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群 彭志才 廖曉婷
摘 要:洪州窯陶瓷文化是豐城市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必須倍加珍視的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洪州窯陶瓷文化展現出全新的時代面貌,卻也面臨著研究不足、社會效益萎縮、經濟效益低下等困境。面對這些困境,通過借鑒同時代、同地區窯口的發展經驗,洪州窯可以從深入研究、資金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三方面探索其陶瓷文化今后的發展道路,進而實現洪州窯陶瓷文化的再度繁盛。
關鍵詞:洪州窯;陶瓷文化;開發對策
1 前 言
作為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的洪州窯,制瓷歷史悠久且獨具特色,從其創燒到衰落,旺盛的窯火延續了長達800年之久。洪州窯是一處文化內涵豐富的窯址,為探明其發展源流與文化內涵,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洪州窯遺址開始,以余家棟、萬良田、權奎山、張文江、余江安等為代表的前人對洪州窯遺址進行了長期且深入的調查與發掘,出版了《豐城洪州窯址》發掘報告一篇以及數篇調查簡報、發掘簡報。在考古發掘資料的基礎上,除了對洪州窯分期、分布、歷史地位以及興衰情況進行研究以外,諸多學者對洪州窯遺址所蘊含的陶瓷文化及其內涵也進行了研究:洪州窯取材用料方面有陳顯求先生的《唐代洪州窯青瓷探討》、馮向前先生的《江西洪州窯古瓷的XRF和NAA研究》等;裝飾技藝方面有余家棟先生的《“洪州窯”淺談(三)》、賴金明先生的《洪州窯瓷及其裝飾藝術(上)》等;燒造工藝方面有余家棟先生的《“洪州窯”淺談(四)》、權奎山先生的《論洪州窯的裝燒工藝》、萬良田先生的《洪州青瓷及其工藝探討》等。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歷史上洪州窯陶瓷文化及其內涵的發展與流變,而對洪州窯陶瓷文化深入探索及其內涵的現代闡釋、洪州窯陶瓷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缺乏關注。在新的文化發展格局與經濟形勢下,洪州窯陶瓷文化處于何種境況,又應該朝著何種方向傳承與開發,尚待我們思考。
2 洪州窯陶瓷文化及其特征
陶瓷文化作為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其所涵蓋的內容遠不止于器物本身,而滲透于陶瓷生產、流轉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探討洪州窯陶瓷文化的現狀及特征,首先得明晰洪州窯陶瓷文化之含義,即洪州窯所生產的陶瓷在“泥做火燒與銷售、消費的過程中和各個環節中所呈現的材質文化、工藝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形態和情感、心理、觀念、習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1]實際上,洪州窯陶瓷文化可分為兩類元素:從物質元素方面來看,包括洪州窯陶瓷本身及其窯業作坊遺存,其中洪州窯陶瓷本身應以與洪州窯陶瓷相關的博物館為載體;從非物質元素方面來看,包括洪州窯的燒制技藝與工藝流程、及陶瓷手藝人在此過程中呈現的精神文化面貌。因此洪州窯陶瓷文化特征主要呈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洪州窯遺址本體保護的現狀特征:分布廣泛,保護及時
洪州窯遺址位于江西省豐城市境內,分布面積約51.51平方千米,核心區域面積達40多平方千米,有著分布范圍廣、延續時間長的特點。目前,在豐城境內總計發現洪州窯窯址共計44處,分布于江西省豐城市曲江鎮、尚莊鎮、同田鄉、石灘鄉的港塘村,河州鄉的羅坊村等地。[2]1979年秋冬,江西省博物館考古工作隊首次對其進行發掘;1992-199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豐城市博物館聯合北京大學考古系,先后開展三次考古發掘,基本明確了洪州窯遺址的分布范圍,在此期間,洪州窯的考古發掘工作被評為1993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此后洪州窯遺址以系統的考古調查為主,最近一次考古發掘則是2004年2-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豐城市博物館對港塘村陳家山遺址的發掘。
除了對洪州窯遺址進行調查與發掘之外,考古工作人員同時也在對其進行保護工作。1996年11月洪州窯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豐城市政府頒布實施《洪州窯遺址保護管理辦法》;2004年豐城市博物館聘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編制《洪州窯遺址保護規劃》;2006年洪州窯遺址被列入國家重點扶持的100個大遺址保護規劃項目之一;2012年經江西省政府批復,《洪州窯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0)》將正式實施;2013年豐城市政府印發《洪州窯遺址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目前洪州窯遺址的保護與展示工作正在不斷展開,洪州窯遺址保護管理委員會和洪州窯遺址文物管理所相繼成立;曲江窯址區與羅湖象山窯址區作為重點保護區,已建立起保護展示大棚以及窯址區展示工程;洪州窯(1978--2002)考古發掘報告整理出版工作也已完成。《實施方案》中的下一步工作安排還包括:繼續做好相關窯址范圍內的環境整治工作、做好各窯址區安防設施建設工作、修改并頒布《洪州窯遺址管理辦法》以及做好重點窯址的考古發掘與保護工作。
