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愛芳
幼兒的自主探究行為是指幼兒對周圍的動植物、自然現象、人文景觀等進行觀察、比較、操作和實驗,自發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行為舉止。
幼兒的自主探究行為主要貫穿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本文以“桂花采摘”活動為例,對幼兒的自主探究行為展開分析。
1.搖樹
“老師,桂花樹下面的桂花已經沒有了,樹上的我們又摘不到。”煊煊找到老師,焦急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去摘高處的桂花,但是要注意安全,也不要傷害桂花樹哦。”老師回答道。
于是,煊煊和同伴一起想辦法去摘高處的桂花。他們先嘗試跳著摘,發現夠不到;接著,拿一根小樹枝去拍打,被老師阻止了;然后,煊煊用力地搖了搖桂花樹,果然,下起了一陣“桂花雨”。
2.壘高
其他幼兒還在想方設法去摘高處的桂花。“我們可以在地上墊點東西呀。”芊芊的話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喬喬和睿睿一起合作將三個輪胎滾過來,他們疊加兩個輪胎后,嘗試爬上去摘桂花,發現還是夠不著。當疊加到第三個輪胎時,他們覺得太高,不敢嘗試了。這時,喬喬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盤絲洞”里有墊子,把墊子墊在下面,這樣摔下來也不疼。于是,他們找來了墊子鋪在地上,在俊俊的幫助下,幾名幼兒爭先恐后地爬上輪胎摘桂花。
3.爬梯
瑤瑤又想到了新的方法:“我們去小山坡那里搬個梯子吧!”凡凡馬上說:“好的,搬個梯子肯定能爬很高。”于是,兩人合作搬來一架梯子,并將梯子架在桂花樹上。凡凡自告奮勇地說:“我爬上去摘,你幫我在下面扶著,好嗎?”瑤瑤同意了。
1.常規工具
在進行戶外鍛煉時,幼兒們又想摘桂花了,可是手邊既沒有袋子,也沒有簍子。“我們直接用燒水壺接好了,反正我們等會兒要煮桂花茶的。”喬喬靈機一動地說。于是,睿睿拿起燒水壺,喬喬踮起腳尖摘下少量長在低處的桂花,睿睿將桂花接住,旁邊的旸旸看著喬喬費力地摘著,就撿起地上的一根樹枝輕輕地敲打桂花枝,桂花瞬間飄落了下來,睿睿及時將落下的桂花接住了。
2.思維拓展
經過多種方法的嘗試,幼兒們還是覺得“搖樹摘桂花”的方法最方便快捷,但是要想辦法不讓桂花都落到地上。煊煊說:“我們可以找個大一點的東西接住花。”他們在草地上找了一圈都沒有找到。戶外游戲結束后,他們在教室里仍然談論著這件事情,教師鼓勵他們在教室里找找工具。煊煊拿起“娃娃家”的桌布說:“這個很大的,我們可以把它撐開,這樣就能接住好多桂花。”“明天我帶一把傘過來,肯定也可以接住很多桂花。”“那我把媽媽的大絲巾帶來。”……幼兒們紛紛獻計獻策。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在桂花采摘活動中存在著許多探究行為,幼兒在探究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體驗,有所獲得。在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幼兒身上的探究特點。
中班階段,幼兒注意力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明顯增強,他們圍繞“如何摘到高處的桂花”不斷地進行探究,通過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他們總結出搖樹的方法最方便快捷,而且也能將最高處的桂花搖下來。緊接著,他們又開始圍繞“如何接住落下的桂花”這一問題進行自主探究,他們嘗試通過改變接桂花的工具來解決問題。
活動“如何接住落下的桂花”是在“如何摘到高處的桂花”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們一直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探究,探究活動的穩定性較強。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在“桂花采摘”活動中,我們非常注重幼兒經驗的習得,盡量讓幼兒通過親自操作與探索,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討論,形成共識,豐富經驗。活動的總結都是由幼兒自己來完成的,教師和家長只扮演觀察者、引導者和鼓勵者的角色,充分給予幼兒質疑、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在“怎樣摘到高處的桂花”這一環節中,幼兒們根據已有經驗,想到了跳一跳、用小樹枝拍打、用力搖樹等方法。在“怎樣接住落下的桂花”這一環節中,幼兒們結合生活經驗,想出了多種可行的方法。
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各種教育因素的互動中完成的,中班幼兒社交能力的提升勢必會讓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進行更多的互動。在“桂花采摘”活動中,幼兒之間的互動是貫穿于整個活動過程的,有的是相同能力水平的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有的是不同能力水平幼兒之間的指導幫助,同伴之間的相互學習、激勵、幫助等行為都讓采摘活動更加具有意義。
在嘗試進行輪胎壘高的過程中,幼兒在困難面前沒有放棄,互相討論,一起探索最合適的方法。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若教師對幼兒的控制太多,就會極大地限制幼兒的探究行為。在活動中,我們投放了很多低結構的材料,賦予幼兒自主選擇與自主探究的權利,必要時再給予幼兒充分的指導。
在“怎樣摘到高處的桂花”搖樹環節中,當幼兒嘗試各種方法時,教師給予了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在一旁充當一名觀察者和支持者,充分給予幼兒自主探究的機會。
游戲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高處的桂花摘不到怎么辦?輪胎壘高后容易摔下來,怎樣去避免?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鼓勵幼兒進行相關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幼兒運用自身經驗與同伴經驗,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切不可直接告訴幼兒解決問題的辦法,否則就剝奪了幼兒自主探究、自主成長的權利。
在“怎樣接住落下的桂花”環節中,幼兒們已經想到了要用改變接桂花道具的方法。教師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進行探索。當幼兒的探究出現困難時,教師應及時引導,鼓勵他們拓展思維,引導幼兒尋找可以用來接桂花的輔助材料。
幼兒階段,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發展,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會存在一些需要檢驗和求證的環節。能力強的幼兒在游戲開始之前已經有了計劃,并愿意根據自己的計劃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后讓幼兒自己總結經驗,給幼兒提供分享經驗的機會,讓幼兒對游戲方法、游戲材料的投放使用、同伴關系的處理方式等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激發他們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以長久維持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探索“接住落下的桂花的工具”時,幼兒們遇到困難就和同伴一起商量,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身邊的各種材料都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小幫手”。幼兒們的探究興趣濃厚,并且愿意嘗試自主解決問題,尤其是他們對低結構材料的運用,應該予以肯定和表揚。所以在游戲講評時,教師在幼兒分享的基礎上,對他們的自主探究行為給予了充分肯定,有效地增進了幼兒之間的互動與相互學習。
在摘桂花的過程中,教師經常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想法畫下來,再繼續探索更好的方法。
幼兒有了寶貴的探究經驗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拍照、畫符號、錄像等方式將自己的游戲歷程記錄下來,畫出自己的探究小故事,講出自己對游戲的體驗和理解。幼兒既可獨立記錄也可集體記錄,既可進行過程性記錄也可進行總結性記錄,既可運用符號記錄也可運用圖像記錄。
《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生活資源,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到新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整個桂花采摘活動的過程中充當觀察者、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幼兒的自主探究做了適宜的推動,使幼兒的解決問題能力、經驗遷移能力、相互合作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