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關鍵詞:朱耷;人生經歷;繪畫風格
一、人物介紹
朱耷(1626—1705),號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代表畫家,“清初四家”之一。其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幼時家境優渥,由于父親和祖父都對詩文書畫有所鉆研,因此自小便深受傳統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不過,朱耷一生生活在一個被民族和階級矛盾所包圍的時代,這也決定了他這一生坎坷多難。朱耷自小聰穎,年幼時藝術才能就已經顯現出來。在朱耷15歲之時,清軍攻占了北京,隨著明朝的滅亡,朱耷為國效力的赤子之心也隨之覆滅,身份的落差以及亡國之痛,使朱耷的心理和精神遭受了重大打擊。在他的晚年,以賣畫為生,此時其繪畫風格已完成了從具體到夸張再到返璞歸真的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轉變。1705年,朱耷最終在茅草屋內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悲慘卻放蕩不羈的一生,也是被時代的枷鎖束縛的一生。
二、時代背景
古代中國在經歷了原始社會,走過了奴隸社會之后,沿著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進入了封建社會。縱觀整個封建社會的歷程,從夏朝到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大趨勢是慢慢上升的,之后便開始走下坡路。宋朝時期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少,后期直接被異族蠶食一半。到了元朝則完全由驍勇善戰的蒙古族來統治,疆域越來越大。在漢人被壓迫了百余年之后,不堪重負的農民階層率先起義,最終由朱元璋取得勝利,建立政權,這便是明王朝。明朝初期朱元璋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家元氣恢復如初,但晚期的朱元璋疑心病重,斬殺國家重臣與人才,權分六部,壟斷政權,導致綜合國力大不如前。在政治文化方面,程朱理學的教條主義深深禁錮了大眾的思想,束縛了文人的個性化創造與發展,不少文人志士在科舉的道路上屢屢落榜,并且封建的人治制度越來越僵化,在社會規律中逐漸被淘汰,明代晚期商品經濟出現萌芽,社會矛盾逐漸尖銳,以至于后期的明王朝處于一片血雨腥風之中,在時代背景的驅使下,大眾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主張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并且王陽明心學的出現也給了理學重重一擊。與理學的“格物致知”相對的則是王陽明的“致良知”,王陽明提倡遵從自己的內心,打破了在當時處于主流位置的理學的霸主地位,極大地解放了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僵化思想,一股強調個人意志的聲音出現,并且給予了人們諸多力量。明清時期位于我國封建社會王朝的末端,中國的美術在這段歷史過程中,一方面表現為日趨保守且日漸衰落,另一方面則在不斷醞釀巨大的變革。
三、朱耷繪畫風格形成的三個階段
朱耷以描繪怪異夸張的花鳥形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這一繪畫風格共經歷了三個時段,與其生活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在明朝滅亡前,朱耷作為皇室貴族,一直過著衣食無憂的閑適生活。因其父親和祖父都對詩文書畫有所鉆研,他自小便深受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繪畫才能顯露,尤其喜愛花鳥,此時其繪畫風格多受明代沈周等吳門畫派的影響,以臨摹為主,詩畫中的自我主觀意識薄弱,對繪畫的研究還停留在初期探索的階段。明朝滅亡后,23歲的朱耷在遭受重大打擊下遁入佛門,潛心參禪,全身心投入繪畫創作之中,一心鉆研筆墨,將心中的悲憤與痛苦傾注在筆墨之中,將藝術作為思想情感寄托的物質載體,抒發自身細膩的情感。此時,朱耷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瓜果、花鳥作為主要繪畫素材,以寫生臨摹為主,畫面典雅清新,畫中事物形象生動,富有靈氣,筆墨技法較為稚嫩,雖然仍可見前人的筆墨痕跡,但此時畫面中已經有了作者自身情感思想與禪道生活的經歷融入,以此來隱晦地抒發心底的遺民情懷。在朱耷早期的系列作品中,常常以淡墨來描繪物象,筆墨果斷潑辣、勁健,為后期的寫意畫風埋下了伏筆。早期朱耷的代表作品有《花果圖》《梅花圖冊》《墨花圖卷》等。在《墨花圖卷》中有梅、西瓜等生活中常見的花卉果蔬,并且作者題詩一首,布局安排得錯落有致,單個物體組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卷軸,淡墨勾勒的花葉以及果蔬的用筆較為方硬,畫中可見作者那獨特的剪裁式構圖。此時作者因國破家亡的遭遇內心十分痛苦、矛盾,然而亦不能直接宣泄自己的情緒,只能借由作品采用青門瓜的典故,隱晦地抒發心底的遺民情懷。