2.2洪州窯相關文物藏品收藏的現狀特征:館藏豐富,風格鮮明
與洪州窯陶瓷相關的博物館目前主要有兩家,分別為位于豐城市的洪州窯博物館和位于南昌縣的洪州窯青瓷博物館。洪州窯博物館(即豐城市博物館)位于豐城市新城區豐水湖文化公園二期工程心廣堂文化園內,成立于2013年12月。洪州窯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豐城歷史文化展、洪州窯專題展和景德鎮豐城籍陶瓷藝術家作品展,展覽面積1000余平方米,館藏文物豐富,現有文物藏品4174余件,文物標本1000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2346件,且以洪州窯青瓷為大宗(洪州窯博物館提供的數據)。作為豐城市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洪州窯博物館積極探索發揚洪州窯陶瓷文化的途徑,并先后被評為江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宣傳基地、宜春市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收藏洪州窯藏品最多的場所,洪州窯博物館是將洪州窯陶瓷文化展現給公眾、帶領公眾去深入了解的主力軍。因此,如何建立好洪州窯博物館將是洪州窯陶瓷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關鍵一環。
洪州窯青瓷博物館(即南昌縣博物館)坐落于南昌縣蓮塘鎮,為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屬的一所綜合性縣級博物館、國家三級博物館,以洪州窯青瓷為特色藏品,所藏洪州窯青瓷釉色美、種類全、品質高。南昌縣博物館于1984年掛牌成立,2009年增掛“洪州窯青瓷博物館”招牌,并充分利用國家文物局展覽提升專項資金籌辦“洪州窯青瓷展”,2012年9月“洪州窯青瓷展”正式對外開放,供觀眾免費參觀。2013年南昌縣博物館利用館藏資源舉辦的專題陳列“洪州窯青瓷展”,以排名第三榮獲“2012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該展共展出24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66件(套),以精品生動地重現了洪州窯過往的輝煌與迷人。[3]
相較于洪州窯博物館所擁有的洪州窯標本資源和靠近原址的優勢,南昌縣博物館以洪州窯精品和南昌市內的優質文化資源與經濟優勢,形成洪州窯陶瓷文化高地。南昌縣博物館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將洪州窯陶瓷文化打造成自己的招牌,并通過精品陳列的形式將洪州窯陶瓷文化推廣至全國范圍,使人們對洪州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2019年,南昌縣博物館依托現有的專題陳列“洪州窯青瓷展”,結合先進的高科技虛擬現實技術,聯合泰豪創意科技集團制作了“洪州窯青瓷VR移動博物館”,實現了對專題陳列“洪州窯青瓷展”的虛擬完整還原。作為江西省首個VR移動博物館,其在同年5月的深圳文博會上及8月南昌縣在上海大世界舉辦的“世界城市舞臺—南昌采茶戲文化周”活動現場,吸引了很多海內外觀眾的關注,使洪州窯陶瓷文化在新的背景下重新煥發活力。
2.3洪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的現狀特征:歷史悠久,謀求發展
歷史上的洪州窯工匠以創新、精益、專注的精神文化面貌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發展出多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藝;如今的洪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的傳承人們沿著前人的腳步,不斷轉換發展思路,在新時代謀求新的發展。
豐城洪州窯碗泥嶺制陶技藝繼承洪州窯傳統燒陶古法,與洪州窯淵源頗深,是洪州窯青瓷燒制技藝的濫觴,其技藝傳承人集中于豐城市鐵路鎮陂上村碗泥嶺古陶廠,該陶廠也是洪州窯唯一一個依舊在生產的重要窯址。2012年,為保護這一碩果僅存的“活窯口”,傳承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古法制陶技藝,弘揚博大精深的洪州窯陶瓷文化,豐城市開始申請將洪州窯碗泥嶺制陶技藝收錄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該技藝錄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將碗泥嶺注冊為產品商標。2014年初,甘海春作為碗泥嶺古陶廠的負責人,開始擔綱古陶廠的重建與振興工作。其在保持古陶廠原貌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茅草、瓦礫、陶器碎片以及從民間收來的蓑衣、曬墊等傳統農器具,搭配以各種野生花草,將先前雜亂的制陶作坊重塑為兼工藝傳承與娛樂游賞為一體的風景線。同時古陶廠利用古法手工制作和現代工藝兩種方式生產各種原生態的家用陶、藝術陶、園林陶與仿古陶等,充分展現出古代與現代融合之美,從而達到適應現代生活和審美的需求。
