生,對重點學生的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狀況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和轉化工作,2200名學生,思想、心理明顯好轉,學習成績進步顯著,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通過各校積極行動,結合社會實踐發動,師生搜集資料,尋找身邊慈善人,講述身邊慈善事。截止到十月份我們共收到教師慈善故事42篇,學生慈善故事124篇,幾篇發表在《慈善》雜志上。在“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演講、征文比賽中,寶坻區教育局關工委榮獲優秀組織獎,小學組摘取演講比賽市級一等獎桂冠;我區涌現出很多慈善孝親等典型,劉偉同學被評為天津市孝親模范;王濤同學成為感動津門十大孝親愛心學子;四中等學校師生定期向山區捐款捐物;仕磊大愛獻身,為梁爸梁媽解憂盡孝等善舉層出不窮;大愛無疆慈善義拍活動隨時越入微信的頭條,努力建起慈善道德關愛基金……
有德者有得,涓涓細流匯成大愛,慈善文化走進校園、深入孩子的內心,根植每個寶坻人的心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中,引導學生傳承家鄉慈善精神、做寶坻好兒女、做國家棟梁人才。
“慈善文化進校園”福州羅源縣第三中學征文獲獎作品選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