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于藍
摘 要:社交媒體為用戶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拇指話語權,因其維權成本低、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越來越成為維權者發聲的首選渠道。而由于社交媒體觀點表達的情緒化、碎片化及部分媒體渲染助推,極易催生輿論反轉問題,且此現象正走向常態化。
文章以山東茍晶案為研究對象,著重探索社交媒體維權事件中的輿論反轉常態化影響。經研究發現,此現象或將帶來維權主體趨于失語及公共輿論空間萎縮、后真相時代對媒體公信力的無限消費、輿論失焦導致監督力度不足等影響。
關鍵詞:社交媒體;網絡維權;輿論反轉;后真相
全媒體時代,人們得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和終端上接收信息并輸出觀點,主流媒體議程設置的功能及其輿論引導地位一定程度被削弱。微博等社交媒體因其社會化和媒介化的雙重屬性,極大推動了輿論陣地和意見群體的拓展,公眾的話語表達已從某種意義上實現“去中介化”。
在個人權利受到侵害時,相較于依靠傳統維權渠道,如今人們更傾向于依托新媒體平臺直接面向公眾發聲。但由于新媒體場域的特殊性,輿論表達的碎片化、情緒化以及部分媒體對于時效性、注意力的過分追求,極易催生輿論反轉等問題。諸如在信息洪流中褪去熱度而尚被懸置的鮑毓明性侵案,及本研究側重分析的近期山東茍晶高考冒名頂替案等,都顯示著社交媒體越來越成為維權者發聲的首選渠道,而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新聞發酵及輿論反轉也正走向一種常態化。
本研究將著眼于兩者成因及影響,對于摸清新媒體場域下大眾輿論的傳播機制進而實現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目前學界多聚焦于社交媒體下公眾作為“觀者”的意見表達,而對于“社交媒體維權”的行為闡釋較為零散。岑甜援引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案例證明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主導地位已受沖擊,孫祥飛就同一案例提到“表演式抗爭”概念,并將社交媒體維權行為和弱勢群體維權相聯系[1]。多數學者都傾向于“通過社交媒體維權的主體大多為弱勢或少數群體”觀點,像著眼弱勢群體新媒體發聲的甘麗婭,又如認為社交媒體對女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李錦慧。文章將弱勢群體定為廣義社會性概念,除卻生活困難、能力欠佳、邊緣化等特性外,進一步引申為在維護自己正當權益中處于相對弱勢的群體。
而對于本研究另一關鍵詞的輿論反轉,相關探討已十分詳實。絕大多數學者將其歸結為后真相時代背景下的問題,且此現象無疑是對媒體公信力的消費。代表性研究如崔逾瑜等從發布者碎片化呈現、接受者輕率接受和媒介失范角度總結輿論反轉原因。
綜上,前人對于輿論反轉成因方面的研究已足夠詳盡,本研究茲不贅述;社交媒體維權行為的相關研究較為零碎,倘以弱勢群體為主語尚有跡可循,而將兩者聯系進行討論的研究確為空白,因此本研究將著重探索社交媒體維權事件中的輿論反轉常態化影響。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
2020年6月,幾起高考冒名頂替的陳年舊案通過互聯網進入大眾視野,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陳春秀、茍晶等受害者的遭遇得以曝光,一時掀起輿論狂潮。山東省迅速組成工作專班,及時厘清案情并處理涉案人員,完成結案。但對于當事人茍晶來說,一切還沒有落幕,輿論的瘋狂反轉正把她卷入新的風暴眼中。