同時碗泥嶺古陶廠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積極開發文創產品以及禮品瓷,以多樣的路徑傳承洪州窯陶瓷文化。2016年,碗泥嶺被豐城市政府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基地和旅游產品研發基地;2017年,省文化廳授予洪州窯碗泥嶺“江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8年,被評為江西省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2019年,碗泥嶺古陶廠被列為“2019-2021年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其制陶技藝也錄入江西省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除了古法制陶,洪州窯青瓷燒制技藝也為豐城市一大特色。洪州窯燒制青瓷歷史悠久,然其技藝卻并未能延續下來,近年該技藝由豐城籍收藏家張華青通過對洪州窯藏品的深入研究而成功復原。2016年,豐城洪州窯青瓷燒制技藝成功申報宜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華青也成為全國首位洪州窯青瓷燒制技藝傳承人。2017年,張華青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公辦民助的形式,在豐城市博物館老館開設了洪州窯專題展,免費向公眾開放,同時以此作為工作室進行對洪州窯的相關研究。目前該技藝正逐漸朝著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斷努力,隨著該技藝不斷引起重視,愈來愈多的努力將會投入進洪州窯陶瓷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中來。
3 洪州窯陶瓷文化現狀中反映的問題
通過厘清洪州窯陶瓷文化的現今特點之后,我們可以發現,在一系列政策與措施的推動下,洪州窯陶瓷文化呈現出向好的局面。但其現狀背后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不足:
3.1發掘工作進展緩慢,研究深度欠缺
洪州窯遺址分布范圍廣,文化內涵豐富,其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1992-1994年,洪州窯遺址考古隊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7處窯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451.9平方米。[2]此后,洪州窯遺址發掘工作進展緩慢,以考古調查和小規模發掘為主。實際上,要想深入了解洪州窯,相關的考古資料必須充足。目前洪州窯遺址已發掘面積僅占洪州窯遺址核心分布區域的極小部分,而洪州窯遺址已發掘窯址面積占洪州窯遺址內已發現窯址面積的16%,近十年間除將1992-1994年的發掘資料整理成考古報告外,缺乏新的調查報告、發掘簡報、調查簡報等資料。這一局面導致對洪州窯陶瓷文化及其內涵仍認識不清,研究深度及研究的系統性始終不夠。
3.2博物館面臨發展瓶頸,社會效益減弱
洪州窯陶瓷文化最為重要的依托是兩座以洪州窯瓷器為特色藏品的博物館,但南昌縣博物館和洪州窯博物館均體量偏小,博物館軟硬件設施都存在不足。其中洪州窯博物館建立了相應的博物館網站,可是其網站進入渠道無法通過搜索引擎獲取,宣傳工作明顯滯后。根據2019年博物館提供的數據,洪州窯博物館參觀人數達到了20.37萬人次,與江西省內其他以陶瓷為主題展示的博物館相比仍處于落后地位。博物館發展面臨瓶頸,勢必會影響其研究與教育功能,致使社會效益難以發揮。
3.3傳統手工藝遭遇困境,經濟效益低下
洪州窯陶瓷燒制技藝體現的是洪州窯工匠的創新意識,盡管兩項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人在不斷地轉換發展思路,卻仍缺乏洪州窯工匠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創新意識。面對古法制陶、制瓷成品率較低、生產的陶瓷產品缺乏特色、陶瓷器生產機械化壓縮傳統技藝空間以及傳統手工藝面臨后繼無人的現象,傳統手工藝人所能創造出的社會效益大打折扣,其相應轉化的經濟效益也處于低下的狀況。
4 洪州窯陶瓷文化開發對策
解決洪州窯陶瓷文化現狀存在的問題,其關鍵在于如何有效開發洪州窯陶瓷文化。實現陶瓷文化開發,應以保護與傳承為基礎,充分發揮陶瓷文化的社會效益,將社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同時將產生的經濟效益反作用于社會效益,使兩者之間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關系。以下將分析與洪州窯類似窯口的陶瓷文化的開發路徑與經驗,包括同時代窯口與同地區窯口,進而結合洪州窯陶瓷文化現狀,對洪州窯陶瓷文化今后的開發方向提出些許建議。
4.1同時代窯址開發經驗與實踐
