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莊榮琴
農村幼兒園有著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為幼兒的教育與發展提供了很多契機。通過實踐探索,我們從整合的理念出發,將數學活動融于幼兒的實際生活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將數學活動貫穿于日?;顒又校層變褐鲃尤ヌ剿鳌l現,并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呢?我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生活活動是幼兒每天都在進行的常規活動,將數學活動融入幼兒的日?;顒又?,既能讓活動具有變化性和趣味性,又能提高幼兒的數學能力。例如,在排隊做操、田邊踏青、豐收果實的活動中,可以讓幼兒說說誰排第一個?誰排第二個?哪些農作物高?哪些農作物矮?讓幼兒按顏色、大小對堅果進行排序和分類,這些活動讓幼兒們樂在其中。又如,在區域游戲中,讓幼兒說說自己串了幾串羊肉串;運用麥草、蘆葦、貝殼、種子等材料拼出不同形狀的房子、大樹、水果等物體;在戶外游戲中,通過攀登腳手架辨別方位;通過爬梯子體會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過排隊感知前后、左右的方位等。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概括性強的特點,農村中豐富的自然物與日常生活物品則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的教具、學具。
在主題活動“生活中的數字”中,教師創設了“我的家”情景游戲,讓幼兒學習用數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為“我的家”設計門牌號、電話號碼、有數字的電器、鬧鐘等一系列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活動;還開展了“糖果店”的游戲活動,讓幼兒用不同的方法標注糖果的價格,有的是以圓點表示,有的是以數字表示,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作用。
在活動室的墻面上設計關于時間、空間、排序等與數學相關的可操作內容,并在墻面下方留出一塊空間,提供材料讓幼兒進行操作驗證。在數學區域游戲中,我們放置了不同圖形的卡片餅干,以便幼兒給“小動物”喂食;投放了拼鞋墊、套圈等材料給幼兒進行數學游戲;利用舊鞋盒、包裝盒自制“小貓釣魚”的玩具,讓幼兒們練習數數和數的分解組合;制作毛毛蟲,讓幼兒按一節一種顏色的規律進行拼接,練習排序;投放形狀各異的樹葉、大小不同的石頭、長短不一的竹片等自然物,讓幼兒進行分類、比較、排序。
我們將數字娃娃、十二生肖動物、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等圖片張貼在陽臺與走廊的邊墻上,還在走廊上投放了數字套圈和用不同形狀的木塊邊角料拼成的多種游戲道具,讓幼兒可以按照規則自由游戲,既培養了幼兒的興趣,又豐富了幼兒的知識,還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
我們在樓梯上用黃紙板設計了一輛火車,每節火車的窗口中都張貼了幼兒活動的照片,教師可以讓幼兒尋找自己在哪一節車廂上,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點數,感知序數和相鄰數,在進出、上下樓梯的過程中增長數學知識,培養觀察力。
幼兒教育離不開家庭、幼兒園、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應充分調動家長參與數學教育的熱情與主動性。在家長工作中,為了改變家長傳統的數學教育理念,樹立數學教育的新觀念,我們通過網上信息交流、半開放日活動等讓家長了解數學教育的特點、方法和途徑。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利用家園聯系欄及時向家長反饋數學教育的目標及內容,并提醒家長可以豐富幼兒的哪些生活經驗,哪些數學知識可在生活中進行運用。
實踐證明,生活是數學的來源,生活是引導幼兒觀察數學現象,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只要我們從實際出發,掌握幼兒的認知特點,設計出符合幼兒心理發展規律且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數學游戲,就能更加有效地使枯燥、系統、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輕松、有趣,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使數學教育突破單純傳授枯燥知識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