該事件輿論持續發酵時間較長,涉及媒體廣,范圍較大,網民討論時出現明顯的輿論反轉現象,當事人發聲維權渠道也為社交媒體,因此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山東茍晶高考冒名頂替案事件為研究對象,探究社交媒體維權事件中的輿論反轉常態化及其影響。
三、茍晶案回顧
2020年6月19日,山東陳春秀案后,省教育廳等清查出242人經冒名頂替取得學歷。
6月22日,山東濟寧人茍晶于新浪微博稱自己曾連續兩年被冒名頂替。當天獲點贊量近30萬,轉載量近3萬,評論近2萬,引起極大反響。
此間,輿情不遺余力助推茍晶案進程;由于此案影響力一定程度借助陳春秀案余熱擴大,加之茍晶本人電商身份,其間陸續有蹭熱點、陰謀論、引流變現論等質疑聲出現,茍晶持續發博維權澄清,接受鳳凰新聞、梨視頻、荔枝新聞等多家媒體采訪,跟進案情并補充細節。
7月3日,山東省紀委監委通報事件始末并處理涉案人員15人。調查結果與茍晶自述的部分沖突使輿論瞬時反轉,鋪天蓋地的聲討開始占據主要觀點市場,指責茍晶模糊細節、夸大成績、未被頂替而是主動放棄就讀。
7月5日,茍晶發博稱最后一次寫微博。此后轉發多條“此案未能大白”觀點文章。
四、社交媒體維權事件中輿論反轉常態化的影響
(一)維權主體趨于失語導致公共輿論空間的萎縮
新媒體的賦權機制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拇指話語權,而由于其維權成本低、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在個人權利受到侵害時,弱勢及少數群體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維權的需求更為迫切。人們出于普遍的“羅賓漢情結”,即對于弱者的惻隱和同情,在鋤強扶弱的本能關懷下更容易給予立場支持,甚至實質性地參與動員。在這種背景下,社交媒體事實上成為弱者捍衛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
但趨于常態化的輿情反轉往往伴隨著激烈的情緒,頃刻倒戈的態度和巨大聲量極易造成對維權主體的次生傷害。通過對本案例當事人茍晶呈現的相關文本分析可得,其與同類案件主體橫向對比,已屬人格較為健全,素質較為良好。即便如此,在歷經輿論反轉后,其情緒上的難堪重負是顯而易見的。而在鮑毓明性侵案、李陽家暴門等案例中的輿論反轉,也是“受害者有罪論”的多次重演。當對“完美受害者”的苛求落空后,反撲的輿論形成對當事人心理層面的二度打擊,然絲毫無益于真相推動與輿論監督。
基于“鏡中人”理論,公眾對于發聲者尤其是弱勢群體的中傷,可能倒逼維權主體進行不斷自我審視和自我懷疑,而輿論反轉的常態化則最終導致維權群體趨于失語,不得不自我消解其遭遇的不公。這將是個體敘事的悲劇,對人民話語權的褫奪,并終將導致公共輿論空間的萎縮。
(二)后真相時代對媒體公信力的無限消費
社會議題中輿論反轉的常態化關鍵原因是有權威性權力機關及有公信力主流媒體的缺失。蕪雜的各式信源和客觀事實之間的鴻溝給輿論預留了發酵空隙,在失格媒體的趁虛而入和大數據算法推送技術的催化之下,情緒和偏見開始占據主導,甚至在某些場合取代社會、法律真相,導致“后真相”現象的產生。
山東高考頂替系列案件從某種意義上確可稱為自媒體積極推動下的民意的勝利。但輿論場上仍不乏部分營銷號、自媒體受利益驅動,一味追逐流量經濟而背棄媒體操守,存在夸大事實、煽動輿情問題。從前期將茍晶失學刻意抬升為“錯失清華”,中期邱老師只身來訪夸大作“四個大漢”,這些不負責任的無憑口空被轉嫁加諸維權者,并加劇了兩方敘述的矛盾。直至輿論反轉之后,標題頻出“茍晶之惡”“最佳戲精”“偷走陳春秀的正義”等負面色彩強烈的關鍵詞以制造沖突,對維權者進行污名化,加速群體極化和回聲室效應。此外,意見領袖作為社交網絡的關鍵節點,也在輿論形成機制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后真相時代下輿論反轉的常態化事實上造成了信任危機的產生。輿論主體的多元化、反轉新聞及反轉輿論的頻發都使媒體公信力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為媒體介入輿情演化,尤其是主流媒體對輿論方向的引導設置了極大障礙。