提及洪州窯同時代窯址,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就記載:“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這些窯址中,與洪州窯情況最為相似的莫過于安徽淮南的壽州窯。其窯址所在地淮南市與豐城市在距省會城市距離、歷史文化底蘊、城市發展狀況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座城市更是均以陶瓷而著名。但淮南市在陶瓷文化開發方面卻是先行一步:淮南市博物館將館藏壽州窯瓷器作為最完備、最具體系、也是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文物類別,其展廳內設置有觀眾互動區,不僅包括適合青少年的拼圖、拼瓷器的小游戲,還包括適合成人的電子閱覽器,利用風趣的方式向公眾灌輸壽州窯陶瓷文化;淮南萬達·非遺文化中心以立足淮南、宣傳淮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項目,積極協助政府搶救、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繼承人為宗旨,其中的壽州窯陶瓷館開設拉坯成型課、模具成型課、陶瓷繪畫課、手工泥塑課、壽州窯陶藝課等體驗課程,并為淮南市壽州窯陶瓷研究所所長崔懷倫老師設立“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崔懷倫工作室”等。因此從博物館的宣傳推廣、特色非遺中心的建設以及旅游產品和紀念品的銷售等角度入手,壽州窯陶瓷文化的開發與利用對于洪州窯的發展都是寶貴的經驗。
類似的還有湖南湘陰岳州窯和浙江金華婺州窯。位于湖南岳陽市的岳州窯是湖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窯址,為了更好地保護岳州窯遺址的完整性,岳陽市政府已經開始修建岳州窯博物館,同時在岳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岳州窯開始發展當地特有的藝術陶瓷的燒制,并延續岳州窯燒制技藝與岳州窯的陶瓷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岳陽市的湖南理工學院建立了岳州窯產學研基地,并依靠岳州窯宋瓷文化有限公司等單位,一同創立起岳州窯陶瓷產業發展和創新的中心。[5]
婺州窯是浙江青瓷窯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浙江地區越窯、甌窯和德清窯的研究成果不斷推陳出新,婺州窯的研究亦開始有序推進。2004年,金華婺州窯陶瓷研究所掛牌成立,由陳新華擔任所長;2017年5月,婺州窯博物館在浙江省金華市雅畈鎮漢灶村正式對公眾開放,集中展示了婺州窯的燒制技藝、傳承發展歷史和各個時代的代表作品。同時以陳新華先生和邵文禮先生為代表的當代制瓷人通過全面研究,已恢復了失傳近六百年的婺州窯,其復燒產品獲譽頗多,廣受國內外好評,成為金華市的文化名片之一。[6]
總之,岳州窯與婺州窯發展當地陶瓷文化有其亮點,包括在保護遺址的基礎上建立博物館的舉措、與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等,這些經驗對于洪州窯陶瓷文化具有借鑒意義。
4.2同地區窯址開發經驗與實踐
江西地區制瓷歷史悠久,尤以明清時期的景德鎮名揚四海。被譽為“瓷都”的景德鎮是陶瓷文化開發中的佼佼者,亦是學習的典范。景德鎮陶瓷文化開發的經驗大致可歸納為三方面:一是陶瓷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推陳出新。景德鎮重視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建設,其中中國首座以陶瓷文化為主體的一站式文化休閑娛樂、旅游體驗創意園區——“陶溪川·CHINA坊”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更是景德鎮的金字招牌。同時景德鎮市政府積極引導當地的陶瓷企業入駐淘寶等電商平臺,為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高校助力陶瓷文化的傳承。景德鎮地區擁有三所陶瓷類高等院校,分別是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學院和江西省陶瓷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當地高校通過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資源不斷豐富和完善了陶瓷特色課程建設,開設了一批具有本土民間文化特色的專業課程與公共選修課,將景德鎮陶瓷文化以易于接受、吸收的方式傳承下去。三是對景德鎮當地制瓷技藝的保護與傳承。2005年,“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作為江西省各設區市文化系統中首個單獨成立的“非遺”機構出現在公眾視野。近十年,隨著政府、傳承人、學界、企業、媒體等社會各界紛紛介入進來,景德鎮已初步架構起了由組織機構、法規政策、遺產普查、名錄和傳承人的認定與立檔、研究、宣傳等組成的保護系統。[7]有體系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景德鎮陶瓷文化得以延續下去的保障。