隨著朱耷步入佛門的時間越來越久,其對藝術精神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感悟,藝術風格也開始轉變。這一時期也是朱耷個性化獨立風格的形成時期。他此時的繪畫作品直抒胸臆,抒發性靈,他賦予了畫中花鳥魚蟲生命,給予了它們人的情感,強烈地表達了自己那憤世嫉俗、激蕩難平的情懷。筆墨收放自如,畫中的花鳥魚蟲形象生動自然、栩栩如生,構圖簡潔大方、意味深長。畫面大多帶有諷刺意味,畫中的題詩多一語雙關,大都是抨擊諷刺清朝統治者。畫面中的花鳥魚蟲的形象夸張怪異,朱耷習慣運用各種典故來表明自己不忘舊朝初心、反清復明的抗議思想。這個時期的朱耷在經歷了年少懵懂之后深深體會到了明朝滅亡帶來的痛苦,內心十分悲憤,精神一度崩潰,帶著對明朝與清朝復雜的情感投身于創作之中,畫面中透露出了朱耷極度瘋癲的思想情緒。朱耷在花鳥畫風格上的創新與其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這時朱耷對人生有了新的領悟,開始離開佛門之地,尋找新的人生之路。在這一時期,朱耷的繪畫風格逐漸確立并且開始走向成熟。在對物象的刻畫上,與前期相較更為精致,突破傳統范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個人意識觀念更加強烈。在筆墨上,更加肆意、放縱。在構圖上,更加大膽。畫面整體風格由前期的淡雅轉向雄渾磅礴。此時朱耷的代表作品有《古梅圖軸》《孔雀牡丹圖》《瓜月圖》等。其中的《孔雀牡丹圖》稱得上最為典型的以獨特的繪畫語言對時事進行辛辣諷刺的國畫精品,畫中兩只奇丑無比的孔雀站立在一塊殘破的石壁上,石塊底部尖銳不穩,畫面上方倒掛的石壁上布滿了牡丹與竹葉。這原本應該直立在地面上的石壁被朱耷畫成倒吊在山巖縫隙處,他在有意表達一種搬弄是非的畫外之意。在作品頂部作者題詩一首,為畫面營造出了一層更為深邃的意境,朱耷在詩中借用三耳的典故,諷刺官場中那些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小人,畫中的孔雀就是對他們現實的寫照。朱耷借由此幅作品來宣泄心中的不忿,表明自己不忘舊朝的初心,作者將詩、書、畫三者結合,為畫面營造出了更為深層次的意境,為其晚期繪畫風格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到了晚期,隨著心態的轉變,在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起伏后,朱耷對藝術有了新的感悟,自號“八大山人”。這一時期他的心態也逐漸沉穩,開始坦然地面對人生,一心鉆研繪畫,多年以來心底壓抑的情緒得到了釋放,精神也得到了解脫,此時朱耷的繪畫風格已經完全成熟,對畫面的處理手法也越來越老辣,怪誕不僅是停留在畫面表層的怪,而且是滲透到詩畫的內涵中,怪誕的藝術風格得以逐漸升華。朱耷畫面中的動物大都以白眼瞪天等夸張的造型出現,這種不符合常理的動物形象發人深思。朱耷的藝術作品,從整體來看畫面內容追求空白化的視覺效果,對畫面的塑造無刻意為之,通過原始事物本質中的“拙”氣保持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獨特的畫面布局使空白化的效果意味深長,空間意境氛圍更加濃郁。在朱耷后期的藝術作品中,其畫中物象的數量上和繪畫時的用筆上都十分簡化,但并沒有給觀者一種空洞的無力感,反而通過清冷的畫面傳達出了朱耷肆意灑脫的心態與空靈的意境。朱耷用極為簡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傳達出了極為深刻的畫面內涵,他對空白式的構圖有著自己獨特的布局安排,使整幅畫面渾然天成,無畫處皆成妙境。精簡的筆墨蘊藏著無限的深意,不僅突出了事物的本質形態,筆簡意賅,恰到好處,而且使畫面的布局更具震撼力,寥寥幾筆便展現出萬千世界之貌。朱耷代表作品有《雜畫冊》《安晚冊》《魚鳥圖軸》等。《安晚冊》是朱耷晚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安晚”兩字具有安度晚年的詩意情懷,效仿宗炳“臥游”,營造出大自然中絕美的詩畫意境。畫冊共22開,畫冊結合了詩、書、畫,營造出了古拙淡雅的意境情趣。畫冊的第一開,朱耷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花瓶,里面插著一枝蘭花,花瓶上的裂紋以墨色表現,沒有過多雕琢,與單枝的蘭花相呼應,強調景外之景,畫外之意。朱耷認為,畫不作為任何事物的替代品而存在,而是個人意識的體現,畫是靈感的迸發,信手揮灑,與觀者產生共鳴的存在。在技法表現上,朱耷以簡潔明快的線條與恰到好處的墨色變化表現物體,以此來抒發淡泊、孤傲的內心世界。在畫冊的第七開中,朱耷描繪了一只在石頭上棲息的鳥兒,畫中的鳥兒形態夸張,低垂的頭,拱起的背部,凸起的腹部,猶如一位世外仙人,不諳世事。朱耷筆下的鳥兒大都是靜態的,喻示經歷了紅塵往事后,心態也逐漸沉穩,坦然面對人生的自己。
四、結語
朱耷作為“清初四僧”代表之一,對后世的影響巨大,齊白石、潘天壽等人均受到其繪畫風格的影響。朱耷敢于沖破傳統的繪畫范式,不受束縛,創造出了丑拙夸張的繪畫形式。朱耷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是放蕩不羈的一生,也是被時代的枷鎖束縛的一生。其借由藝術作品抒發了濃烈的思想情懷,表達了內心放蕩不羈的情感。中國畫講究以形寫意,畫面中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意味深長的意境。朱耷不拘泥常理,將形式演繹推到了極致,蘊含著其獨特的思想活動和情感表達。可以說,朱耷作為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使清代水墨寫意花鳥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