(三)輿論失焦導致監督力度不足
大眾傳媒和自媒體正互為補充,共筑公開透明、立體全景的輿論監督體系。而與此同時,“后真相”問題卻助長著群體的非理性,在情緒、偏見先行事實的現象下,最容易被忽略也最為可怖的后果即輿論失焦。
茍晶案經輿論反轉后,網民注意力開始轉向對當事人的評判與追責,而本案中本該成為核心的癥結卻被遺忘和懸置。最初此案被推上輿論風口的原因,除了前述的媒體賦權之外,更有該事件本身的社會公共議題價值。假權力之便行辱教育公平之實的惡劣行徑直指腐化。“拔出蘿卜帶出泥”的通報結果只是揭開了權力大傘蔭蔽下陰暗的一角,它牽動的不止邱老師和地方力量,而是真相背后或許龐大到無可想象的利益鏈條和難以觸及的權力網絡。
同時,在本案例中,剝去失格媒體的夸張敘事,就茍晶所被詬病的“欺騙”自述而言,或許出于經年帶來的記憶偏差。退一步而言,正如表演式抗爭通過“正義訴求+夸張表達+輿論關注”的核心機制來實現訴求[2]。即便是刻意為之,也是在訴諸權利救濟后低效或無果,甚至有慘遭反噬風險下的無奈之舉。
而反轉之后的失焦如同找錯了病灶,使得本該被約束和管制的特權主義繼續逍遙法外,監督效果大打折扣。網民群體似乎心安理得、順理成章地繞過房間里的大象,再如狂歡一般地蜂擁而上,去擺布一個本就搖搖欲墜的生命。
這種行為也體現了第三人效果所述的心理反應。人們傾向于高估大眾媒介對他人的認知和行為的影響,而低估對自己的影響,在此心態下帶來的對受害者的苛責和輿論失焦將不斷消耗公眾注意力,導致公共性缺失、監督力度不足,最終將殃及池魚。
五、結論與反思
以山東茍晶案為例,本研究探討了社交媒體維權事件中的輿論反轉常態化所帶來的影響,其造成的次生輿情及對維權主體造成的后續影響可能已遠超個體范疇。由此,應對這一現象引起充分重視并積極探索解決方案,文章將從三個主體角度淺述幾點思考。
政府部門可結合全媒體輿論監測等平臺,在大數據加持下進行更為合理、高效的輿情管理。促進官民對話,完善監督和問責制度,保持政務高度公開性和透明性。在后真相時代,公權力部門主動公開信息、及時回應疑問、直切核心議題,主動糾錯而不總靠輿論倒逼,方能搭建“兩個輿論場”的溝通平臺,避免塔西佗陷阱。同時,完善制度化救濟渠道,有效減少媒介化抗爭行動。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體以積極姿態轉型發展、擁抱全媒體潮流的同時,更該恪守新聞專業主義,在后真相時代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于眾聲喧嘩之時保持在場。放寬對時效的過分追求而更注重新聞質量,擔起把關人職責。堅守新聞底線,幫助公眾梳理客觀事實,盡可能還原真相,使公眾能夠以此為基礎進行有價值、有思辨的討論。
受眾應有提升媒介素養的自我意識,不斷促成智識上的進步,在人人皆媒體的時代知曉兼聽則明之理,盡量避免被信息繭房、群體極化所裹挾,從容器中大步走出,成為具備獨立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自由人。
參考文獻
[1] 孫祥飛.媒介熱點透析與前瞻[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
[2] 劉濤.情感抗爭:表演式抗爭的情感框架與道德語法[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69(05):1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