位于吉安市永和鎮的吉州窯是江西地區另一著名窯口,以釉下彩繪瓷和剪紙貼花技藝為其特色。2017年8月,永和鎮成功入選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為打造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特色陶藝小鎮,當地政府以吉州窯陶藝為核心文化,[8]不斷推動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圍繞當地陶瓷產業,營造吉州窯陶瓷產業文化生態圈。永和鎮西側的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則將吉州窯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制作工藝全方位立體展示出來,是集文化、旅游、考古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景區。永和鎮陶瓷產業園的規劃與吉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充分利用了當地獨特的陶瓷文化,并在此基礎上予以發展,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以及陶瓷產品的銷售,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吉州窯陶瓷產品方面,本覺坊以“吉州窯禪茶器”為主打產品,通過舉辦各種活動與比賽進行宣傳,在不斷提升產品銷量的同時,實現了傳統手工作坊在當代的復興。綜上所述,從吉州窯陶瓷文化的發展經驗中,亦能給洪州窯以相當的啟示。
4.3洪州窯陶瓷文化發展建議
洪州窯陶瓷文化之于豐城,是豐城市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豐城尋求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同時也是豐城乃至江西必須倍加重視的歷史靈魂與城市名片,因此其傳承與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以上不同的窯口根據當地的實地情況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結合洪州陶瓷文化現狀和多樣化的經驗,現可歸納出以下三點發展建議:
第一,深入研究洪州窯陶瓷文化是其發展的動力。近年來,由于洪州窯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進展緩慢,對其研究也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進而公眾對洪州窯的認識也是遠落后于洪州窯遺址的實際情況。對比同時代的壽州窯、岳州窯和婺州窯,可以發現它們都設立了具有研究中心性質的機構,并以此為出發點,不斷為當地的陶瓷文化發展注入活力。對于洪州窯而言,加強研究力度的著力點在于與當地或鄰近地區的高校合作、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通過平臺的搭建和人才的聚集,合理利用各項資金,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因此,洪州窯建立起專業的研究中心是必然趨勢,其中與高校合作是陶瓷文化發展的典型模式之一。
在2018年豐城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豐城市提出“主動對標、積極融入南昌大都市區,有效落實昌豐同城化的各項舉措,按照省會副中心城市目標定位,加快建設現代化中等強市”,因此兩地的博物館若能借此契機實現更好的聯動,共同利用手中的洪州窯陶瓷文化資源,尋求與南昌地區的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將有利于其開發。洪州窯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多樣化資源促進其研究,而洪州窯研究進展的持續推進亦有助于高校的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以高校為平臺,洪州窯陶瓷文化對專業人才將成為一種吸引力,相應地,專業人才會對洪州窯的研究產生推動力。由此設立的研究中心將更有效地指導洪州窯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更深入地研究洪州窯遺址出土的遺物,更充分地發揮當地博物館實現其教育功能與研究功能,從而增添洪州窯陶瓷文化的內涵,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為陶瓷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嶄新的思路,提升公眾對洪州窯的興趣與重視程度。
第二,多舉措籌集資金、多途徑利用資金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目前來看,資金的來源主要可分為政府的財政支持和當地陶瓷企業的資金投入兩大類,前者主要用于洪州窯遺址的保護工程、博物館的建設工程等文化事業的穩定發展,后者聚焦于當地陶瓷產業的發展。
面對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且利用率低的問題,從政府的財政支持方面出發,洪州窯可在此基礎上,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一是完善洪州窯遺址的保護與展示工作,借鑒吉州窯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模式,打造洪州窯陶瓷文化的旅游精品路線,制定合理的門票價格與銷售旅游紀念品,從而實現資金回報;二是激發當地博物館的創新能力,加強對館內藏品進行紀念品衍生品、復制類衍生品等種類的開發,在館內設立文創商店,利用博物館文創吸引觀眾消費。同時,洪州窯陶瓷文化與政府財政支持較多的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的合作,將為其帶來更多的經濟支撐。在教育事業中,洪州窯陶瓷文化可深入中小學的教學體系,幫助開設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在科技事業中,洪州窯陶瓷文化可利用先進的科技成果,為洪州窯的研究與發展做出貢獻,進而實現文化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從當地陶瓷企業的資金投入方面出發,大量的陶瓷企業入駐豐城市以及豐城市打造“中國精品陶瓷產業基地”的戰略構想,并非意味著僅追求陶瓷產業的做大做強,利用這樣一種契機,豐城市的陶瓷企業應以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園區為藍本,加強陶瓷企業的集聚,充分與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文化事業相結合,將互聯網技術融入陶瓷產業發展之中,支持陶瓷企業主動對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產業,實現企業投入資金的有效利用。
第三,洪州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發展的精神支柱。2006年公布的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陶瓷手工技藝”位列 89 項傳統手工藝制作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洪州窯陶瓷文化中的非物質成分恰是兩項陶瓷手工技藝:洪州窯碗泥嶺制陶技藝與洪州窯青瓷燒制技藝,它們是洪州窯陶瓷文化的精神內核,貫穿于整個發展過程。對它們的保護需要資金的支持和研究的推動,更重要的是如景德鎮一樣,架構起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搭建該體系的第一步是當地政府的理解、支持和引導,依靠相關機構的設立和相關政策的制定,設立該體系的大框架;第二步是保護傳承人及其技藝,借鑒日本的“人間國寶”認定制度,將豐城市的傳統制陶、制瓷技藝結合起來,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通過實踐不斷完善非遺傳承人名錄,并在物質和津貼上加大傾斜力度,給予傳承人足夠的社會榮譽感;第三步是傳承人與研究中心、企業公司形成合力,例如洪州窯尚缺乏典型的文化創意產品,以古法制陶為核心技藝的碗泥嶺古陶廠可以致力于開發相關文創產品,不斷擴大以洪州窯為品牌的陶瓷產品的受眾,解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發展困境;同時讓傳承人走進中小學、高校,將技藝在后輩中延續下去。有效地保護洪州窯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為洪州窯陶瓷文化的發展注入了靈魂,蘊含于制瓷過程中的精神與思想,也在當今社會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陳雨前,楊莉莎.陶瓷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的探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0(4):99-102.
[2] 江西省豐城市博物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著.豐城洪州窯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1.
[3] 羅勁松主編.洪州遺珍——洪州窯青瓷博物館“洪州窯青瓷展”資料匯編[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3-4.
[4] 江西省豐城市博物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著.豐城洪州窯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4.
[5] 杜雪梅.基于岳陽市政府扶持背景下的岳州窯產業復興研究[J].中國包裝,2017,037(011):78-79.
[6] 周少華,朱師勤,王佳.試論“婺州窯”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陶瓷,2013(8):75-79.
[7] 任華東,黃文卿.近十年景德鎮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述評[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6):132-135.
[8] 邢晨光.產業復興為主導的特色小鎮規劃實踐探索——以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吉州窯陶藝小鎮”為例[J].智能城市,2019(10):8-10.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洪瓷煥新——豐城市洪州窯陶瓷文化開發現狀調查”(項目編號:201911318017)。
作者簡介:楊澤群(199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彭志才(1982-),男,湖南寧遠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博士,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